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析

2016-03-16 01:25
中国军转民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新区军民西安

■ 王 云 刘 敏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析

■ 王 云 刘 敏

西安高新区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点,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式,进行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统筹发展的探索和改革,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之路,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言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指示,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国家战略。西安高新区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点,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式,进行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统筹发展的探索和改革,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之路,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安高新区将紧抓当前有利机遇,从顶层设计开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局面。

一、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1.“优势集聚”阶段

国家在“一五”、“二五”和“三线搬迁”时期,在西安设立了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六大行业的多家科研院,为科研院所配备了一批配套生产的国防工业生产企业,聚集了大量的高端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生产、检测、实验能力,形成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得天独厚的军工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西安高新区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军转民”阶段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国际大环境下,国家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军工企业开始大规模探索“军转民”发展模式。西安高新区的“军转民”主要实施了三个转变:产品结构由单纯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转变;生产技术装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由军事专用性向军民通用性转变;军品分系统或零部件由完全或主要使用军事专用品转向尽量使用军民两用品转变。

3.“军民融合”阶段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产业基地,促进军民融合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下,高新区军民融合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部分产品进行加工生产以及改进技术,延伸其产业链条,在电子领域、航空领域、航天领域和兵器领域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以军工单位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产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二)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1.创新产业点式融合

西安高新区根据创新产业特点,进行点式融合。在电子产业,建立了西安军民两用电子元器件产业示范基地、电连接器产业基地;在兵器产业,以军工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北方光电产业集团、北方斯伦贝谢油田技术(西安)有限公司进驻高新区;在航空产业,中航工业与美国合作的多家合资公司入驻高新区;在航天产业,西安航天恒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西安航天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入驻高新区;在船舶领域: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西安东风仪表厂的相关产业项目也已入驻高新区;与此同时,高新区内聚集了大量从事军民两用技术与生产的民营中小企业,也是高新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有力支撑。

2.创新人才创新创业融合

西安高新区是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市设立每年3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每年支持人才发展的资金超过1亿元。高新区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培养体系比较完善,除了每个科研院所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618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203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等园区单位还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3.创新资源共享融合

由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共建的西安科技大市场,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其“交易、共享、交流、服务”的功能,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包括技术交流、设备共享、政策咨询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良好服务,组织各类对接会、技术研讨会、招商会及军民融合大集市,为军民融合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初步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模式,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军民融合平台建设产生了示范作用。

4.创新生产能力孵化融合

西安高新区探索科技企业孵化机制,通过培育、军民融合、合作嫁接、院(校)企分离、改造升级的五种创新模式,推动企业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主体。西安高新区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其中国家级13家,孵化器面积超过200万平米,科技服务站点的面积超过90万平米,孵化器企业从业人员目前已超过5万人。

(三)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主要成就

1.产业融合形成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

西安高新区产业融合形成八大优势产业。比亚迪、法士特、联合汽车电子、航空动力、欧舒特等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支柱企业;庆安制冷和大金庆安等企业奠定了西安高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地位;以盛赛尔、新竹科技、坚瑞消防、东仪矿用设备等公司为代表的安全生产消防装备及系统产业;以陕鼓、航天自动化、开米、东仪环保、宏瑞森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装备节能环保产业;以华达科技、艾力特、科耐特、富士达等企业为代表的电连接器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高频射频连接器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5%以上。以优势微电子、中星测控、中航电测、西北铁路电子等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还有以618所、631所、365所、365所、中航电器、新泰航空、海声航空为代表,以及延展的霍尼维尔、派克、汉胜等航空产业;以中电科20所、39所、陕西电子集团、航天空间技术公司、航天华讯科技、星展测控、新创电子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

2.人才融合形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从业人员中博士硕士有4.3万人,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6万人,千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82.4%;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10.4万人,占32.2%,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创业人才17人、创新人才38人,占全省的50%。有4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占全省的35%,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列中西部高新区第一。

3.资源融合形成科技服务平台

西安科技大市场作用有效发挥,围绕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合作交流等重点,整合科技要素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链条,构建了以技术转移服务为核心的市场化平台服务体系,汇聚了900多家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16896名行业专家、7325项技术成果、7737家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大型仪器设备7000多台套,举办各类产学研用交流活动167场次,促进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530亿元,跃居全国的第三位。西安科技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催生了科技服务新型业态。

4.孵化融合形成新的创新主体

西安高新区创业园是我国最早的孵化器之一,是我国首家获得“亚洲孵化器奖”的孵化器,先后获得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创业孵化全国领先。区内累计注册企业数超过3万家,85%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经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60家,占西安市的70%。到2014年底,过百亿元的企业超过20家,过亿元的企业突破400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5.科技与金融结合形成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

西安高新区汇集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聚集省建行、省工行、省农行等30多家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设立了10家科技型专营银行,聚集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360余家,设立股权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6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高新区中科技金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6.产学研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团队

