陈燕英,黄卫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关于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考
陈燕英,黄卫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西南地区。彝族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支格阿鲁是彝族历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支格阿鲁文化在彝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和国内旅游步入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对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彝族主要聚居的川、滇、黔、桂区域旅游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尽可能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产生,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支格阿鲁;支格阿鲁文化;区域旅游;发展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中国彝族人口有8714393人,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西南地区。彝族先民自古就在西南地区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支格阿鲁是彝族历史上远古时期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和事迹散见于现存的彝族各种典籍及彝族群众的口头传说中。从彝文古籍记载和流传在各地民间的传说中看到,支格阿鲁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帝王、君长(部落首领)、布摩(毕摩)、摩史、将官、普通平民。他是古代彝族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代表,被塑造成各个等级成员的完美形象。他一生中创立过许多功绩,是彝族家喻户晓的人物,对彝族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和国内旅游步入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笔者对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彝族主要聚居的川、滇、黔、桂区域旅游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支格阿鲁”
“支格阿鲁”是彝族历史上一位有广泛影响的贤王,出自彝族武僰氏第三支,父子连名谱第七代[1]。其生前曾统一过大部分彝族,活动范围在今金沙江两岸的川、滇、黔三省毗邻一带,影响遍及川、滇、黔、桂广大彝区,很多彝族人将其视为自己的祖先。由于支格阿鲁在历史上的威望和彝族心目中占有的崇高地位,在后世的传说中逐渐被神化,由历史人物变成神性英雄人物,在后人眼里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人:箭射日月、修天补地、伏风降雾、降妖捉怪、为民除害[2]2。对这样一位神通广大而受人崇敬的圣贤,在其身后漫长的几千年来彝族人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其身世、思想、行为方式和生平事迹不断被传说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再创作,形成了今天流传在川、滇、黔、桂彝族人心中关于支格阿鲁这个神人合一的英雄人物形象的不同版本。而且,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其名字亦有多种称呼和彝语音译。在贵州有“支嘎阿鲁”“笃支嘎阿鲁”“直括阿鲁”“注括阿鲁”“箸嘎阿鲁”等称谓;在云南有“阿倮”“阿龙”“阿录”“阿罗”“阿乐”“正嘎阿鲁”“阿鲁举惹”等称谓;在四川有“支呷阿鲁”“支呷阿尔”“支格阿鲁”“支格阿龙”“支格阿尔”等称谓。2016年7月28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支嘎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各界代表和专家学者提出:为了不再出现每次研讨会都为支格阿鲁名字的彝语音译不同而花时间去讨论,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经过大会协商,最后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各省区统一使用“支格阿鲁”这个名字。
(二)“支格阿鲁文化”概念界定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因此,笔者认为,支格阿鲁文化就是指由支格阿鲁这个历史人物及其对彝族的历史、分布地域、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起到直接影响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历史文化现象。
(三)支格阿鲁文化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记载推算,支格阿鲁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4000年以上[2]1。支格阿鲁这个历史人物对彝族社会历史文化产生、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其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彝族文化的内涵。从古至今,支格阿鲁文化始终是彝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格阿鲁的名字和事迹为彝族人民世世代代所传颂和熟悉,至今川、滇、黔、桂彝族民间尚存有关于支格阿鲁的各种彝文典籍和广泛的口头传说;在贵州,至今还有以阿鲁为姓命名的彝族和与支格阿鲁生前活动相关的地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滇、黔已有经过收集和整理、翻译出版的有关支格阿鲁的著作,如四川的《勒俄特依》《支格阿龙》;云南的《阿鲁举热》《万物的起源》;贵州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支嘎阿鲁王》《支嘎阿鲁传》等。随着彝族古籍文献中关于支格阿鲁的典籍不断被发掘和整理翻译出版问世,吸引了大批对彝族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对支格阿鲁进行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扩大了支格阿鲁文化对当代现实社会的影响。此外,在有彝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常常会看到一些支格阿鲁的雕塑和壁画。这些雕塑和壁画尽管造型各异,但雕塑和壁画所表达的主题却多是他骑着飞龙马到处为民除害或弯弓射日月的内容。
(一)滇、川、黔、桂彝族主要分布省区迎来区域旅游发展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与出境旅游消费国。当前,中国旅游业已实现平稳增长的目标。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国内旅游40亿人次,同比2014年分别增长10.5%;年旅游总收入4.13万亿元,同比2014年分别增长11%;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同比2014年分别增长4.0%;出境旅游达到1.2亿人次,同比2014年分别增长12%。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空间效应开始在国内和全球扩散,中国已步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向大众化与家庭化、个性化与多样化、散客化与自助化、休闲化与体验化、品质化与高端化发展的方向转变,中国旅游业全面进入“量、质”同步快速发展阶段。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跨界、跨行业旅游企业迅速崛起。[3]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从“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等五个方面共提出二十条意见。还制定了“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对23项工作任务从负责单位和时间进度上予以落实。该意见是对国发[2009]41号文件的补充和完善,对实现到2020年,中国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的目标和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川、滇、黔、桂彝族主要分布地区多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岩溶山区,长期以来,受落后的经济和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旅游业发展滞后。国发[2014]31号文件的出台,对彝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脱贫、对促进西南地区区域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彝族文化是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竭源泉,是开发彝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聚宝盆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古代先民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我们今天发掘彝族历史文化宝藏,开发彝族文化旅游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
