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人格:阿德勒的儿童教育观

2016-03-16 00:01李贤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阿德勒健康人格人格教育

李贤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205)



培养健康人格:阿德勒的儿童教育观

李贤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205)

摘要: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人格教育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他的童年经验、弗洛伊德和个体实践的重要影响。他在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即人格统一体、自卑与补偿、追求优越、生活方式、社会兴趣。他提出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有效策略: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学校要成为儿童精神发展的场所;重视青春期及性教育等,上述儿童教育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阿德勒;人格教育;儿童教育;健康人格

当相当多的学校把分数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时,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提出“教育之首要而基本的任务是‘教人’,教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并知道人和人生的意义。”[1]他们不仅旗帜鲜明地主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2]还呼吁让健康人格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既成命题”。[3]而在西方教育史上,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研究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他不仅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儿童抚养和教育,成为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于学校教育的先驱之一,还在他的教育实践中,记载了对多名儿童进行心理分析的教育案例,撰写了关于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教育专著——《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完整地阐述了如何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人格教育思想的形成

综观阿德勒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他的童年经验、弗洛伊德和个体实践对其人格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一)童年经验令阿德勒感到自卑,激励他不断超越

依据弗洛伊德的看法,在人类个体的发展历史中,无意识首先来源于婴幼儿时期。“婴幼儿时期是潜意识的根源,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不是别的,而正是在童年早期所产生的那些过程——是一些独一无二的过程。”[4]此说在阿德勒的身上体现得可谓恰如其分。幼年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但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幸福,因为他的童年充满了种种不幸:出生时身体不好,且患有软骨病,直到4岁方能自己走路;5岁时得过严重肺炎,差点小命不保;后来在街上玩耍时又被车子撞伤两次。阿德勒的父母有6个孩子,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上面有一个表现出色、英俊潇洒的哥哥。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且患有佝偻病的阿德勒在这种鲜明对比之下,常常自惭形秽。尽管童年不幸,但阿德勒努力克服自己的软弱无力,并以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在阿德勒刚进入学校学习时,他在同学眼中毫不起眼,老师也认为他将来难有作为,并建议其父安排他做一名制鞋工。所幸的是,阿德勒的父亲并没有对老师的建议言听计从,而是鼓励阿德勒不要气馁,教导他勤能补拙。在其父的鼓励与帮助下,阿德勒发奋学习,成为班上进步最快的学生。他还曾在课堂上解决一道难倒老师的数学题,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阿德勒在188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接受医学教育,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经历了医院实习、服兵役、继续深造之后,阿德勒于1899年在维也纳开设了诊所,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他童年时期的理想。

(二)弗洛伊德引他进入精神分析,促使他自创学说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人格史上第一次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的理论”[5],对人格研究做出了伟大贡献。从1900年开始,阿德勒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理论,并步入精神分析的核心圈子。弗洛伊德在1902年组建自己的学术团队时,邀请阿德勒和另外三人一起,参加每周三举行的精神分析讨论会。阿德勒欣然接受了邀请,从此成为“周三精神分析协会”(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前身)的一员,并被视为精神分析运动的得力主将。阿德勒在精神分析协会中不仅积极参加讨论,还大胆提出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见解。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一文,提出从自卑感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发展,将人格发展的基础从性因素扩大到整个机体的特征。1908年后,他进一步发展了关于自卑与补偿的看法,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在他看来,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无助,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卑。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会利用种种力量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阿德勒的上述观点本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批判与发展,但却因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产生根本分歧,引起弗洛伊德的强烈不满。万般无奈之下,阿德勒辞去精神分析协会会长及杂志主编的职务,与其盟友宣布退出弗洛伊德主导的精神分析协会,开始走上自创之路。

(三)创立新的学说,形成人格教育理论

与弗洛伊德分手后,阿德勒专心致力于他的新理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建设。1911年,阿德勒在维也纳创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次年,他将组织名称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还创办了《个体心理学杂志》,大力宣扬个体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并宣称:个体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确定题材的科学,而且不会有任何的妥协。[6]在阿德勒及其追随者的努力下,个体心理学最终成为精神分析流派中颇有影响的一个分支。在创立新学的过程中,阿德勒和他的追随者们曾在维也纳的30多所中学开办儿童指导诊所,取得巨大成功,使他声名鹊起。从20世纪20年代起,阿德勒的学说逐渐引起许多人的注意,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维也纳,在阿德勒的指导下学习。阿德勒本人也到世界许多国家讲学传道,并写下了传世名著《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学》、《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在上述专著中,阿德勒对人性进行了极为精辟的论述,对人格教育亦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而在1930年完成的《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可谓是阿德勒论述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关于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见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人格教育思想。