西安高新区与陕西省重点高校均签有产学研合作协议,特别是与光机所共建了光电孵化协同创新工程示范基地,设立了1.4亿元的协同创新工程示范基地专项资金,以孵化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面向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培育出炬光科技、立芯科技等30多家高技术企业,有15个重大高技术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中科华芯和奇芯光电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增值100倍和60倍,中科创星孵化器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需求和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阐明了军民融合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防战略的根本性质。西安市拥有一批具有鲜明军民融合特色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安高新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努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实国家整体安全,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一)西安高新区军民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

1. 加强国防建设,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

西安高新区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主要方向为突破口,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建设,引导民用科技应向军事领域拓展,促进网络信息、新能源、电子信息、民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加强军民通用产品研究开发,承接国防所需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任务,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升国家安全的战略威慑力量。

2.推进市场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

西安高新区集聚了大量的国防科技优势,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科技转化、设施共享、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政策,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牵引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更好地承担起国防建设、科技进步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荣职责,以军民产业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深度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深化创新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得到省工信厅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处、省国防工办军民结合处、市工信委军民结合处、市质监局标准化处等军地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战略新型产业扶持机制、优秀企业评选激励机制、科技企业小巨人激励机制,为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矛盾和关键问题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基础良好、措施得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及时总结前期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不足,为把军民深度融合落在实处提供参考。

1.国防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

国防科技工业是高新区发展历史上的基础性特色工业,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等显著特点,且大多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高端性要求全方位统筹科技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军转民”的主要困难是军民信息不对称、拥有技术的一方资金与市场开发能力弱等。“民参军”的主要困难除了军民信息不对称外,还有军品资质缺乏、产品信任度较低、资金与人才压力等问题,尤其是“四证”办理周期长,顺利的话也要3年以上,并且费用高达数百万,是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主要壁垒。目前,国防科技资源交易额占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额的20%,与西安的科技资源禀赋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国民经济对国防经济的支持不强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整合军民高新技术,应用到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去,另一方面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相应的财税政策。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军民融合企业的新产品在品牌创建、产品研发、资质认证及大型展洽推介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民营企业难以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扩大规模。

3.军民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虽然高新区和科技局合作,利用西安科技大市场,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包括技术交流、设备共享等方面的良好服务,但仍然存在大型仪器设备和相关检测中心资源共享程度低的问题。尤其是军工单位由于技术解密制度的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致使其高端大型仪器设备不能有效的为社会民营企业开放,相关技术数据以及试验检测等基础设施的共享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推进高新区军民深度融合造成阻碍。

三、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目标任务

1.编制相关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和军队部门间的协调

大力推动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与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工信委、工信厅,国防科工办等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局面。

2.科技金融结合,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协同创新

加大对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军民融合产业方面的投入,提升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培育一批规模和技术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军民融合型骨干企业和军民双向转移项目,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3.推进信息公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共享水平有新的提升

整合重点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单位、民用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在保证保密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计量站、大型仪器和加工设备等高科技资源的作用,采取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科技资源的共享互用。

(二)实施重点

1.落实规划 扩大军工开放

紧扣军民融合发展主题,制订了《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制定了《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性规划设计》,完成了《高新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融合发展中心建设方案》。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军民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高新区调整工作力量,设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统一组织协调全区军民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加强军政、军地及与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同时,加强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军口、民口企业到区内发展,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军军民融合研究中心把西安高新区作为实践基地对待,并且已和总装西安军代局建立了联合促进机制,与海军装备研究院建立沟通机制。

2.完善政策 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相继出台了吸引创新型金融要素入区、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科技企业债务融资贴息、科技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补贴、融资租赁机构补贴、上市及新三板挂牌奖励、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补贴等一系列科技企业金融扶持政策。实施了中小科技企业区域集优、集合票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私募债、委托贷款、助保金计划等金融服务方案。有目的地联络和吸收国内外著名企业、研发机构和专家,在产业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装备、关键设备和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上,通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展合作攻关,实现突破性发展,抢占行业制高点,扩大西安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3.搭建平台 共享军民资源

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发展专业检测服务,尤其是以集成电路检测、专用设备检测、软件服务检测等作为切入点,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计量、认证技术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西安地区是西部地区的技术高地,也是人才资源最为汇集之处,同时有数量众多的军工企业的技术储备,为研发设计服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凭借资源优势,围绕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立开放共享的研发孵化器。重点针对装备业发展特种商业汽车设计、特种机电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针对集成电路发展封测业以及外围电路设计等进行研发设计服务,并在领先领域建立产品技术标准,促进军民用标准统一,引导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三)实践推进

1.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的运行体系——科技大市场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基础雄厚,市场需求旺盛,西安市科技局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导,共建西安科技大市场,以“协同•融合•创新”为主线,围绕“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大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在科技资源平台建设运营、技术转移产业链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以及科技服务业生态环境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采用政府与企业共建、线上与线下融合、信息与业务联动、公益与商用并行的建设运营模式。

