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述

2016-03-16 00:10:37王玉芝王红晓范德伟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滇越铁路货运量抗日战争

王玉芝,王红晓,范德伟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滇越铁路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述

王玉芝,王红晓,范德伟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抗战初期,日本封锁中国东南沿海,南起越南海防,北到云南昆明的滇越铁路,迅即成了中国对外交通的生命线,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各种物资,外国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海外华侨华人支援中国抗战的人力、物力,有不少是沿滇越铁路输入中国。此外,东部沿海内迁西南的战略物资、工厂设备、技术人员、知识精英,有相当一部分是辗转到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入云南,在西南边疆构建起抗日大后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近代化的许多成果,以及云南战略地位的提升,也与滇越铁路密切相关,而这些对于云南抗战也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滇越铁路;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

滇越铁路南起越南海防,北至云南昆明,是沟通世界的国际通道,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略。首先滇越铁路是云南近代发展的大动脉,其经济效益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二战时期,法国为协约国,法国掌控的滇越铁路成为抗日战争前期反法西斯战争的交通要道,外援的抗战物资、南迁的工厂设备、技术人员、知识精英等由滇越铁路转运到云南,这些是抗战的宝贵资源和战后重建的财富。

一 滇越铁路与云南的经济实力提升

滇越铁路是一条南起越南海防,北至中国昆明的国际铁路,其实现了中国西南边疆陆地与海洋的对接。与国际航运联袂,云南的区位优势得到发挥。云南的有色金属以及西南边疆的土特产,通过滇越铁路销往世界各地,西方的工业产品、设备、技术通过滇越铁路进入云南,这为云南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滇越铁路通车后,云南经济腾飞。在滇越铁路的交通中,云南矿产资源的优势凸显出来,以大锡、钨、锑等有色金属为主导,西南土特产为辅的对外贸易获得发展。同时西方的工业产品、技术、设备通过滇越铁路进入云南,云南步入近代化的历程,云南经济在近代化建设中腾飞。

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碧色寨后,云南境内的进出口货物就被火车运输取代,云南进出口贸易飞跃发展。仅1912年,进口货运量为16238万吨,出口货运量为10458吨,云南境内货运量为37612吨,总货运量为64308吨,进出口、境内货运分别占货运总量的25.3%、16.2%、58.5%;1923年,进口货运量为25884吨,出口货运量为10618吨,云南境内货运量为112873吨,总货运量为149375吨,分别占货运总量的17%、7%、76%;1923年以后云南省境内的货运量大幅度增长,货运量由11年前的37612吨增至112873吨,增长了两倍。1929年,进口货运量为33909吨,出口为11153吨,云南境内货运量为125647吨,总货运量为170709吨,比1923年增长了14%,分别占总货运量的20%、6%、74%;1938年,货运总量为219309吨,比1929年增长了28%,其中进口货运量为61372吨,出口为18054吨,云南境内货运量为139883吨,分别占出口的8%、进口的28%,境内的64%。1929—1938年,年均货运量为18.49万吨,1938年却高达21.93吨。[1]云南成为中国西南对外贸易中心。

云南出口总值大增,始于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当年云南出口总值6654938关两,其主要出口值:大锡块5992052关两,黄丝228250关两,红茶40808关两,生牛皮108678关两,合计6369788关两,占当年出口总值的95.72%;1920年出口总值猛增,达13916813关两,主要出口商品值,大锡10629740关两,猪鬃58800关两,黄丝1244440关两,生牛皮349740关两,生熟山羊皮349740关两,红茶44480关两,雄黄96045关两,黄豆176802关两,邮包196918关两,合计13146705关两,占当年出口总值的94.47%;1930年出口总值10160946关两,主要商品值,锡块8559178关两,猪鬃113916关两,红丝169187关两,合计8842281关两,占当年总值87.02%。[2]

云南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手中夺取外汇的控股权,这巨大地推动了云南外贸的发展,云南大锡输出量大幅度增长,1930年输出量为10.84万担,1937年输出量达15.55万担,价值从1930年的902.96万关两,增加到1937年的1877.74万关两。1930至1937年,大锡占云南出口总值的85%左右,这些仅仅是公开的统计数。[3]198

