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认知分析

2016-03-15 23:17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冯 平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认知分析

冯平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要]反义语素合成词由相反相对的两个词并列组合而成。后经长期的词汇化及词语转类现象,使其词义具有整体性、抽象性、概括性。以“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为例,借用隐喻、转喻及原型范畴理论,对之进行分析,对其名副类做出主观量的解读,最后解释“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普遍性和义项多少不一的成因。

[关键词]反义语素合成词;原型范畴;转喻机制;隐喻机制;主观量

反义语素合成词,指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其词义一般是两成分义的概括、抽象、引申或转指,而不是词素义的简单加合。而相反或相对的语素,之所以能够并列构成新词,是因为反义词必须具有相同的上位概念,其语义上的相反或相对是在同中确定的异[1]105。

反义语素合成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学者注意,并作了有益探索。之后谭达人、戴惠本、兰玉英、陈晓燕等又对现代汉语中这类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结构、意义、语法功能和特点等方面,初步归纳了一些规律和特点。近来研究反义语素合成词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多有出现,分别从语法化、词汇化等不同角度对这类词的界定、来源、语义生成、语法功能、演变规律以及词汇教学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不少单篇论文也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如杨吉春(2007)分别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对反义语素合成词做出分析。此外,张谊生(2004)、雷冬平(2006)、李宗江(2009)等还对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和成因以及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按照语素属性的不同,反义语素合成词可划分为:名+名、动+动、形+形、代+代等几类。其中“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数量最多,且在语法化、词汇化过程中最为活跃,它们的发展演变能基本上反映整个反义语素合成词的状况。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多是整体概括,而很少对“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及隐喻、转喻理论角度对之进行细致分析,另外,我们认为主观量化的理论对解释“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尤其是其名、副类很有帮助。

研究“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不仅在于准确地解释词义,还可以加深对反义语素合成词乃至汉语词汇构造过程和表义特点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运用水平和词汇教学也有一定有益的实践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及隐喻、转喻机制的角度研究“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既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以前难以解释的问题,还能够对反义语素合成词做出符合人们思维和认知特点的阐释。

文中所提及的词语及词义义项均依据《现代汉语词典》[2],例句则选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一、“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类型

“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一经形成,可能会根据一定的认知规律而改变词义甚至词性,即语法功能的转类。所谓转类,主要指词的语法意义发生变化,词性的改变。这也是绝大部分反义语素合成词都具有的特点。“反义并列式词组因为其组成成分的意义相对或相反,即在表示的概念领域上距离较大,不容易词汇化,只有当其在功能上发生了转类,在意义上转指包容对立的两极的上位概念之后,才会成词。”[3]4“形+形”式语素组成的反义语素合成词一般情况下均会发生转类,主要转为名词和副词。按常用词性进行划分,“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名词类

“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形成之后,转类为名词类的数量较多。一般表示组成语素的上位概念义,即在表现原型范畴的基础上,将之范畴化,表现其上位概念。例如:大小、深浅、多少、快慢、贵贱、好歹、轻重、长短、宽窄、虚实、安危、缓急、利钝、动静、老少、粗细、肥瘦、厚薄、远近、亲疏、胖瘦、多寡、老幼、雌雄、高低、薄厚、方圆、贵贱、高下、高矮、吉凶、巨细、冷暖、浓淡、松紧、遐迩、优劣、老小、寒暄、、死活、甘苦、是非、炎凉、妍媸、曲直、异同、黑白等等。名词类“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同一般名词一样,在语法功能上主要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例句如下:

浓淡:(颜色)深浅的程度。浓淡适宜。

轻重:重量的大小;事情的主次、程度的深浅;分寸。大夫根据病情轻重来决定病人要不要住院。

快慢:快慢的程度。你去检查一下这个钟表走的快慢。

(二)副词类

“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副词类一般是由名词类转化而来,如多少、贵贱、迟早、好歹、早晚、高低、好赖、长短等。也有直接转为副词的,中间不经过名词阶段,如反正、横竖、横直、左右等。其中由名词转化而来的副词,一般仍保留名词性用法,即属于名副兼类。以下词例是“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副词性用法:

好歹:无论如何。不管路有多远,这么大的事,他好歹是要来一趟的。

早晚:任何时候。这事瞒不了人,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

横竖:无论如何。他们俩横竖是要离婚的。

经过整理我们发现,副词类的“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大都表示“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任何时候或情况”等全称量限义[4]。形成原因我们在下文试图做出认知方面的解释。

