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优化

2016-03-15 23:42舒毅彪公红艳
关键词:传播者民众价值观

舒毅彪,公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优化

舒毅彪,公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它的有效传播成了制约其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存在以下问题:传播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传播效果需要进一步得到增强;传播手段与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更新。针对这种情况,应从各个方面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队伍的专业化;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点,在实践中建立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手段。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认同,真正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认同机制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成了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要针对当前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问题,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内涵

(一)传播的内涵

古今中外对“传播”一词的解释多种多样。“汉语中的‘传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即传和播。‘传’有宣传、传道、传布等意;‘播’有撒、扬、放、弃等意。”[2]51《现代汉语词典》把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包括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的传递、散布。当代日常生活中,“传播”一词基本含义就是表达某种事物的传递和散播。英语中“Communication”的含义较汉语中的“传播”一词要丰富,包括通信、会话、传播、交流、交通等,在词义上强调“交互”“交换”的含义,更强调传播者与受众的相互作用。国外学者施拉姆将传播定为义:“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和态度。”[2]53我国传播学者郭庆光把传播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3]5综上所述,传播必然包括信息(传播的材料)和流动(传播的方式)这两个要素,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内涵

“机制”又称机理,源于希腊文Machi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入到传播领域,即传播机制,就是传播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个环节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对信息从发布者到接受者的过程的总体概括。传播过程是由多要素构成的互动过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将传播过程描述为“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3]5。其中,“谁”指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加工与传播信息的人,是传播活动的“把关人”;“说了什么”即传播内容,指通过把关人搜集、整理、加工并通过大众媒介传递给受众的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是指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物质手段和扩散工具;“对谁”即传播受众,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取得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指传播者经一定媒介发出信息传至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变化的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就是指上述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共同作用与联系达到既定传播效果的系统。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一般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宣传者,也包括利用传播媒介对社会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相关人员,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传播信息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传播受众即我国全体公民;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印刷媒介和新兴电子媒介,也包括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讨会,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小组学习讨论,各类地域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受众在思想上认识理解的程度,和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的程度等方面。

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优化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之有效地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根植于每个民众的心中,内化为民众的日常遵循,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首先,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效果。通过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发挥正确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有助于建立规范化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克服当前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出现的一阵风、走过场、学文件、喊口号等浅层面的蜻蜓点水式的传播弊病,克服传播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实效性。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避免将核心价值观变成空头理论和政治口号。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优化,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准确、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当前国际环境下,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这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载体和渠道,造成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相互交流与碰撞,使民众的价值观选择空间更大,从而增加对共同价值观认同的难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依仗其经济与科技上的优势,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并以文化商品作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价值理念,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邓小平曾说:“无论哪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4]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图对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渗透与同化,这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面临着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着力于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积极主动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以有效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

第三,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引起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有助于克服当前思想上的错误倾向,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一部分人产生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出现了信仰危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人与人缺乏凝聚力和整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不佳。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助于为民众提供判断善恶是非的可靠价值准则,传播社会的正能量,提升社会的整合力。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利于引导和规范民众的行为,把精神追求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传播无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实际生活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来考量,传播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不足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从而阻碍传播效果的实现。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的专业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把关人位置,在传播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传播人才的相对缺乏,大大减弱了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果受到影响,“大部分传播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事业在主观上都十分热爱,但是由于某些传播者所使用的传播方式、手段、策略不当等客观因素,影响了传播效果”[5]。比如,有些传播者专业理论素养不扎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不深刻,难以做到灵活多变,在传播中主要采取照本宣科、直接灌输的方式,脱离受众的生活实际,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需要进一步得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而得出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遇到很多困境。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们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奉行的基本价值观,因而具有长远性,而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故理论的长远性不可避免地与实际生活的实用性发生冲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练性与抽象性的特征,而民众一般遵循经验主义原则行事,有一定保守性和惰性,不愿多揣摩,习惯于依据经验不断重复,导致理论的抽象性与实际生活的经验性发生对立。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维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宏观角度和受众的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等微观角度,规定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而民众往往只对当下发生的事件或与自己有联系的事件较为关注,对除此以外的事件较为淡漠,故产生理论的普遍性与民众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效果。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与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更新。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存在形式化、简单化倾向。宣传活动往往脱离实际,呈现出“一阵风”、走过场、学文件、硬灌输的倾向,热衷于做贴标语、喊口号等面子工程,缺乏激发大众共鸣的实质性举措。其次,作为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受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践行情况反映出传播效果的优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忽略了受众的主体性,传播者以高高在上的“传播者本位”自居,只以本本上的观点强加给受众,采用简单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传播活动流于形式。从整体上削弱了民众对核心价值观吸收内化的程度。再次,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除了依靠“刚性制度”加以规范之外,其实更多需要“柔性渗透”,在宣传时应多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形式。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柔性渗透”的内化机制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其一,目前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践中近乎只提供信息,不在乎意义,传播者满足于信息送达的空间范围和覆盖的公众数量,而忽略公众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与认同。其二,不同传播媒介对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宣传力度不一,从实践来看,政府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这些传统组织较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非政府组织、企业等这些组织的宣传力度不足。