(2)搭建公共服务、专业电商和移动互联线上支撑平台和3000平方米线下服务大厅,引进500余家管理、财税、法律、资产评估等加盟机构提供各类科技服务。

(3)围绕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落实、人才创业、知识产权等八大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基础环境、商业运营三大科技服务生态系统支撑。

(4)培育引进多家专业电商平台,构建“互联网+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各类科技服务跨区域、跨行业、跨平台在线“淘”。

(5)依托技术交易平台,打造集技术经理人协会、公司(机构)、个人于一体的技术转移“1+3”服务模式,提供技术转移的全流程、全链条服务。

(6)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以技术经理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产业链,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使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交易流转更便捷。

(7)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西安科技大市场将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交流中心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 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多领域高效益融合

科技创新是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的基点和亮点,科技金融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军民融合多领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西安高新区通过十大举措,力建军民融合多要素、多领域、多层次、高效益的新格局。

(1)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开展了拨改补(风险补偿)、拨改保(融资担保)、拨改贷(委托贷款)、拨改投(股权投入)等新型财政资助工作,设立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同时设立了1亿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5000万元科技担保补贴专项资金,200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专项资金,综合运用财政奖励、风险补偿、股权投入、担保放大、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2)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吸引创新型金融要素入区、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科技企业债务融资贴息、科技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补贴、融资租赁机构补贴、上市及新三板挂牌奖励、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补贴等一系列科技企业金融扶持政策。

(3)加快科技金融要素聚集。针对科技企业自身特征及其金融服务需求特点,近年来,高新区致力于加快特色科技金融要素聚集。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类股权、债权等金融中介服务;融资租赁、汽车金融公司、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新兴融资服务机构不断设立。

(4)促进科技信贷和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以科技信贷补贴资金带动银行科技信贷资金,推进企业利用科技企业集合信托计划、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利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

(5)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政策作用,对合作金融机构给予坏账补偿,鼓励金融机构降低抵押担保要求和利率上浮幅度,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进行贴息,以金开贷、金知网等为代表的30余家互联网金融创新机构陆续设立并开展业务,与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三板贷”和“投联贷”已正式上线。

(6)引导担保机构支持科技融资。高新区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按担保额给予1%到2.7%的担保费补贴,鼓励担保机构创新服务,降低担保成本和门槛标准,专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7)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发展。与中国人寿等11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企业财产保障类等6大类16小类科技保险险种,创新性的推出“政银保”履约保证保险产品,对银行科技信用贷款给予保险。同时,与华泰保险经纪公司合作推出“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保险集合投保方案”,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投保服务。

(8)促进科技创业投资发展。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设立了5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市科技局共同发起设立了规模1亿元的西安科技产业种子投资基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高新区聚集发展。

(9)提升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利用能力。建立了高新区拟上市上柜企业后备库,及时指导企业的上市上柜工作,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资金奖励。

(10)加快高新区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先后获批陕西省首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区”、“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以信用体系试验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高新区成立了信用服务中心,专职负责高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同时积极构筑政策支撑体系,稳步推进高新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并组织开展了高新区首批47科技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聚集了全省60%以上的全国或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近千家各类金融和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高新区开展业务,形成“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带状科技金融聚集区。2015年上半年,高新区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261.83亿元,同比增长141.01%;新增企业贷款407.5亿元,同比增长18.11%;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57.71亿元,同比增长93.95%。截至2015年5月,累计为94家企业核定授信额度39050万元,已经审批通过16230万元,累计投放8195万元。

3. 统一领导、军地协调,共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是在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的大力推动下,联合省工信厅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处、省国防工办军民结合处、市工信委军民结合处、市质监局标准化处、高新区各部门建立的面向西安军民融合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是西安军民融合实力的对外展示窗口,是军方各机构观察西安军民融合实力的观景台;是地方政府各部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重要抓手。

通过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军民融合主管部门、参与企业提供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包含项目申报、审批、监督、检查、验收等功能的业务管理系统及资源网站,实现军民融合信息的统一管理、信息交流,为主管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信息,为参与企业提供权威的信息交流窗口。

国防科技资源丰富,以应用技术为主。汇聚了900多家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16896名行业专家、7325项技术成果、7737家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信息,2013年度军民融合企业授权发明专利78件,占高新区的34.21%,军民融合企业完成技贸合同247项,交易项目2867项,交易总额28亿元。2014年促进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530亿元,跃居全国的第三位。

资源共享规模进一步扩大。仅电子城区域就拥有国家级的实验室5个和93个专业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军民融合企业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有8家,占高新区的50%,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有23家,占高新区的34.33%,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有21家,占高新区的22.83%;涉军单位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12家;2014年,军民融合企业共享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711台(套),占科技大市场仪器数量超过30%。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高新区军民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