(三)动词类

“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除可以转指名词副词外,还可以转类为动词,这类词比较少。常用的有“寒暄、纵横”等。

例如:

寒暄:说一些嘘寒问暖的话。宾客相互寒暄了几句,就入席了。

纵横:奔驰无阻。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以上只是按“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词性来分类的,但具体使用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词兼有两种及以上的词性。例如,“长短、贵贱、高低、好歹、早晚”等有名副两种词性,“纵横”有形容词动词两种词性,“寒暄”有名动两种词性,而“多少”则兼有名副代三种词性,有关“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词义和词性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接下来会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语义认知分析

词语的词汇化过程不仅是形式的演变,更是词性的改变与语义的演化和延伸,反义语素合成词亦是如此。因此,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形式的加合上,而应着重阐释其语义的融合与延伸。下面借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理论对“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词义进行细致分析。希望能将复杂空灵的词义做出符合一般认知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认识。

(一)原型范畴与范畴化

原型范畴是认知范畴化的产物,原型范畴来自经验认识活动。我们心理词库中的语义概念范畴反映的是认知范畴,而基于经验感知的认知范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相邻范畴之间也是互有重合和有相互贯通的条件的。范畴的确定主要依据原型成员,即原型意象,“认知范畴的原型意象常常是最先出现在我们心目中的范畴成员,是该范畴最具代表性的成员,是该范畴的典型意象。认知范畴的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点。随着边缘成员的典型度递减,它们的该范畴性逐渐淡化,可能会过渡到相邻范畴。”[5]70概括说来,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有着典型性与非典型性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范畴之间地位不平等;同时范畴成员之间又存在相似性和共性,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家族相似性。简言之,范畴就是以原型为中心,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逐步向外扩展的连续体。基于原型范畴的认知特点,我们心理词库中的语义概念因此也是模糊的。例如“红”,在色谱系上从哪一节点到哪一节点为“红”?浅红、粉红、桃红、紫红、深红、大红、黑红等,它们的区分节点又如何辨别?似乎我们很难精确区分,当然也无须细致辨别。无论是哪种程度哪种类别的“红”,都依靠它们的相似性围绕在家族核心成员“红”的周围,它们只有是否典型之分,而没有明确界限。

形容词性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主观性,其概念界限较模糊,所以笔者认为“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与范畴理论比较契合。“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与其组成语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即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并列语素其实是和谐大环境下的组合,因此,极端的两极依然可以做到概念的整合。“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语素分别是事物性状中同属性的两个典型成员,是人们最易认知的典型基本范畴,组成词后,可代表一种抽象的整体的上位范畴,即同一范畴中较典型的属性成员经过范畴化指称其上位范畴。这是从“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结构与整体的角度来说的。

例如作为“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虚实”,虚与实分别是反映现实状况的虚假与真实的典型两极,组合后,则是包含虚假与真实的上位概念“情况”。再如“迟早”,不管是迟还是早,都是时间范畴的两个典型成员,两者并列就表示上位概念“任何时候”。动词则复杂一些,如“纵横”,它与“虚实”“迟早”不同,情况的虚与实、时间的迟与早是相对客观的,人主要是被动的感受判断而不是主动的参与操作,“纵横”则既能被动的感受又能主动的进行操作,因此“纵”与“横”作为人们有方向地扩展领地的两个典型成员能够组合从而表示动词“驰骋无阻”义。

(二)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是对认知语言学中一系列认知模型的最基本认知方式[6]。隐喻运行机制依据的是相似关系,包括形状相似、功能相似、心理相似、创造性相似等,涉及的喻体和本体分别联系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且二者仅有相似关系。转喻依据的则是相关关系、邻近关系,联系的两个域具有包含关系,其中一个概念域在另一个之中。“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语义形成,一般是在原型范畴的范围内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大小”一词,它充分体现了转喻的认知方式。用尺度范畴的两个基本属性“大”和“小”并列组合转指新的上位概念“尺寸”,使得词义和词性都发生变化。但范畴与范畴有时又有交叉地域,“大”和“小”也可属于“人的年龄大小”这一范畴,通过属性转指范畴的方式,“大小”也可以转指“辈分”或年龄“大”或“小”的人,即用性状转指具备该性状的事物和人,指“大人小孩”义。当然,它也可通过转喻方式,只强调“大小”这整个概念域的某一方面,即用整体代部分的方法,偏指组成成分的其中一义,忽略另一义,指“或大或小,表示还能算得上”的意思,如:大小是个干部。但这时,“大小”的词性已经属于副词范畴了。

