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摘 要:乌弄龙·里底建管局承担着“两站一路”工程建设管理任务,点多面广,人少事多,电站建设与公路建设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错,征地移民问题与藏区维稳问题交叉,电站协调工作地跨一州两县,管理难度大,工作任务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管局运用海潮效应管理原理,留住了人才,充分发挥了人才资源优势,“两站一路”建设顺利推进。
关键词:人文关怀;海潮效应;基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6-0134-02
1 海潮效应管理原理的引入
海潮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在管理学界广为流传,企业管理中也大量采用,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论述。海潮是海水因天体引力而涌起,海潮大则引力大,海潮小则引力小,海潮弱则没有引力。管理学家由此提出了海潮效应的管理原理。海潮效应运用在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中来,企业的吸引力大,人才奔涌而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吸引力小,人心涣散,人才逐步外流,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吸引力与人才流动曲线图,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如果企业吸引力增强,人才被吸引到企业中来。如果企业吸引力减弱,人才逐渐流出企业。企业吸引力的强弱,会形成“马太效应”。
在电力行业如基建单位,员工每年约330天坚持在施工一线,日夜与滚滚江水为邻,与深山峡谷为伴,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很强的吸引力,没有务实管用的举措,则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施工一线来,无法让年轻员工甘愿留守施工一线,完成繁杂艰巨的工作任务。为了留人心、稳人心、聚人心,建管局在项目管理中,依托藏区实际,积极采取措施,运用“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高度凝聚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藏区的特殊环境下,保证了员工队伍稳定、工区治安稳定,各基建项目稳步推进。
2 海潮效应原理在基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意义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员工可以自由择业,不再一辈子永远隶属于一个企业。对于企业来讲,人才流动可以保持企业的活力,但流动过于频繁,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为此,海潮效应管理原理在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基建单位,现实意义更加深刻。
2.1 能够培养员工高度的责任感
员工的责任感来自于企业的吸引力,如果企业没有吸引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强,往往一门心思想离开企业,那么员工的责任感很难得到保证。如果企业的吸引力大,员工就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看待,把企业的发展当成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员工愿意用一生奉献企业。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吸引力,就能够非常自然的培养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2.2 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过,在管理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牢固的东西。企业的强大吸引力能有效的聚拢人心,能够有效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形成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这样,员工之间没有情感障碍,没有人际摩擦,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自然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自然增强。所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也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渠道。
2.3 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是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确保员工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但是,制度在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时候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企业不再有吸引力,制度无法执行到位的时候,制度就变成了一纸空文,就无法实现制度本来的作用。海潮效应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时候,采用制度建设的方式,把这种吸引力制度化,同时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制度,使企业不因企业领导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而失去色彩。因此,保证企业的吸引力不变,企业制度建设跟进,员工上下一心,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2.4 能够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吸引力让员工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更加希望企业发展越来越好,且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能够和睦相处,同事之间做到相互欣赏、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工作,在此过程中,员工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就会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下,员工没有思想包袱,没有心理负担,最大化激发出员工内在的工作激情和潜在能力,形成团结和谐的企业管理氛围。
3 海潮效应在基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在现代人才队伍管理中,随着信息的“大爆炸”,员工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广,受到“心灵鸡汤”的洗脑越来越多,单纯依靠行政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管理需要。因此,建管局适时采用多种管理措施,让建管局更加有吸引力,形成“海潮效应”。
3.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美化员工工作、生活环境
真心实意关心员工,为员工创造一流的办公、生活环境,员工满意度上升,工作热情提高。在临时营地期间,员工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人员流动较大。为了切实解决员工办公、生活环境,建管局在道路条件极差、交通运输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加快永久营地建设进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克服了饮水困难、供电不足、蔬菜肉类供应不足等种种困难,全体员工顺利入住永久营地。同时,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先后建成羽毛球馆、乒乓球室、健身房、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以及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满足了员工运动及日常活动需要。鼓励员工参与永久营地绿化美化,成功培植并形成了樱花园、果园,培植了一大批稀有树种,为员工开垦了“开心农场”。安置了室外健身器材,方便了员工休闲健身需要。通过一系列举措,永久营地被誉为迪庆的“小香港”,员工办公、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员工的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乌弄龙·里底的吸引力增强。
3.2 充分听取员工建议,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建议,让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制定了《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鼓励员工积极提出建管局在工程建设、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在办公楼前、职工食堂门前等处设立了合理化意见箱,在建管局网站开通了合理化建议专栏,开通了建管局微信群、QQ群,为员工畅通了合理化建议渠道,方便员工随时随地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开展“走基层,听实情”、“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向下履职等活动,共计走访、座谈144人/次,发放问卷调查120份,征集到意见建议34条。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广大员工在安全、质量、环水保、工艺改进、计划投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节约工程投资上亿元。
3.3 为员工创造展现自我的舞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在日常管理中,给员工足够的信任,做到充分放权,让员工有更大的展现自己的舞台。在“两站一路”建设过程中,建管局安排项目工程师按标段进驻项目现场,全权代表建管局处理现场各项工作。项目工程师发扬集团公司“三千”精神,发挥聪明才智,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得益于领导的信任,全体员工放下思想包袱,甩开膀子,积极为建管局管理工作出谋划策。建管局成立以来,先后8次获得集团公司、云南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的奖励。
3.4 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励员工
增强企业的吸引力,激励无疑是最实用、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建管局在管理工作中,充分把握员工的不同需求,选择员工情感上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员工。
①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建管局绩效管理考核委员会根据公司绩效管理办法,完善了建管局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明确了绩效考核的管理原则、组织机构、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方式与兑现办法。将效益奖金剥离出来作为绩效考核基金,以部门职责、基础管理及行政指令等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通过每月部门自评、其他部室考评、局领导综合评分对部门进行考评,并将综合评价结果予以公示,次月兑现考核奖惩。
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岗位组聘、评先评优等制度建设,打破“吃大锅饭”现象,为员工建立“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人才成长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业绩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岗位晋升、加薪、培训等奖励,并优先推荐入党。
③互帮互助给予员工家庭式温暖。开展困难家庭、困难职工调查摸底工作,对特别困难的职工家庭、职工进行走访慰问。认真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积极主动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开展员工互帮互助工作,建管局成立以来,倡议全体员工向3位员工累计捐赠了11万余元,帮扶困难职工30余人次,困难家庭10余户,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温暖,有效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员工廉洁从业
员工清正,企业廉洁,企业发展才能更加长久,企业才能汇聚干事创业的员工队伍。建管局高度重视廉洁企业建设,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度》,明确了“两个责任”的落实,并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新思路。一是与迪庆州检察院联合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委员会,运用检察院的优势,指导建管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二是与维西县纪委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创性地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地方管理,实现了澜沧江公司、电站党委与县纪委三方监管。三是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加大对廉洁从业有关制度、文件的学习,打造廉洁型干部和廉洁型员工队伍。自电站筹建以来,未发生员工违法违纪案件,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树立了廉洁从业的良好形象。
建管局引入海潮效应管理理论以来,两年内吸引了42人到建管局工作,转变了以往人才不愿来的局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两站一路”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德.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树林.中国管理本土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 魏杰.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