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彦
【摘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原本的说教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加灵活的手段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并提出了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9-01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权利意识也明显提升,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更具个性,这些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何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所有高校学生管理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特征
首先,这种管理方式将学生作为中心,管理中不再将重点放在“怎样管”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怎样引导”以及这种引导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上,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个性特点,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引导计划,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其次,该种管理方法强调保留学生的个性,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出现障碍的最大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太鲜明,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管理工作就要消除这种个性,因为对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管理工作有难度并不是学生个性特点变化导致的,而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灵活导致的,如果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式,那我们不得不说是高校教育的失败,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其个性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为社会培养出具备更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后是注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个性发展,还要重视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型”人才[1]。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彰显出高校的内涵、代表高校特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高校的感情,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自然景观以外,所有学习、运动的地点要具有实用性,做到用环境来培育人;其次是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学习、娱乐的地点要合理布局,不能相互影响;最后比较重要的就是要营造一种人文环境,因为人文环境在对人的教育中发挥了一种不可代替的隐性作用,学校可以组建各类社团,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2]。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突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外因都属于条件,而内因才是真正的动力,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味强调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只能说调动了外因,学生的行为可能在制度的约束下变得规范,但是这种规范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只有将学生的主观因素调动起来,使其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学生管理工作才算真正发挥价值。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如果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这些时间,没有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就说明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会”和“学生处”等组织,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明显,通过组织、参加一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组织和参加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加强对同学的情感交流,提升其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另外,虽然重视人治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制度建设,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毕竟不足,因此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偏差,因此要将制度作为准绳,将“法治”与“人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三)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完善学生管理部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管理教师一定要敏锐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疏导,避免问题扩大。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询部门要对全体学生开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从测评结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对于所有参与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教师要对其个人信息予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乃至高校本身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学生作为管理中的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内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师,2015,10(12)07:201-202.
[2]朱以财.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15)26:7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