二、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阿德勒在长期研究儿童心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儿童健康人格的系统主张,他既强调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又强调人格的独特性,认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独特的组合”[7]。在这个组合中,人格统一体、自卑与补偿、追求优越、生活方式、社会兴趣是密不可分的。

(一) 人格统一体

阿德勒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每个人(包括孩子和成人)的人格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格的表达符合这个人逐步形成的行为模式。”[8]在他看来,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的人格统一体发动和指引的,而人格统一体的发展从幼年就开始了,“生活要求孩子以协调统一的方式对生活做出回应,而他应付处境的协调统一的方式,不但构成了这个孩子的性格,而且使他的行为个性化,使之有别于其他儿童的类似行为。”[8]他明确建议,教育者必须学会用心理学的见解去判断儿童的某些特别的行为,不要把这些行为视为单个的音符,而要把这个单个的音符和整支乐曲联系起来——人格的统一体就是一支完整的乐曲。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阿德勒提出:只要有可能,就要把儿童看做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视为教育的客体,就像儿童是和教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完全的成人个体。[9]

(二)自卑与补偿

对自卑感的强调是阿德勒人格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阿德勒的早期理论中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在一起,后来,他从强调身体缺陷转向强调主观上的自卑,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阿德勒指出,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的知觉而产生的自卑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动力。儿童的自卑感在其性格发展上有所表现;幼儿表现出的“愧不如人”、“低人一等”以及掩饰自己、装腔作势地显示“高人一等”、“争强好胜”等均属此列。阿德勒还注意到,个体通过寻求补偿与追求超越,方能克服自卑达到创造性自我的健康人格境界,反之则可能导致自卑情结。[10]当自卑感转变为自卑情节之后,就会阻碍个体人格的正常发展。

(三)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每个人人格发展的心理根源。因此,羡慕他人、胜过他人、超过他人、征服他人都是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阿德勒指出,人生的主要动机就是追求优越,虽然我们很难确定追求优越是否是与生俱来的,但必须承认,“对优越感的追求以某种胚胎的形式存在,它有潜在发展的可能。……人性和对优越的追求是紧密相连的。”[8]在他看来,追求优越是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就是生活本身。从生到死,对优越的追求促使个人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

(四)生活方式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所形成的独特的方式称为“生活方式”(life style,又称生活风格)。每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迥然不同,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基于对早期经验的重视,阿德勒指出,生活方式在儿童时代初期内形成。他甚至认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儿童就开始摸索“生命的意义”。[9]至于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则要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和幼年经验。其中,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出身顺序、早期记忆及家庭气氛对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五)社会兴趣

阿德勒在后期的研究中把个体和社会联结起来。在他看来,个人生活在意义场之中,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是经过意义解释之后的产物;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了个人的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和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阿德勒依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即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他指出,前三种类型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只有第四种人才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有希望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至于产生错误的生活方式的原因,阿德勒认为是由童年期的身体缺陷、溺爱或娇纵、被忽视等三种状态引起的。这三种状态最易使人对生命意义得出错误结论。经历过这些情形的儿童,几乎都需要得到帮助以修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命为何物。因此,阿德勒大声疾呼,为了避免儿童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应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家庭和学校应从增加儿童的社会兴趣入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生活意义。

三、人格教育的有效策略

阿德勒强调家庭和学校均在儿童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家庭和学校的目的都是把小孩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之中平等的一员。”[11]在阿德勒看来,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孩子“人格的训练发展”。[8]他为此提出了不少具体建议。

(一)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

基于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阿德勒强调家庭影响对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出父母要发挥正确的教育作用,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在他看来,父母要以友善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他提醒父母:不要体罚孩子,因为这会对孩子造成孩子身心伤害;要对孩子一视同仁,不要偏爱孩子,以免儿童心情沮丧或产生自卑;要共同努力,对有关孩子教育的一切事情都应达成统一意见。他还言辞恳切地告诫有些家长,“在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上更多地关注孩子所取得的肉眼可见的成功,而不是强调他是否受到全面、彻底的教育培养。……所以,训练孩子成为雄心勃勃的人并没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孩子成为勇敢、坚忍、自信的人,让孩子认识到: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把遭遇的失败当做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8]我们现在又有多少教育者做到了阿德勒所希望的那样呢?反过来说,不是有更多的家长不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只重视阿德勒所说的“肉眼可见的成功”吗?这种掷地有声的话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极大的冲击。

