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谅山瑶族开山祭祀及其功能意义

2016-03-16 00:10谢小玲方晨明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开山神灵瑶族

谢小玲,方晨明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2.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031)

越南谅山瑶族开山祭祀及其功能意义

谢小玲1,2,方晨明2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2.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031)

开山祭祀是瑶族感谢祖先和神灵的保佑、祈求农业生产顺利丰收、族人富足安康的一种生产祭祀活动,极具传统农业宗教信仰特点。文章通过描述越南谅山省高禄县公山乡小板瑶组织的开山祭祀,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揭示开山祭祀作为民间宗教信仰对瑶族在文化同质大势中保持民族性、维系民族认同感、教育后代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瑶人生产生活中起到的心理调适功能。

越南谅山;小板瑶;开山祭祀;功能意义

在与广西宁明县接壤的越南谅山省禄平县、高禄县、长定县等山区县内分布着一支人数较少、跨境而居的瑶族—小板瑶,与高头瑶有最近的亲属关系,同属过山瑶,自称勉或尤勉。过山瑶沿着十万大山及余脉公母山山脉而居,公母山位于宁明县和越南交界处,为中越界山,因其北坡有两个巨大的山体并列,高耸于群峰之上,象天然山体的配偶,故人们称它为公母山,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1]越南谅山省的小板瑶主要居住在公母山的母山山脉上,由于居住在高山涧谷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仍然保留许多与传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极具瑶族特色的民间宗教活动,其中高禄县公山乡偌竜寨的开山祭祀[təj²¹ ʨəw44daŋ²¹]因该村100%居民为小板瑶而最具典型。[2]

一 开山祭祀的历史溯源

瑶族从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山地民族,主要迁徙路线有:“一条自湖南入广东上广西,经广西北部、中部进入云南、越南;一条自湖南入广西进入贵州、云南、越南;一条自福建入广东上广西,经广西中部、南部,进入越南、云南。也有经江西进入湖南,再往桂北”。[3]越南谅山平板瑶具体是从哪条线迁入并不是很明确,但从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来看,越南谅山省内的小板瑶与广西防城垌中镇、宁明县那楠乡、爱店镇等中越边境乡镇的小板瑶是同根同源,有的甚至是同宗族,有亲戚关系,两地瑶人经常互相往来,互相通婚,每逢重大节日,都互邀前往参加,①那么由此确定,越南谅山省内小平板瑶是从广西防城、宁明迁徙而来。

瑶族历史上属于游耕游居民族,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砍山垦田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生产力比较落后,农业收成靠老天爷。在如此条件下,“信鬼好巫”,求神拜鬼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就成为瑶人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风俗习惯,他们对神灵有着强大而坚不可摧的信念。所以,不论过去他们来自何方,迁徙到何处,每逢找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开创新家园后,瑶族就会祭神拜祖,向祖先和神灵汇报所安居扎寨之地,请求神灵和祖先护佑他们在此地安居乐业,承诺2-3年后必定举行还愿仪式,感谢神灵和祖先的福佑,并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六畜兴旺、族人富足安康,这个仪式就是开山祭仪。越南谅山省高禄县公山乡偌竜寨小板瑶的开山祭祀三年举办一次,全寨集体捐赠筹办,具有集体性。

二 开山祭祀仪轨

越南谅山省高禄县小板瑶举行开山祭祀活动,是根据祖上流传下来的史籍、经书记载的相关科仪进行,如开山疏等,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流程和程序。

根据传统习惯,开山祭祀举办地选在头一个来到此地建村立寨的主人家中即瑶人称之为村老。举办时间由道公占卜后,与村老选定吉日,吉日通常是在农历正月这段时间,祭祀时长从当天下午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天中午。供品按惯例而定,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一般是每户捐上一只鸡、一筒米、一瓶酒和一捆柴,每个人头再捐8千越盾(约等2块多人民币),这些祭品和财物要在举办日的当天下午统一交到村老家。此外,每户还要准备一小布袋的粮食种子作为招谷魂祭祀用。而村老家还要准备木头做的生产农具如犁、锄头、铁锨、柴刀等,象征族人的农业生产,还有毛边纸和白麻布,毛边纸用来制作阴府兵马和冥币,白麻布用来包米和钱作为福禄送给主持开山祭祀的道公们。仪式准备工作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的时间内,各家各户停止农活,集聚村老家无偿准备仪式前的各项工作。