在滇越铁路的交通中,进出口贸易发展为云南的一项重要财源。据张肖梅所著《云南经济》有关税收收入的资料计算,外贸方面的税收,民国25年(1936年),占云南省财政收入的47%左右。[3]198

云南在滇越铁路交通中进入近代化时代,云南省政府利用滇越铁路的国际交通与世界接轨,引进西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创办近代化的工厂、农场。民国24年(1935年)以后,省政府在“以财政扶持金融,以金融促进生产,以生产充裕财政”[3]199的政策为主导,在工业、矿业、交通、农垦、水利等方面开始了大规模近代化建设,先后建起开蒙垦殖局、云南纺织厂、云南钨锑公司、个旧钨锑公司、草坝土地收购委员会,修筑了个碧石铁路,建成宾川石马江水库,开办稼侬水利工程处,滇东公路昆明至平奕(今富源)胜境关通车,1937年成立云南矿业公司,昆明玉皇阁发电厂建成投产、昆明马料河灌溉场竣工、蒙自县龙公河工程竣工,完成草坝干河灌溉沟,建成一平浪制盐工程“卤沟”,建设昆明炼铜厂,这一系列工业、交通、农业建设成果是云南近代化的标志。

在滇越铁路交通和工矿业龙头企业带动下,滇越铁路沿线小城镇经济获得发展。昆明、宜良、路南、弥勒、玉溪、通海、建水、石屏、开远、个旧、蒙自、曲靖、宣威成为乡村商品集散地,小城镇经济成为云南重要的税收来源,抗战前,小城镇的税收占云南税收的60%左右。[3]2001931至1938年八年内,全省税收共收入新滇币8800多万元。[4]112

云南经济的发展,财力的雄厚,为云南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1932年7月至12月,滇军军饷费达200万元,而1932年1月至6月,临时政府军费支出仅新币300多万元,法币8万多元。[5]至1936年,“滇军共编成了六个步兵旅(每旅各辖两个步兵团),并编成两个近卫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机关团,四个补充大队,一个工兵大队,十一个独立营,此外还有宪兵大队和交通兵队,总计平时正规兵额约3万余人。加上各县常备队统编的二十一个保安营,合计约4万余人。”[6]他们是云南抗战的主力军。

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在南京国防会议上,云南地方长官龙云积极支持抗战,认为云南地方团队有素质,可以组建二十万的军队参加抗战,表示“先编一个军出发,跟着再编一个军出去。”[7]龙云回到云南,依靠坚实的财力、军力,立即组建第六十军,且装备精良,配备法式的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1938年4月,这支部队参加徐州会战,在台儿庄阻击日军,致日军伤亡惨重,阻滞了日军强渡运河夺取徐州的进程。当然,第六十军也付出了高昂代价,全军38242人,投入战斗达35123人,其中牺牲13869人(包括177名军官),受伤4545人(包括380名军官),失踪430人,伤亡达18414人。①之后,云南又新编五十八军和新三军开赴前线。抗战初期,云南出师27万,且全部武装,大半给养都是自筹,这是滇越铁路交通为云南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后盾。朱德1938年8月21日致信龙云:“抗战军兴,滇省输送二十万军队于前线,辅助物资,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尤多。”[8]这是云南对抗战的贡献。

二 滇越铁路是抗战前期的生命线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相继封锁中国东南沿海,中国从外国购买的物资,各国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海外华侨华人的援华物资,有不少是依靠滇越铁路运输,滇越铁路成为抗战前期的生命线。

抗日战争前期,滇越铁路运输步入高峰,当时,参加滇越铁路运输的机车有97辆,客车207辆,货车1049辆。1938年和1939年是这条铁路最旺盛时期,共运送货物90万吨。其中,“大半均属我国公用物资、军械之入口,或换取外汇物资之出口过境运输。”[9]从东部西撤的人员,亦纷纷选择沿滇越铁路入滇再转贵阳、重庆,这两年的客运量(含越境)分别达420、454万人。[10]