西南地区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彝族先民自古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不断地探寻着关于天、地、人的问题。从现存的彝文古籍、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彝族先民经历过从猿到人的演变,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先后学会使用天然火和发明人工取火,制作木、石、骨质工具,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父子连名制和家支制度,还创造了古彝文字和医药、天文历法。此外,有的彝族部落还建立过以君、臣、师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奴隶制方国政权。
彝族建立的方国政权有两种称呼类型:一种是“勾”(“格”)政权,如“慕俄勾”(“格”)、“纪俄勾”(“格”);一种是“蔺”(“尼”)政权,如“俄索蔺”(“尼”)。两种政权的区别在于:“蔺”(“尼”)政权的构建是以一个家族为主;而“勾”(“格”)政权则是以一个家族为主,同时联合多个家族、甚至多个民族来构建。[4]
在彝族建立的方国内,唯一合法的信仰是毕摩教[5]。彝族历史上被称为“后武”的彝族六祖中武部第七代武夜郎通过不断征战建立的夜郎国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兼有多个民族组成的政权,从彝族方国政权的建制来看,属“勾(格)”政权类型。为了实现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控制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武夜郎制订并颁布了夜郎王法令二十条。其中,夜郎王法令第十四条规定:“凡文字书契,经典与书籍,祭经和医书,各支史书等,全归呗耄(毕摩)管。平民和百姓,不得乱收藏。这样一来后,百姓没有书,无法识文字。凡是平民中,有书不交者,严惩不宽容。”[6]夜郎王建立了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政权,这个政权中,除了自己本家支的彝族外,还有其他家支的彝族和其他民族(濮人)。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夜郎王法令规定,只能由本家支的呗耄(毕摩)管“文字书契,经典与书籍,祭经和医书,各支史书”。毕摩是原始社会时期彝族传统宗教信仰的领袖,有时兼任部落首领,是彝族古彝文字的创造者和彝族各家支文化的传承人。进入阶级社会后,毕摩在彝族建立的以“君、臣、师”为核心的方国政权中担任“师”的职务,是彝族方国政权的灵魂,主要负责教化民众。因此,在彝族方国政权统治范围内,只能信奉毕摩教。毕摩教信仰的核心即家支的祖先崇拜。彝族人死后都要由毕摩念经,由毕摩给亡灵指路,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回归祖源地。夜郎王法令第十四条规定意即在夜郎国统辖范围内消灭彝族其他家支和其他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统一信仰夜郎家支的毕摩,只崇拜夜郎家支的祖先。毕摩的职务是世袭的,毕摩的经书也只在毕摩传承人之间秘传。所以,一旦发生政权更替,旧政权的家支文化信仰就会面临被新政权消灭或改写的命运。为了不被强势的家支所灭,让自己家支的文化传承下来,一些弱小的家支往往结成联盟,依靠集体的力量与强势家支抗衡以求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此外,有时遇到大的社会变乱,一些家支的幸存者为了生存下来,往往隐姓埋名,对外隐瞒自己真实的家支信息,家支文化信仰亦只在内部秘密传承。
家支制度的传承,使彝族社会家支林立,产生了众多的家支文化。几千年来,伴随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彝族家支的迁移、社会环境和自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而影响着家支的发展和家支文化的传承,使得彝族文化显得扑朔迷离,形成了多彩的家支文化。例如,单就彝族的称谓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确定以“彝族”为统称之前,彝族的自称就有30多个。今天,散布在川、滇、黔、桂等省区的彝族关于支格阿鲁传说出现不同版本就是家支文化发生流变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支格阿鲁身上,可以看到他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帝王、君长(部落首领)、布摩(毕摩)、摩史、将官、普通平民。他是古代彝族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代表,被塑造成各个等级成员的完美形象。这是与他的历史贡献和功绩分不开的。作为君王,他曾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治理洪水,劝勉农耕、畜牧,用神鞭撵北山填南海。作为臣子、布摩(毕摩)、摩史的身份,他测天、量地,定下九鲁补(宫),八鲁旺(即彝族八卦),归类识别星座并加以命名;划分分野,给山川河流命名;他观察天象,积累总结前人的经验,创制彝族共同使用的历法。[7]支格阿鲁的多重身份及其功绩在彝族人民心中形成的崇高形象使得在川、滇、黔、桂彝族聚居区开发支格阿鲁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实施为西南地区开发支格阿鲁文化为主题的彝族文化旅游线路和彝族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创造了可能条件
2014年3月3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制定并下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4年—2020年,分为近期规划和中期规划两个阶段目标。其中2014年—2016年为近期规划,目标是引导实施一批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产业转化项目,支持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生产基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产品生产和品牌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017年—2020年为中期规划,目标是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形成完善的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体系和旺盛的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产业普遍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区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
从地理空间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地带,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7省区的31个市,核心区域内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其中,彝族主要分布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属规划范围的核心区域。
从中国经济网和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跟踪报道来看,各地均提出了重点规划的项目并积极推进。贵州省在彝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线四城,两翼延伸”的总体规划构想,按照明代奢香夫人开龙场九驿的路线,从贵阳出发过九驿经毕节到威宁,以这一线的古驿路为主线,沿途建设水西古城、慕俄格古城、夜郎王城、巴迪鲁旺古城(乌撒古城)等具有彝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城。一翼延伸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区的六盘水市,一翼经金沙县的盐茶古道延伸至赤水河流域古代永宁地区——即奢香夫人后家领地,把整个贵州西部彝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联系起来,作为文化产业开发规划的主体区域。云南省在彝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围绕“阿诗玛”和“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两大品牌,打造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建设项目、阿诗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项目、中国彝族火把节建设项目、彝族文艺精品创作演艺项目等文化产业项目。