(一)祭前准备工作

1.抄写疏文奏表。抄写疏文奏表是祭前一项最重要的准备工作,疏文奏表是向祖先和诸神陈情的章表文函,得根据瑶族经书和古籍里记载的传统祭祀祖制和惯例,按照不同神灵、不同的祭祀目的以及族规来写,如度戒、土地神祭拜、祖宗祭拜等。瑶族经书和古籍采用汉文夹杂自创的土俗字(越南人称为瑶喃字)记录,但小板瑶迁徙进谅山后,由于战争、政治等各种原因,谅山小板瑶普遍接受越南拉丁文式的国语字教育,能认读汉字及抄写汉字、且非常熟悉祭祀仪轨的中青年一代瑶人已经非常稀少,还需要请教村老和专家,有时还得请中国境内宁明县的同族道公进行指导,所以完成各类疏表的抄写任务需花很长时间。一般是请三四个会读会写古汉字、懂瑶族风俗的年轻男子代表村民写恳请、感谢神灵的疏文,这类年轻男子通常是度过戒,被认可为具有资格的人。

2.制作阴灵和冥币。写完疏文后,道公们开始制作阴灵和冥币,阴灵是死去族人的灵魂化身,是能够驱鬼逐邪的阴府兵马,道公把白纸剪切成马的形状即象征能驱鬼祛邪的阴府兵马。根据瑶族创世史诗记载,只有道公或师公才有资格和法力号召和调遣阴灵,属于道公的法器之一。冥币是盖了冥印的长方形的毛边纸条,冥印印章为道公的法器,印章上刻有6匹马及骑在马背上的兵。

3.道公福禄。无论何种祭祀都不能缺少酬谢道公这个环节的科仪(瑶语[sa:i²¹ ʨən44])。村民把白麻布剪切成方形,用方块布包上少许米和钱,放在神坛祭拜,祭祀结束后作为福禄让道公们带回家,祭拜祖师和家先。

4.祭品和晚餐。到傍晚时分,村里的妇女们和其他男人在村老家灶堂里忙着杀鸡做菜,准备祭祀和晚餐所需的祭品和食物。祭品和食物并不是非常丰盛,通常是瑶人常用的,如白煮鸡、粽叶包糯米饭、清炒芭蕉花等,这体现了瑶人生活生产的自然环境特点。

(二)正式祭祀

主持开山祭祀活动需要四位主道公和两位替道公,他们精通瑶族经文,熟悉祭本族宗教仪轨和祭祀礼制。开山祭仪包括以下几个子仪式:

1.献祭和共享仪式。道公们和村老在村老家正屋的主墙前摆上一桌祭席,祭席上一定要摆上12个杯子、12双筷子和12个碗以及一些简单的菜肴,12代表瑶族“十二姓尤勉”、“十二姓王瑶子孙”。道公和村老落座祭席,邀祖先和土地神共享,求祖先和土地神助祀以保佑活动顺利进行。此时,道公们还不穿上道公服。

2.挂圣和请圣仪式。挂圣就是把始祖盘王、三清等诸神的13幅神像挂上主墙,盘王始祖、三清的神像要挂在主墙的正中间。请圣就是请始祖、三清等诸神附身神像,即降神。在后续的祭祀中,诸神(神像)被邀请鉴证、保佑和助力开山祭祀的顺利完成。这些神像对于瑶族来说极为珍贵,被视为本民族的宗谱画像和祭祀活动中必备的器物,是追思忆祖、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物品之一。过去,越南谅山富裕的瑶人按祖制请人画始祖和三清等诸神神像,挂在家中举行入神仪式(即请神附身神像),这些神像被认为是保佑家宅平安、兴旺繁盛的珍贵圣品。直到今天,仍然有瑶人买回新画像请道公举行入神仪式,这些画像被视为家中珍贵之物,将被代代保留下去。

3.开山仪式。道公们穿上盛装,献上木制农具进入到主要部分—开山祭仪。开山仪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祈求丰收、呈报农具;第二部分招五谷之魂,从凌晨3点到中午。

