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车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正是这一场场硬仗、恶仗、大仗,锻造出战功赫赫的雄师劲旅,铸就成威震敌胆的铁拳利剑。
多少年来,无论是面对战场的生死考验,还是长期相对和平的建设时期,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军区部队始终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1955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打响。军区前身——华东军区组织陆海空三军对近海岛屿之敌实施联合作战,全歼守敌1086人;
1958年8月23日下午,随着一串串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守军发起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顷刻间,地动山摇。两小时内,数万发炮弹倾泻而下,沉重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
七八十年代,祖国西南边陲受到严重侵犯,军区两度派出部队赴边参战,圆满完成作战任务,涌现出“英雄硬六连”、“坚守英雄连”,钱富生、黄仲虎、徐小丹等英雄集体和个人;
90年代中期,台海局势云谲波诡,分裂势力贼心不死,跳梁小丑甚嚣尘上。
根据军委、总部部署,军区组织的一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在东南沿海打响。空中战机穿梭,地面战车驰骋,海上战舰游弋,导弹凌空飞射……制海权、制空权和制电磁权无不在我掌控之下。
浩气吞东海,军威震寰宇。
这场气势恢宏的联合登陆作战演习,充分彰显了我军有决心有能力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也展示了军区部队多年来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深化训练改革、开展战法研究的丰硕成果——
战役炮兵训练从理论走向实践,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步兵攻坚战术训练和训法战法填补我军战术理论空白;通信兵、工程兵、装甲兵等专业训练与夜间训练取得具有示范推动作用的改革成果;适应高速度、高精度、高强度、高隐蔽度、高合成度战争要求的战法训法逐步形成,三军联合作战能力日益增强……
数十载厉兵秣马,坚定扛起“谋东南”的历史重任;数十载不辱使命,源于军事训练勇攀新高。
历史的镜像在我们眼前呈现:上世纪60年代初,部队抗美援朝回国后较长时间处于休整状态,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
1961年夏,某师一次移防中,52台车有21台爬十几度山坡时因换挡而熄火,徒步行军近70%的人员脚上起泡……军区决定,让该师全部拉出营房、开进山区,进行长期野营训练。自此,一场大规模野营训练在全区展开,其做法不久后被推广到全军。
也是这一年,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在某部二连蹲点时发现,副连长郭兴福在班组战术教练中,不仅教得细、教得活,而且把敌情观念、思想工作贯穿其中。李军长当即让工作组帮助指导,开展教学试验。经过一年多钻研摸索,郭兴福创造出紧贴实战的步兵训练方法,又经过团、师、军逐级总结验收,形成“郭兴福教学法”。
1964年,全军在镇江接连三次召开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现场会。毛主席看了有关情况报告后称赞,“郭兴福教学法”对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不仅是继承,而且有发展”。此后半个多世纪,军区对“郭兴福教学法”不断普及、创新、发展,持续掀起群众性练兵热潮。
“不要再让我们年年都上‘一年级了!”70年代末,驻苏北某部战士姜长春的一封来信,在军事训练领域犹如一石击水。
过去士兵服役期三年,从完成新兵入伍训练到服役期满,新老兵训练一直“齐步走”,同训同考一个课目。
正是姜长春这位普通战士对训练改革的呼喊,震动了领率机关,催促了训练改革步伐。不久,军区在各部队探索实行分编分训、混编分训、专业对口集中分训等不同组训形式,彻底改写新老兵训练“一锅煮”历史。
这期间,“以劣胜优”的训法战法研练风起云涌。某教导队副队长王聚生首次打破红必胜、蓝必败的演训模式,激活演兵场上一池春水,成为享誉全军的“蓝军司令”。
历史有节点,时代有坐标。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军区部队训练改革的步伐始终紧随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担负任务的变化,在开拓创新中破冰前行。
海上大练兵、整师整团夜间训练、三军联合训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战争形态从平台主导转向信息主导、从铁流滚滚转向无网不胜,以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推动体系作战能力生成成为新形势下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鲜亮底色。
走进基地搞对抗,走出基地能打仗。自2008年8月开始,军区依托两个训练基地全面组织实兵对抗演练,一种全新的组训施考模式呈现眼前。
从山间腹地打到滩头海际,从春夏之交打到秋冬时节,由机械化条件下对抗发展到信息化条件下对抗……小洪山、中尖山,一座座无名山丘被打成“名山”;编波航渡、海上拦击,跌宕起伏的海战场见证了官兵刻骨铭心的战斗经历;“出奇招、打胜仗”“聚焦信息化、对抗谋打赢”,一系列鲜明的演练导向,成了红蓝导、政后装的共同追求,富有军区特色的实兵对抗一步步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