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玫,周卓然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音乐系, 广州 510303)
论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合作的创新
——以古筝与钢琴演奏为例
郭瑞玫,周卓然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音乐系, 广州 510303)
摘要:本文以古筝与钢琴合作演奏为例,探究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各种合作演奏形式,创新学习民族音乐的有效方法,总结当代校园学生民乐队与西洋乐器结合的实践创新模式与经验,旨在引导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传播。
关键词:古筝; 民族乐器; 钢琴; 合作创新
周卓然(1994-),女,广东珠海人,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中西文化差异使得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多区别。人们接受西方文化,学校音乐教育受西方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认识与学习的兴致也受到很大影响。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校园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我们以古筝与钢琴两件中西乐器结合训练的创新为例,拓展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新思路。
一、古筝的历史及其文化代表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我国汉族民族传统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我国独特且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历史上,它伴随过君王、歌姬、诗人等多种人物角色。《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出水莲》等许多筝曲代代相传成为经典。南朝诗人沈约的《咏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生动描述了古筝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韵味。古筝的存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成为传统音乐的符号,更承载了民族传统精神。
二、钢琴的传播及其文化代表
钢琴为西方乐器之王,它以流传历史悠久、和声织体丰富、力度音色变化多样、乐器构造大方,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明朝时期,意大利天主教传道士利玛窦把一架古钢琴作为贡品进献给万历帝,我国自此才拥有此西洋乐器。据《续文献通考》[1]记载:“明万历 28 年,大西洋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献其国乐器,自言泛海九年始至。所谓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线或炼铁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这就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所制造的古钢琴。新中国建国后,受到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影响,钢琴成为学习音乐重要乐器之一,并涌现了大量的钢琴家、教育家;钢琴成为音乐生学习的必修乐器。
钢琴在中国真正的传习时间并不长,但从国家的文化代表来看,钢琴在中国代表着西方文化。
三、古筝与钢琴演奏合作创新及其影响
古筝与钢琴代表中西方文化,它们的对话与合作,体现了两种不同思维、不同文化的交流。西方人对单纯的中国民乐队演奏也许会好奇甚至震撼,可这不代表他们会喜欢和接受。作为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一些尝试。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支热爱传统音乐又热衷于创作的团队,在西方音乐里加入中国民乐,或在中国民乐中融入西方配器或和声,大胆一点是加入一些经典、流行的音乐元素,以形成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音乐,两种不同音乐文化的合作创新由此开始,并取得一些成果。
1.合奏形式的创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音乐交流常见于展现各自国家作品。我国历史上,民族的音乐交流体现在本土乐器合奏,合奏多数采用五度相生律。因为“五声和”“八风平”被大家认为是最美好的音乐,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体现一种以“中、正、平、和”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2]受其影响,传统音乐处于保守状态,不提倡过度的音乐感官刺激,这太过单一的旋律走向影响着我国音乐发展创新。
西方音乐的特点是有独立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不同的调式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西方更注重和声丰满,节奏模式多样,音乐色彩丰富。曲目特点表现在音域宽广、旋律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几个方面,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中国民乐的特点是采用五度相生律的调式,使音乐进行起来平稳、和谐。散板是民族乐器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板式,让演奏者自由发挥,强调演奏者的乐感,讲究韵味。民乐的和声色彩单调,音响效果单薄,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需要静心才能感受到。
我们尝试采用中西方乐器结合的形式表演传统音乐。从古筝和钢琴的配合开始,不断调整两种乐器各种组合的人数、尝试改变琴的音色,改编曲目的节奏或者曲目的和声色彩,在长节拍的部分加入较为丰富的钢琴伴奏,或者直接改变曲目的风格等。在大学校园里身体力行,实践创新;采用民乐与西方乐器组合各种演奏,激发校园学生群体对民乐的兴趣,影响并改变年轻人对民间乐器传统难学而不学的观念和行为,让我国民族音乐得以传承。
2.合奏曲目的创新
成功的文化交流并不是各自介绍各自的文化,而是尝试是否能够采用或借鉴对方的文化解决实际问题。中西乐器融合表演比较少,主要原因是普通高校艺术团队伍成员受到文理科不同专业的限制,难以同时拥有互相合作的基础,表演仅仅满足于形式的需要。在国外,各民族之间会开展不同乐器独奏的表演;也有由音色、演奏法差异很大的乐器组成乐队。各国的民族音乐自成体系,而我们对中西方乐器合作的演出,还处在一个探索时期,这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挑战性。