滇越铁路还承载着抗战军需贷款的偿付的运输。为了支持中国抗战,美国实行有条件的军需贷款,即用钨砂、锡锭、桐油等物资做抵押贷款。1938年12月15日,美国批准了第一笔对华的“桐油贷款”(2500万美元),这笔贷款全部用于在美国购买汽油、材料、军用车辆设备配件等中国抗战急需军用物资。1940年4月20日,中国又与美国签署了2000万美元的贷款合同,5000万美元的金属借款、2500万美元的钨砂借款和5000万美元的平衡资金借款等援助款项的合同。这些借款规定中国必须以滇锡、桐油、钨砂等战略物资作为交换。这些物资大部分产自云南,特别是大锡,在日本占领越南之前皆由滇越铁路运输。滇越铁路成为抗日战争前期中国运输战略物资的大通道,是抗日战争前期的生命线。

三 滇越铁路是知识精英进入云南的大通道

抗战的烽火没有湮没学者的知识救国热情,没有阻断学子的求学愿望,为了不当亡国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不断南迁,进行了教育史上的万里长征。1938年4月,“为万世开太平”、“刚毅坚卓”的800名学生,由粤汉线南下到广州转香港、越南海防,通过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冯友兰、陈岱孙、朱自清、钱穆、郑昕等10余名教师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进入越南,到河内,转乘滇越铁路到昆明。历经几千里的长途跋,莘莘学子汇集云南。为何?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并不是专以安全为原则,因为单纯安全,可以到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过分闭塞的地方,不是学校所在的目的。到云南,是因为有滇越铁路与滇缅公路可以通到国外,设备仪器容易运进来。”②这些文化精英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满怀信心来到云南,他们“乘滇越铁路小火车经过红河上的大铁桥,到老街后,从老街过河经河口就踏上中国的国土了。当时我们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引吭高歌,大抒爱国之情,深感回到祖国土地上的自由可贵。亡国奴是绝对不能做的,这就是当时我们一群青年人的共同思想。”[11]

西南联大汇集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和学子,他们是中国的知识精英、祖国的未来。西南联大302名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留学的海归者有256人,占教授的84.8%,其中167人留学美国,30人留学欧洲大陆国家,35人留学英国,8人留学日本。大部分就读的学子后来成了政治家、科学家、学者。周培源、费孝通、宋平、王汉斌、彭佩云、朱光亚、孙孚凌等七人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杨振宁、李政道两位成为诺贝尔获奖者;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屠守鄂、杨嘉樨、朱光亚、王希季、邓稼先等八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等四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有172位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抗战时期的云南群贤毕至,名师云集,中国知识精英汇集云南,推动了云南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促进了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中华民族精英带来的进步思想,先进文化,促进了云南的文化交流,使云南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其历史留存影响着云南文化教育的发展。

