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岸,一艘普通的船艇静静泊在某船运大队码头,船体“1956-1-11”字样格外醒目。
船队的官兵知道,这艘船艇承载了一段历史:1956年1月11日下午,毛主席视察沿江交通战备和国防工程,乘坐的正是该船,她的名字也由此而生。
奔涌的浪花知道,这艘船艇功勋卓著:1998年参加九江抗洪,为保障部队补给,连续航行180多公里,为官兵送去500件救生衣、800箱矿泉水和大批药品及衣物。此后,因在重大保障任务中屡建奇功,被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表彰为“先进红旗船”和“装备管理先进船”。
打仗关键打保障。透过这艘功勋船艇,军区后勤装备建设发展的一条主线清晰可现,那就是始终把着力点放在“保为打赢”上,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用保障力支撑战斗力。
军队的建设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水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国民经济恢复和艰难发展时期。军区积极贯彻勤俭建军方针,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用有限的经费把部队的事情办好。这期间,装备管理、生产生活、后方基地建设、战备物资储备、爱国卫生运动、营房建设、围垦造田等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大成就。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军区设防十分关心。毛主席曾指出:“南京军区是全国的设防重点之一,上海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遵照这一指示,从1968年4月至1970年底,军区派出两个工程兵建筑团会同东海舰队部分兵力,完成长江口堆山工程,对战时阻敌沿长江向纵深攻击、掩护吴淞口海军基地和保卫上海及苏南苏北地区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军区大力推进后勤战斗化建设,大抓武器装备技术管理。成功研制出“78式”自动步枪,在1979年全国轻武器选型会上受到好评,为我军自行研制新一代轻武器作出重要贡献;1984年8月,研制出具有战役后勤特点的初级自动组织指挥系统,使资料检索、数据处理、图像显示等作业全部实现自动化。
1985年上半年,某师后勤部在赴边轮战中把微机应用于后方指挥,大大提高了组织计划的时效。此后,他们继续摸索,进一步完善预案信息代码指挥法,进行车载微机点对点无线联机等试验,初步构成后勤局部网络。至年底,以计算机为主的新技术逐步应用于后勤指挥,保障样式发生新变化。
与此同时,军区部队对装备技术管理和维修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将火炮定期轮修改为实时修理、将原件修理改为标准化修理,减少火炮送厂修理的次数、延长火炮的使用寿命,适应了未来战争靠前、快速、简便修理的需要。1989年,军区组织抢修组对11个战备值班部队和沿海守备部队的失修武器装备进行了成功抢修,其经验做法被总部转发。
2000年1月1日,三军联勤体制在军区正式启动。
碧海蓝天,千里跨越。
某港口,弹药、物资、车材、卫生等数支保障力量在系统支撑下快速聚合、攥指成拳,组成一张远中近距离精确保障、高中低装备优势互补的立体补给网;
某机场,数十辆满载官兵和装备物资的军用卡车风驰电掣地驶入待机区域,实施快速装载,4架民航客机先后滑向跑道,飞赴千里之外的作战集结地域……
一幕幕画面,生动展现了三军联勤体制实施后带来的巨变。所需船艇统一征用、油料物资统一供应、伤员统一救治,陆海空三军采取定位立体保障、跟进伴随保障、支援协同保障等多种方式,横向联军种、纵向联地方,保障效能显著提升。
勇闯新路,纵深进击。这期间,军区武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也在不断跨越。
2001年初,军区组织步兵某师、海防某团等单位先行试点。在指导步兵某师演习过程中,将该师所有武器装备全部参加演习,为探索不同武器装备在不同条件下和担负不同任务部队的“两成两力”建设方法路子、缩短新型武器装备战斗力形成周期,积累了经验。
2003年,军区重点指导第十二集团军探索“训、育、管、修、供、建”路子。当年,新配发的110多种新型武器装备基本形成中小修能力,400余门(部)大型主战和保障装备完成大中修。
多年来,军区始终坚持以组织有多种装备保障力量参加的重大实兵演习活动为契机,着力破解制约体系保障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数载耕耘,春华秋实。而今,军区部队武器装备结构整体优化,形成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二代为主体、三代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合成指挥、情报处理等12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主战武器装备有机交链、功能互补,情报侦察、指挥控制、地面突击、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能力大幅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