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呼吸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24)
CT与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陈雷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呼吸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24)
目的:研究并比较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2016年5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对患者的CT、MRI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53.75%、4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患者淋巴结、血管断面、侵袭、积液、胸膜凹陷征的显示情况优于CT(P<0.05),而CT对患者病灶钙化的显示情况优于MRI(P<0.05)。结论: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CT、MRI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二者可作为互补,进行联合诊断。
周围型肺癌 诊断 CT MRI
周围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主要是指病灶分布于肺段下支气管至细小支气管的肺癌,又被称为“肺野型肺癌”,由于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检出率较低[1]。影像学检查是周围型肺癌的主要诊断方法,常见的检查手段为CT、MRI,临床上关于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尚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通过对2013年1月~2016年5月共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对CT、MRI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准确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6年5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术后组织细胞学诊断,出现胸痛、发热等临床症状,被确诊为周围型肺癌,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45~81(53.06±11.23)岁;病理分型:鳞癌27例,腺癌21例,腺鳞癌13例,低分化癌10例,肺泡癌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保存完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CT设备为飞利浦MX 8000 Dual型螺旋CT扫描机,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80mA,层厚、层距均设置为10mm,螺距设置为1.0,肺窗窗位、窗宽设置为450Hu、1380Hu,纵膈窗位、窗宽设置为40Hu、400Hu,患者采取仰卧体位,深呼吸,屏气,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常规平扫后,以2.5ml/min的速度将100ml碘对比剂注入肘静脉,再进行CT增强扫描;MRI设备为飞利浦Achive 1.5T磁共振扫描仪,线圈为SENSE XL-Torso线圈,常规进行平扫,再扫描横断位SE序列T1WI(TR 10ms,TE 4.6ms,层厚5mm)、横断位加冠状位T2WI(TR 381ms,TE 80ms,层厚5mm)、横断位加冠状位BLANCE(TR 3.4ms,TE 1.7ms,层厚5mm)。获取影像学图像后,由至少2名影像学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性及其对淋巴结、血管断面、侵袭、积液、胸膜凹陷征、钙化的显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n,%)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C T、M R I对周围型肺癌的病灶显示情况比较检查方法 淋巴结 血管断面 侵袭 积液 胸膜凹陷征 钙化C T 6 7 5 4 4 2 3 5 1 4 2 7 M R I 7 8 6 9 5 5 4 9 2 8 9 χ28 . 9 0 1 7 . 9 1 0 4 . 4 2 5 4 . 9 1 2 6 . 3 2 8 1 1 . 6 1 3 P 0 . 0 0 3 0 . 0 0 5 0 . 0 3 5 0 . 0 2 7 0 . 0 1 2 0 . 0 0 1
2.1 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性比较
CT共检出43例周围型肺癌,MRI共检出37例周围型肺癌,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53.75%、4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病灶显示情况比较
MRI对患者淋巴结、血管断面、侵袭、积液、胸膜凹陷征的显示情况优于CT(P<0.05),而CT对患者病灶钙化的显示情况优于MRI(P<0.05)。见表1:
周围型肺癌主要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至细小支气管的肺部恶性肿瘤,其死亡率较高,通常情况下,周围型肺癌患者早期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其发病较为隐匿,往往会到晚期才出现临床症状,患者多是在因怀疑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而进行诊断时才发现周围型肺癌的病灶,此时患者的肿瘤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已不适于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而进行常规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导致周围型肺癌患者确诊时其治疗难度较大,经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期限较短,存活率较低[2~4]。因此,临床上应对周围型肺癌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寻求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以便于尽早提供给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
影像学检查是周围型肺癌主要的早期诊断方法,其中,CT是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检查胸部病变,其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以下优势[5~7]:①螺旋CT机具备大容量的X线管,可有效减轻噪声对CT影像图质量的干扰,提高影像图的分辨率,使影像图更加清晰的显示出病变情况;②螺旋CT通过对病变部位进行快速连续性的扫描,可在患者一次深呼吸屏气之间完成整个肺部的扫描,避免因患者呼吸不一致而导致的肺内细小结节检出率;③螺旋CT机配备了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图像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便于诊断医师对病变部位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且具有回顾性的重建功能,可有效减轻容积效应,便于分析。近年来,MRI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其具有安全性高、不含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成像参数多、磁场可变性等优点,但临床上关于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性尚需进一步证实[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53.75%、4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对淋巴结、血管断面、侵袭、积液、胸膜凹陷征的显示情况优于CT,CT对病灶钙化的显示情况优于MRI,说明MRI、CT对周围型肺癌的准确性均还有待提高,临床上可将二者结合,对患者进行联合诊断,从而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CT、MRI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二者可作为互补,进行联合诊断。
[1] 于立军. CT与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15,20(3):416-418,419.
[2] 唐志健, 韩宝勇.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 河北医药, 2014,36(5):757-758.
[3] 李孝忠, 王学香, 施乐年, 等. CT与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 甘肃医药, 2016,35(2):81-83.
[4] 刘明俊. CT与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15(67):118.
[5] 田艳. 临床I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14(8):56-58,61.
[6] 黄英荷, 谭理连, 李志铭, 等.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直径3cm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12(2):52-55.
[7] 王胜全. 周围型肺癌的CT扫描诊断[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9(10):78-79.
[8] 王健. MSCT、MRI在周围型肺癌及结核球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20(27):84-85,88.
1006-6586(2016)10-0044-02
R734.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