(二)学校要成为儿童精神发展的场所

阿德勒把学校看做是每个儿童体验精神发展历程的场所,并认为学校必须适于儿童健康的精神成长要求,必须与儿童健康的精神发展需要相协调。在深刻反思传统学校的弊端后,阿德勒提出若干改良建议:一是重视儿童个性差异。阿德勒建议,教学要有针对性,因为“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去教育为数众多的孩子。我们应用同一条法则,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就在这里。”[8]而要改进教学,就必须让“学生学习的科目应该饶有趣味,并且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这样不但刺激了学生的兴趣,还使本来乏味枯燥的科目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能以融会贯通的方法接触、了解事物,这才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8]二是强调学生评价导向。阿德勒指出学校根据学习成绩来判断孩子的好坏是愚不可及的,“重要的不是孩子得到的分数,而是这个分数告诉我们的有关这个孩子的智力、兴趣、专注能力等。”[8]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将能力用于增强小孩的信心和兴趣,并消除儿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而对其能力所设的种种限制。三是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在阿德勒看来,教育者既要细心地研究儿童的人格特征,又要对儿童尤其问题儿童树立正确的态度。教育者无论面对怎样棘手的儿童,都要给予学生同情、忍耐、温存、鼓励的待遇,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的面目而返回到人生的正路。四是改进学校教育管理。按照阿德勒的主张,学校要发展班级的统一和合作,鼓励让孩子进行自治;不要经常更换孩子的任课教师;不要安排快慢班;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合作,并对家长提出教育指导;应设立儿童俱乐部,为孩子提供额外辅导。

(三)重视青春期及性教育

阿德勒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注意到性教育在儿童人格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他特别重视青春期及性教育。在阿德勒看来,青春期的发展情形复杂,教育内容丰富,但进行性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青春期和性问题难解难分,紧密联系,如果不加强性教育,男女关系的不文明问题、男女之间的不平等问题、男孩视女孩为玩物的问题,以及以卑鄙淫亵的眼光看待正常男女关系的问题,均有可能因此产生。阿德勒为此提出了一些具体主张:第一,性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帮助儿童适应社会。性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向孩子解释两性关系的生理方面的事情,而是端正和培养孩子看待爱情和婚姻的整个态度。[8]第二,生理方面的性知识不必了解得太早。只有当孩子对这些事情发生好奇、想了解具体事情的时候,教育者才可合适、合宜地告诉孩子。面对孩子的提问,教育者在回答时要针对孩子的理解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解答,避免给予孩子刺激性、挑逗性的回答。第三,对性早熟不必大惊小怪。阿德勒认为,对年幼孩子的行为,如玩弄生殖器的举动,家长不必惊慌失措,只应尽力阻止这种行为,同时,莫要显出把这些问题看得太过重要,因为年幼孩子的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吸引父母注意。

综上可以看出,阿德勒在探讨人格统一体、自卑与超越、生活方式、社会兴趣等主张中,不仅提出了关于人格教育的许多真知灼见,还论述了实施人格教育的若干具体策略。从阿德勒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整个人的发展。健康的人格不仅是个人追求幸福与成功人生的心理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的应然追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首要考虑的是人的品格,从生命的肇始即进行人格教育,将人格教育视为教育的基础和教育的核心,力求先自善其身,进而造福人群,而不致祸及他人和群体。

参考文献:

[1]贾馥茗.人格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肖川.当代教育思想精要[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

[3]陈建文.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4]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5]郑希付.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6]Alfred Adler.Problem of Neurosis:A Book of Case Histories[M].London:Kegan Paul,Co.,1929.

[7]桑青松.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

[8]阿德勒.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M].韦启昌,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9]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陈文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10]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1]阿德勒著.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周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责任编辑:熊亚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Adler’s View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LI Xian-zh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Adler, the Austrian psychologis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his childhood experience, Freud, and individual practic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his views on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his books, h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personality unity, 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 pursuit for superiority, life style, and social interests. He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education, underlining that parents should provide proper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that school should be a place for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He also suggests to take puberty and sex education seriously. All propositions above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Alfred Adler; personality education; children’s education; healthy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3-0063-05

作者简介:李贤智(1972- ),男,湖北潜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教育史。

收稿日期:2016-01-29

猜你喜欢
阿德勒健康人格人格教育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把童年还给童年
把童年还给童年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