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玉
【摘 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科学合理的构建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程序,以提高教学成效,推进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合作探究;模式;程序
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实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成效,推进教学改革。
一、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主要原因:一是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 更深层次的理解。二是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过程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模式特点
(一)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合作学习的分组,即跟谁讨论,则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不同的分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 让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不同的小组成员在合作活动中相互激发,彼此受益,各展其长。
(二)明确分工
由于小组成员中,各人的特长,爱好、性格、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倡导“人人关心集体,个个争做主人”的前提下,在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时,我把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以4人一个学习小组(适当采取自由组合)为例:每组分为主持者-主持合作工作的进行,检查组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总结者-负责把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记录整理;提问者-组建交流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提出异议;发言者-负责组间交流时确保每一个学生尽责完成任务。 各小组成员督促、检查、记录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使每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增强自理、自立的能力。
(三)确立小组的学习目标
为了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小组成员进步的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小组目标确立就居于首位了。教师首先会要求各小组制定好小组的总体目标,小组成员的个人理想目标,并提供2~3条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让小组成员间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平台,从而营造出一种在语文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更为自己的数学教学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
三、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的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布置课外合作探究学习任务
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组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便于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学习或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共享、或共同开展各种专题的数学课外活动等。
(二)情景创设
教师可将新信息设计成一系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各组的方案和任务,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创设一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三)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要求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目标要求。学生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为基础,在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与同伴展开交流、沟通直至相互接纳而自然达成共识。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组活动中,作为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多做引导工作,要巧妙地把自己和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励各组之间资源共享、公平竞争。
(四)完成意义建构。
如果经过合作探究后,小组仍未能完成意义建构,应分析失败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组员分工不合理,相互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差,优势没有互补;个体没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讨论;遇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没有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等。这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补充,直至完成意义建构。
(五)反馈与评价
各组主持人回报本组情况,组内成员可补充,组间不同意见可互相辩论。教师针对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教学,以求当堂完成教学目标。评价时一要评价所学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二要评价各组学习行为的效果。以各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以各组优等生相比、后进生相比进行样本考察。考察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六)布置课外合作探究学习任务
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后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回到模式的第一步,进行下一循环的开始。这种循环结构突出合作预习的作用,将学生课外合作探究的学习纳入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合作探究,这对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是很重要的补充。
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和活跃思维的形式,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与交流能力,同时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振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J].数学通讯2009(3).
[2]张晓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J].数学通报2012(1).
[3]黄翔,李开慧 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中学数学2011(4).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王佳琪.试论中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6]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