三、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实践路径和对策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队伍的专业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作为核心价值观传播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活动能否进行及进行的好坏。因此,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的素质,实现传播队伍的专业化。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的素质,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其一,提高传播者的专业素质,之所以要提高专业素质,这是由传播者所处的“把关人”的重要位置所决定的。传播者的专业素质如果不扎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将会受到误导。如果由于传播者对理论本身掌握的不彻底而大大降低传播的效果,就得不偿失了。因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对马列主义系统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不仅要熟悉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要能做到与时俱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又不同于理论研究者,还要对其开展关于大众传播学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强学习系统论、信息论等与核心价值观传播相关的学科知识,努力打造复合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人才,打破学科和专业领域限制,拓展其视野,增强其能力。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核心价值观传播者,才能将核心价值观行之有效地传播给社会大众。其次,要提高传播者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不仅仅要向受众清晰地传递理论内容,更重要的在于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受众,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具备良好的政治责任感,在生活中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在传播活动中有政治责任感与道德坚守,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与受众保持紧密联系,脚踏实地做好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要克服功利主义错误倾向,不搞面子工程,实实在在下到基层、社区,与相关行业、不同阶层的民众多交流,了解民情,找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展开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点,在实践中建立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就必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具有抽象性,不易于被社会大众深刻理解,因此建立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在要求。

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层次性原则告诉我们,处在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对象通常在同一时间、相同程度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有深浅之分。因此传播者要根据这一客观现象,区分层次、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活动,以使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民众都能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把党员和领导干部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重视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广大民众树立可借鉴的鲜活形象。第二,把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作为关键来抓,社会个体在青少年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最好阶段,因此传播者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借助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环境与氛围,使广大青少年全方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类实践活动过程中转化为他们的内在信念。第三,落实对社会大众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结合民众的生活和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活动,使民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第二,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渗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社会生活,得到民众认同,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并使民众自觉践行。首先,要重视规范化的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政策法规之中,使各个层面的社会大众广而周知,为民众树立可参考的规范标准。其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通俗化,增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渗透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接地气”,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一方面,采用艺术的形式,用大众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大力宣传,例如将理论内容渗透到公益广告、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人文景观等具体生活载体中,寓教于乐,贬恶扬善,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与浓厚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的教育资源,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社会大众民族基因的一部分,保护民族的基因,铭记民族的历史,强化民众的认同感,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内心的内化。再次,树立模范榜样,于“无形”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民众并促使民众身体力行。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最美系列人物”等这些存在于民众身边的平凡人物,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增强说服力,唤起民众在情感上的认同。

第三,在解决民生问题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被社会大众完全、彻底的认同效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宣传层面。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增强民众认同的意识就必须关注利益问题。现代社会中,民众的权利意识增强,个人利益诉求多元化,国家和政府就必须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权利保障,使理论宣传立足于坚实可靠的现实基础之上,才能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认同感,从而发挥其引导和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因此,党和国家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胜利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带领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

(三)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手段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除了要具备高素质的传播者,还需要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吸收其精华,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提高传播效率,增强传播效果。

首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手段。我国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又在方法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启示。首先,我国古代社会通常借助于法律、家法、族规等形式,强制规范传统道德观念,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一方面取得成效。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问题上,我们应该以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形式巩固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的力量,根据各行业自身特点与时代要求制定具体的行为准则,用法律和制度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对抽象的道德内容进行加工,把道德观变为寓言故事或是朗朗上口的韵文,以提高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虽然已经高度凝练,但其内涵较为抽象,不易于不同文化层次民众的理解与吸收,故可借鉴传统文化传播时的艺术加工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以歌曲、影视作品等形式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受众,巧妙地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感和生动性来最大程度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进行道德教化,将道德要求具体化、常态化,如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传统节日、社会习俗、祭祀仪式、庙会活动中,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使道德价值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合理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7]我们要始终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我们不仅要重视各个传统节日习俗与仪式的传承与发扬,还要能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凸显每个节庆的独特品味,让民众在轻松的过节氛围中体味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保护好革命圣地,发展“红色旅游”,结合实际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好先烈事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神圣肃穆的精神寄托,在民众心中建立起有血有肉的、丰满的核心价值观形象,由此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目的。重视家风建设。家庭是一个国家的最小单位,也是核心单位,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具有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因此,塑造健康、良好的家风融入民众的日常家庭教育中,让家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场所。

其次,借鉴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的优点,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手段。虽然社会性质不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也不同,但是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与手段有很多地方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利用。首先,西方国家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综合发挥了政党、宗教、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应该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促使多元主体之间齐心协力,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工作。引导各类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举办一些社会活动,把核心价值观覆盖到所有群体,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其次,正面引导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际上更多地将所要推行的价值观理念嵌入社会环境等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隐形教育因素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应该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使这种间接、内隐的传播活动与直接、外显的传播活动相辅相成。第三,正面价值的公开与负面信息的监督批评相结合。传播活动中展现“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景象反而会导致受众产生疲劳感和免疫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榜样模范及其先进事迹,另一方面也要敢于批评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对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予以相应处罚,努力营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舆论氛围,使民众自己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较量更加明显。因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敢于面对挑战,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传播的效果。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胡正荣,段磊,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

[5]徐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案例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412

A

2095-0683(2016)06-0001-06

2016-09-22

安徽省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AHSK11—12D274);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基地》项目(20122013SZKJSGC5—1);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名师工作室”项目(2014SZKMSG⁃ZS016)

舒毅彪(1970-),男,侗族,湖南溆浦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公红艳(1991-),女,山东泰安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传播者民众价值观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