第一部分是把斧头、柴刀、锄头和铁锹等木制农具放到簸箕里,置于神坛前,道公向祖先和神灵展演砍山垦田场景,禀报农业生产情况,祈求神灵保佑砍山顺利。小板瑶称这个仪式为"Xeng Pau"[xaȵ²¹paw44]即呈上谷种,其实呈报的是农具。这部分由6位道公负责完成,6位道公按2人一组共分成三组,当一组在舞蹈娱神时,另外两组敲锣摇铃诵经,如此轮番替换。这一部分的祭祀时间较长,从晚餐后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凌晨2-3点,且歌舞娱神的道公需要很好的体力才能保证仪式的顺利完成,每组道公展演的劳动场面和舞蹈动作也不完全相同。第一组的道公手拿一把斧头和一根新树枝、竹筶、小酒杯在祭坛前喃唱、行仪;另外一组中的一位道公用斧头削新木棍。接着,头一组道公每人右手拿一把农具,左手置于背后,踏摇着步子,围着神坛前的农具边跳边喃唱,之后是单脚轮番曲起,双手把农具置于曲起的膝盖上,随着锣鼓法铃诵经声,两人对跳起舞蹈,再把农具呈神灵查看,然后把农具放到正屋门口,朝向山林方向。第二组除了单脚对跳外,还拿着农具模仿锄地、砍树的动作进行舞蹈表演;第三组则是两人手拿农具双脚弯曲蹲下,跳起模仿播种、除草等动作的舞蹈。如此,三组道公轮番交替行仪娱神,直至呈献完所有的农具,届时已到深夜。在大山深处黑夜里、诸神和祖先神像前,瑶人随着锣鼓声、铜铃声、诵读声翩翩跳着极具表现力的舞蹈,表现了这个山地民族对山神、对祖先、对各位神灵的执着信念和深深的感情。第一部分的最后一个小仪式是占卜仪式[tiem44ta:n²¹]:即由一个道公专门检查之前做的工作、准备的祭品是否符合祖制,诸神是否同意。道公在祭坛前摆放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了粽叶包的糯米饭和五杯酒,道公行仪邀请诸神检查鉴定。此间,一个替道公跟着主道公伴着阵阵法铃声喃读祭文,与神灵通话,汇报祭品、祭祀情况,主道公边喃读边甩动纸钱,请求神灵接受他们的祈祷,并在桌上投掷竹筶占卜吉凶,为吉则是得到祖先和神灵的护佑,瑶人坚信,只有得到祖先和神灵的护佑,一切活动才能顺利。如此将近凌晨2点多才结束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招五谷之魂。瑶族相信万物皆有灵,农作物也有灵魂,只有招回粮食种子的魂,庄稼才能喜获丰收。对于耕种山地的瑶族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凌晨3点,村民纷纷把放有玉米、稻谷、豆类、木薯等种子的布袋交给道公,道公把布袋捆绑成一堆置于神坛上,道公们在神坛前摇铃喃经,邀请玉皇大帝鉴证,然后再把种子置于门廊,等到凌晨五六点由大道公进行招魂。早上五六点左右,大道公在门廊的谷种边摆上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着一个装着谷种和阴灵冥币的簸箕,大道公行仪做法,点燃阴灵和冥币,请诸神助力招回五谷的灵魂进入到布袋的种子里,以求当年和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招回五谷之魂后,种子有了保障,大道公开始吹响牛角,召集神灵驱鬼逐邪,护助瑶人顺顺利利砍山垦田。然后大道公传达神谕:这片山林很适合开荒耕种,神灵同意砍山,我们砍山垦田去吧。传谕完毕,大道公拿起柴刀象征性地砍几下路边早已放置好的树杈竹枝,表示开山垦田正式开始。于是,各家派出代表,男男女女们,扛着锄头、拿着柴刀一起到附近的山林边上除草、砍树枝,象征着又一轮耕种的新开始。

从祖辈起,瑶族的农耕生活与山林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这一天早晨的“耕种”像一根绳子,从世代流传的耕作技艺到精神信仰,把一代代瑶族与他们的祖祖辈辈紧紧地系在一起,也把他们与大山系在一起。

三 开山祭祀的功能意义分析

过去瑶族长期在深山密林中迁徙谋生,刀耕火种,砍山伐树,烧耕播种,常常出现大树压死人、滚石砸死人和鸟兽虫害等自然灾害现象,生活环境十分艰险。在科学技术极度贫乏、生产水平极低的情形下,他们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神灵的护佑,瑶族认为只有经过神灵的同意和保佑,农业生产才会顺利、族人才会平安、庄稼才会丰收。瑶族的开山祭祀是感谢祖先和神灵福佑结合着求丰收、求健康、求平安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从千年前一直流传至今,和瑶族其他的民间信仰仪式一样,在瑶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民族政策重心也随之转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如据2010年谅山省政府重点扶贫项目第135号项目报告中汇报的数据,截止2010年10月,就扶持了包括高禄县瑶族在内的共9034少数民族贫困户种植果树、经济林木,发展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使他们尽快脱贫脱困。[4]谅山省境内的瑶族已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刀耕火种、砍山垦田的生产模式,但在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的开放性增强,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强大示范作用下,[5]极具原始农耕文明特点、带有原始宗教影子的开山祭祀并没有因为文化同质而消亡,这说明它并不是瑶族原始宗教信仰的远古“残留物”,而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信仰,既然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信仰,就有其存在的根据和文化的原因。[6]从人类学角度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保持民族性和维系民族认同感