从现阶段各地提出的彝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来看,着重点在旅游目的地的彝族文化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需发掘和打造出丰富的彝族文化产品充实其内涵;相对于底蕴丰厚的彝族文化资源来说,目前对彝族文化产品的开发种类和品牌打造还有很多可发掘的空间。
综上所述,《规划》的实施为西南地区开发支格阿鲁文化为主题的彝族文化旅游线路和彝族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创造了可能条件。
(一)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区域旅游发展,需要依托支格阿鲁文化品牌形象,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旅游目的地家支文化差异特色的彝族文化旅游产品
彝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中存异。这个“异”主要是指不同地域家支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川、滇、黔、桂发展彝族文化旅游而言,利用支格阿鲁文化品牌形象对外宣传彝族文化旅游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出彝族文化旅游的独特性优势,增强彝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客源地潜在旅游者的彝族文化旅游吸引力。但是,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说,如果每个地区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都是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就会使旅游者产生审美疲劳,有可能中断或缩短旅程,这就达不到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目的。因此,各地在开发彝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做好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避免出现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以免造成资金和资源利用的浪费以及恶性竞争。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家支文化存在的差异性特点,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地区差异性的彝族文化旅游产品。这样既能让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旅游者体验到彝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获得愉悦的文化旅游体验;也能让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通过旅游了解和体验到不同地区家支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民族凝聚力。
(二)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区域旅游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旅游散客服务体系,实现由旅游目的地向旅游集散地转型
中国已经开启大众旅游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跑马观花似的跟团旅游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相反,人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经济承受能力来决定旅游线路和内容,更加注重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为散客提供包括观光、预定、租赁、标识、风景道和救援等服务。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先民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和国内旅游步入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探讨利用支格阿鲁文化促进彝族主要聚居的川、滇、黔、桂区域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避免彝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彝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有利于通过发展川、滇、黔、桂彝族文化旅游促进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旅游的发展。
[1]王继超,王子国.彝族源流:第九至十二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175-176.
[2]阿洛兴德.彝族史诗:支嘎阿鲁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1,2.
[3]葛全胜,席建超.新常态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7):793-799.
[4]王继超.乌撒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2.
[5]陈燕英.毕节彝族发展历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98-202.
[6]王子尧,刘金才.彝汉文辑夜郎史传秘本[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67-68.
[7]田明才.支嘎阿鲁传[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4.
[责任编辑 龙倮贵]
The Thought of Using Zhi Ge A Lu's Culture to Promote Regional Tourism's Development
CHEN Yan-ying,HUANG Wei-hua
(1.Bijie pilot area research institute,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 Guizhou 551700;2. Library,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 Guizhou 551700,China)
The Yi nationality is one of the acient Chinese nations,distributes mainly over Sichuan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in southwest China.The acient Yi people creates splendid civilizations.Zhi Ge A Lu,a person who made great influence in Yi's history,the part about Zhi Ge A Lu hold an important place in Yi's history.Nowadays China has become a big part of world's tourism market,and the regional tourism has entered into the time of mass tourism.In this situation,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take the advantage of Zhi Ge A Lu's culture to promote Sichuan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those areas where mass Yi people lived,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tourism,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as far as possible to avoid the tourism product homogeneity phenomenon,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by Zhi Ge A Lu's culture.
Zhi Ge A Lu ;Zhi Ge A Lu's culture;Regional tourism;Development
F59
A
1008-9128(2016)05-0027-04
10.13963/j.cnki.hhuxb.2016.05.008
2016-03-31
陈燕英(1970-)女,彝族,贵州大方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发展、彝族文化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