四 抗战时期云南的发展

抗战时期,滇越铁路的国际交通,不仅为云南成为抗日大后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成为抗日战争前期的生命线,且为云南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抗日战争前,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云南金融繁荣,1889年成立兴文官银号,1912年创办富滇银行,1913年成立矿业银号,1929年成立益华银行,1930年成立劝业银行,1932年,改组富滇银行为云南富滇银行,改组兴文官银号为兴文官银行。抗战爆发后,云南成为抗日大后方,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云南,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等在云南设分行。而滇越铁路国际交通使其成为战时后方的经济建设中心。国民党政府1938年拟定的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重心在西南,“其地域以四川、云南、贵阳、湘西为主。”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中央银行、交通银行、经济部纷纷向云南投入或转移资金。从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经中央银行昆明分行汇入云南款额总计29,354,965元,汇出为10,056,635元,“两相比较有一千九百多万元的资金留在云南”。从1937年至1940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金融业组织由战前的十余单位,增至战后的三十余单位。其中银行由五家增至二十四家,属于特种金融组织的信托局、邮汇局、与保险公司等,也增设到七家,另外新设的钱庄也有多家。金融机构的设立和金融业的繁荣,为云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量内迁人员给云南生活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大量人员的到来,增加了云南衣食住行的困难,昆明人口由5万增加到20万,但这些内迁人员带来了知识和技能,而内迁的工厂等又推动了云南工业化的进程。[4]122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工厂纷纷迁往西南,我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中央机器厂搬迁到云南,其通用机械和机器工具共约5000余吨,这些重要的大型工业设施就是依靠滇越铁路才搬运到崇山峻岭中的云南。此外还有中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电子企业之一的中央无线电厂等大型企业也依托滇越铁路迁入云南。为了保证工厂的生产,搬迁之时,工厂还向欧美采购了1000多吨钢铁及铜条、铝等,这些都是通过滇越铁路运输到云南。据《云南经济》等书记载,当时迁入云南的企业有昆明炼铜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军政部光学厂、永生玻璃厂、中央化学玻璃厂等共20多个企业。同时而来的是大量的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同时,中央和云南地方也纷纷投资建厂。1935年至1945年,云南工业化进程处于飞跃期,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等获得大发展,矿业和制造业行业,先后建立云南电器炼钢厂、云南锡业公司、裕云机器厂、云南百特矿物公司;轻工业行业,先后建立云南酒精厂、裕滇磷肥厂、云南化工厂、云丰造纸厂、云南水泥厂、日用化学药品公司、光大磁业公司;水电方面,先后建立昆湖水利工程处、宾川水利监督处、弥泸水利监督署、玉龙电力公司。为解决衣食问题,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实施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管理。国防军工获得发展,先后建立蒙自机场、广南机场、呈贡机场、羊街机场和军工厂。③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云南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工业化进程中,云南经济得到发展,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滇越铁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略,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滇越铁路所运输的物资在当时的特殊时期是任何一条交通线都无法比拟的,日本占领越南后,滇越铁路国际交通中断,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生命线,但滇缅公路总运输量只有50万吨,④远低于滇越铁路的运输量。

注释:

①《第六十军徐州战役战斗详报》,《云南文史丛刊》,1985年第2期,第18页。

②《云南日报》1938年5月8日。

③《研究集刊》,1989年第1期,第178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9年1月。

④谢本书:《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责: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战场》,云岭大讲坛.红河讲坛,2015年4月16日14:30,红河学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讲座。

[1]红河州州志办.红河州志:交通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73.

[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志:对外贸易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20.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志:经济综合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4]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云南文史集萃:六:金融交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卷四十四:财政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6]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M]//龚自知.抗日战争前龙云在云南的统治概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7]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M]//白肇学.六十军编成和参加鲁南战役述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

[8]宋希濂.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56.

[9]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滇越铁路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000-1001.

[10]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志:铁道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0,155,182.

[11]陈霖.滇越铁路的沉思[N].云南日报,2010-05-14(09).

[责任编辑 自正发]

Review on Yunnan-Vietnam Railway's Status and Func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ANG Yu-zhi,WANG Hong-xiao,FANG De-wei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Yunnan 661199,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ar,the Japanese blockade of the southeast coastal Chinese,South Vietnam Haiphong,north to Yunnan Kunming DIANYUE railway,immediately became the lifeline of foreign traffic China,various materials China purchased from abroad,foreign aid Chinese war supplies,overseas Chinese to support the war Chinese of manpower and resources,there are many along the Yunnan the railway China input. In addition,the eastern coastal inland southwest strategic materials,factory equipment,technical personnel and intellectual elite,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way to Haiphong,by DIANYUE railway into Yunnan,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set up Anti Japanese front. In a sense,many of the result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Yunnan,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strategic status of Yunnan,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ailway in,and these for the war of resistance in Yunnan also played an immeasurable role.

Yunnan Vietnam Railway; Anti Japanese War; Status and role

K265

A

1008-9128(2016)05-0015-04

10.13963/j.cnki.hhuxb.2016.05.005

2015-01-12

王玉芝(1964-),女,云南泸西人,教授,研究方向:滇越铁路历史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滇越铁路货运量抗日战争
爱国主义教育视角下滇越铁路档案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山西档案(2019年6期)2019-12-14 02:43:18
滇越铁路文化融入主题客栈的设计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30
2017年上半年拉脱维亚港口货运量同比增长7%
滇越铁路云南段研究述评①
西南学林(2017年1期)2017-11-13 15:36:35
抗日战争时期的滇越铁路
云南档案(2017年2期)2017-04-13 03:13:54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学习月刊(2015年15期)2015-02-27 00:53:26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军事历史(1993年1期)1993-08-21 06: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