将两种构造完全不同的乐器进行合奏,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譬如我们对经典古筝作品《渔舟唱晚》进行改编。这首作品在旋律上十分讲究音韵,左手演奏的揉、颤、滑、按,靠的是弹奏者对左手技术的把握和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人们也许没想过,一首带有浓郁中国古典风格的经典作品,一首需要意境韵味的作品是可以加入钢琴伴奏的。相对于意境来说,钢琴更注重手指的灵活与触键;通俗点来说,古筝给人一种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感觉,而钢琴任何音响都能超过古筝,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我们要把这两种乐器进行合作演奏,追求效果不是1+1=2,而是1+1>2。要让人感觉既是传统又能耳目一新,很不容易。这首传统的筝曲,在钢琴的和弦伴奏上要十分注意,不能运用西方调式中的和弦,否则韵味流失,在伴奏上则要选用流畅的织体表现曲目特点。在《琴唱誉响 筝鸣睿音——钢琴与古筝合作实践音乐会》见证了我们的实践,12台古筝与三角钢琴演奏的《渔舟唱晚》,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变得更好。
3.乐器组合创新及其影响
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有必要利用自身专业学习平台探究一种更适合于音乐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这对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对参加活动的成员自身学习发展十分有价值,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学生今后的工作当中。同时,研究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实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对就业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我们对中西方两件乐器的结合不满足于单一的合奏,对于各种不同曲目,我们采用不同的乐器组合进行演奏,带动大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喜爱以及专业水平的提高。例如,我们选定《彝族舞曲》这首旋律优美、节奏感强、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对乐器演奏进行了重新编排。第一次组合:原来一台古筝演奏改为三台古筝演奏,增加了一定难度的技巧和相应的和声,使音乐的色彩和音响效果听起来更加丰富。三台古筝一起重奏建立了稳定的音响关系,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起关键作用。第二次组合:加入钢琴为伴奏,突出了古筝音色的线条感,又在段落之间运用钢琴的音色效果带出下一个段落,利用钢琴的伴奏把曲目推向高潮。第三次组合:尝试1件乐器到5件乐器的各种组合对音乐主旋律的表现,在乐曲的高潮部分加入了鼓的编写,中西乐器合奏的和声效果,钢琴跳音的节奏感,音乐表现的方式不断增强。创作改编上,我们在引子处采用了卡农的形式,乐段的连接大胆采用钢琴刮奏代替古筝的刮奏,刻画出男女共舞的音乐意境。古筝和钢琴的衔接给人两种音色的对比,使旋律听起来更加流动;在曲目高潮,钢琴在强拍位置加上低音强调了节拍感,鼓点的增加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热烈欢快;结尾部分,用分解和弦增强了和声色彩。整首作品给人一种丰富饱满的感觉,不懂音乐的人都能十分容易感受到它的民族音乐风格,舞台视听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彝族舞曲》组合这个节目获得2014年第九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广东赛区民乐与西洋乐器合奏项目青年专业组金奖,我们又一次收获中西乐器合作带给我们不同文化的融合与运用的成果。
结语
我们运用古筝和钢琴作为中西乐器合作的代表尝试进行演奏,对研究适应中西乐器合作学习与演出新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传统音乐学习的兴趣、扩大器乐学习研究新范围、加强学生专业交流合作与教师器乐教学创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不断思考,采用各种乐器进行合奏、配器,随着民族乐队各种乐器、音乐元素和西洋乐器的加入,合作创新将成为新主题,培养了大学生团队的动手能力、自觉创造和创新合作意识,未来校园民乐队与西洋乐器的合作创新,对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传播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端临.续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伊·杜波夫斯基 斯·叶甫谢耶夫 .和声学教程[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胡栩鸿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Western Instruments— tak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iano and Gu Zheng as example
GUO Rui-mei, ZHOU Zhuo-ran
(School of Music,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51030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between piano and Gu Zhe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western instruments, innovate effective methods for learning national music and summariz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model and related experi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estern instrument and the student national orchestra, aiming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and spread of the traditional music.
Key words:Gu Zheng;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piano;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J632.32;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3-0049-03
作者简介:郭瑞玫(1980-),女,广东澄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与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0414278008)
收稿日期: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