众所周知,瑶族从历史上就是一个“过了一山又一山”的游耕游居的山地民族,近十年来,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中国和越南实行各种民族扶持政策后,两国的瑶族才开始慢慢定耕定居下来。瑶族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跨境跨山跨水的分散居住中,依然能够保持民族性和维系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主要得益于执着的民族宗教信仰。开山祭祀是祭祖拜神的仪式,举办这样的集体祭祀活动可以让分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各家各户、亲友同胞趟山涉水,穿着民族盛装,或在正屋或在火塘边帮工,齐聚一堂,聊聊天,谈谈家事,一起祭拜本民族的始祖和神灵,充分发扬了民族之间互助互爱的精神,加强了民族同胞之间的感情联系,维系民族的认同感和增强民族团结。可以说,包括开山祭祀在内的一系列的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就像一根线把散落在各地的瑶族分支串成了一串并紧紧地系在一起。

(二)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力量非常强大,这种同质化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巨大的文化变迁,民族文化传承也变得越来越脆弱。[7]而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类似于开山祭祀这种传统仪式的民间宗教活动,通过男女老少齐参与,疏文的学习和抄写,始祖和诸神的神像,道公的喃唱、跳神、行仪,铜钹声、法铃声、诵经声以及浑厚的牛角号声,整个活动显得既神圣庄严又不乏热烈,给参祀者上演了一场强烈的极具民族文化色彩的视听盛宴,潜移默化地给新一代瑶人上了一堂有关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课,这种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教育是学校课堂上的谆谆教导、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博物馆中的服饰和物品所无法比拟的。

(三)心理调适功能

法国早期人类学家范瑾尼(A.Van Gennep)在研究宗教仪式的功能时,提出“通过仪式”理论,他认为做宗教仪式就是让我们心理有准备,或者有缓冲时间能够渡过困难阶段,仪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我们人类能够在心理上、在生命过程中比较容易过去,[8]也就是心理调适功能。瑶族的开山祭祀是请愿、求丰收、求健康平安的仪式,瑶族举办开山祭祀仪式,祭拜了祖先和神灵,表达了感恩之情和民族根源的思念,使得习惯迁徙漂泊的瑶人获得心理上的安宁;而从求神拜祖的过程中,他们从祖先和神灵那里得到保佑,获得祖先和神灵赋予的一种神圣力量,从而忘记和驱除过去的一切不顺,以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心态面对新的一年。

越南谅山省内的瑶族人数相对来说不算多,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5%,但他们集中居住在母山山脉,谅山政府计划把母山打造成越南第二个“沙巴”②,除了自然景观外,民族风情旅游也是谅山省政府开发的重点,要开发民族风情旅游,类似的开山祭祀等民族宗教文化应首要重视、保护和发展。

注释:

①此材料由当地村支书和瑶族老人所提供。

②笔者注:沙巴县是越南著名的旅游避暑圣地,位于越南西北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以瑶族为主。

[1]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编组.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越南谅山瑶族开山祭祀[EB/OL].http://vietbao.vn/Kham-pha -Viet-Nam/Le-mo-cua-rung-cua-nguoi-Dao-Lang-Son,2013-06-25.

[3]张有隽.瑶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30.

[4]谅山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EB/OL].http://baolangson.vn/tin -bai/Kinh-te/lang-son-voi-viec-thuc-hien-cac-chinh-sach -dan-toc,2015-03-28.

[5]方铁,何星亮.民族文化与全球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3).

[7]陈雪英.西江苗族“换装”礼仪—教育人类学诠释[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8]李亦园.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一个人类学的考察[C]//王筑生.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自正发]

The Ceremony of Opening Forest of Dao Ethnic in Lang Son Vietnam and its Functions and Meaning

XIE Xiao-ling1,2,FANG Chen-ming2
(1.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Guangxi,532200;2.School of Oriental Languages,Yunnan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Kunming,Yunnan,650031,China)

Ceremony of opening forest,with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religious feature,is a production sacrifice activity in whic h the Dao people thank their ancestors and gods for their protection and pray for good production,harvest and the richness,safety and he alth of their people. Through description of the ceremony of opening forest held by Dao Tieu Ban people in Cong Son Town Cao Loc Co unty,Lang Son,Vietna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this thesis discover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eremony of opening f orest as a religious folk belief in Dao people for them to preserve ethnic features and maintain ethnic acceptance in the trend of cultural a ssimilation,teach offspring,pass down culture,and for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their life and production.

Lang Son Vietnam;Dao Tieu Ban; Ceremony of opening forest;Functions and meaning

G114

A

1008-9128(2016)05-0019-04

10.13963/j.cnki.hhuxb.2016.05.006

2016-04-21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越边境多族群语言接触与交融研究(项14XYY016);2016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中越跨境民族民间信仰、祭祀与庙会文化(2016YB016)

谢小玲(1974-),女,广西横县人,讲师,研究方向:越南民间文化。

方晨明(1962-),男(壮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越南汉文文学。

猜你喜欢
开山神灵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开山号子喊山歌
少林功夫拳(二)
车欲开山辟路 新概念必先行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