至于隐喻机制,一般在“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词义的第二及以后的阶段体现较多。如“贵贱”一词,先通过转喻方式作为名词,形成表示价格范畴的整体概念义,之后再根据相似性原则由物的贵贱程度联想到人的贵贱尊卑,从而隐喻引申指“人的身份地位”。再如“深浅”,先完成表示(水的)深浅程度的第一阶段义,其后再通过相似的隐喻方式用来表示比较抽象的概念,水之深浅与人的话语深浅情况相似,因此,也可以指人说话做事等需要把握的度(分寸)。这符合我们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模式。

整理之后,我们发现,总体而言,在“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语义生成和发展中转喻机制比隐喻机制体现的更为显著。同时也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语义发生和发展是转喻与隐喻共同作用的。上述的“贵贱、深浅”,便是如此,先依赖转喻机制,用范畴的两典型成员转指整体概念,之后再经过相似性的隐喻方式,表示更为抽象的概念。再例如“长短”,用长度范畴中的两个典型成员组合表示上位概念“(距离)长短的程度”,而具体距离的长短与人生命的长短又有相似之处,生命的长短取决于年龄和生命中遭遇的事情,能结束生命长度的我们都认为是危险的事,从而“长短”又从“长短的程度”隐喻引申为“(生命)危险”。

四、“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主观量化

形容词主要表现事物的程度、性状等属性,根据我们的分析整理,认为“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主观量化的现象较为突出,其中名词和副词部分尤能体现这一点。形容词本身就蕴含程度等级的量范畴,如高、低、长、短、多、少、深、浅、迟、早、贵、贱、快、慢等都具有明显的程度量。

关于量范畴,有客观量和主观量之分。物质世界里的量是客观的,但是语言不是纯客观的,语言在对物质世界反映的同时加入了人们的主观认识,因此语言学中的量具有主观性。形容词能够充分反映主观量的特点,形容词有等级、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依赖语境和认知者的心理因素。反义语素合成词的组成成员是同范畴中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分别代表同范畴的两个极端,是人们最易认知的两个典型量。

因此,当主观性很强的两个相反的形容语素组合成词时,会扩大人们对该反义语素所表意义的认识,而且人们的思维特征一般是连续的、有联系的,很少是跳跃的、断层的。基于此,两个表示极端主观量的反义词并列便会呈现一个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完整的路径或整体,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名词类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这种方式表示语素义的上位概念义的。例如:“粗细”,粗与细的程度量的差别是相对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列使用会呈现一个从粗细程度的最大量到最小量的整个过程或全部内容,表示“粗细的程度”义。“宽窄、缓急、炎凉、浓淡”等名词也可作此分析。

但是如果人为夸大量的程度,就会使得范畴变得更大更广,最终会超过原来整个范畴的量,大到可以指称任何状况,而这正好可以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副词多表示全称量限义作注。

五、“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普遍性和多义现象的成因

通过对“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进行认知分析,我们发现相较于其他反义组合(如名+名、动+动、代+代),“形+形”式转类现象最多,而且就算同是“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词义义项也是多少不一的。我们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动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名词、动词、代词等,主要表示一种事物、人或一个动作,关涉的对象比较具体,因此名+名、动+动、代+代等的词义较形容词也要实在固定,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不易转而表示其他词性和概念;而形容词主要表现事物性状、程度等,是给事物定性的,这些特征是由人的感受决定的,主观性较强,例如:美、丑、深、浅、大、小等等都是以人的感受和认知来确定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范围,所以概念义较名、动等更模糊,正因表示的概念模糊,界限不明确,主观性强,因此形容词能关涉的内容就比名、动、代要广得多,因而它们更容易发生转类,进而表示相关概念。

(二)组成词素使用频率的高低和表义的范围是影响不同词词义义项多少的两个主要原因,使用频率的高低与语词的语法化、词汇化的程度成正比。通过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梳理,我们发现,使用频率的高低与词义义项的多少也密切关联,例如“大小、多少、长短、深浅”等使用频率较高,其义项也较使用频率低的“黑白、纵横、贵贱”等多得多。频率使用的高低又与词素义的范围相互影响,词素义的范围广狭一般会直接影响其使用频率的高低,这其中语言的经济原则似乎也在起作用,词素义的范围广又会体现在词义的模糊性、主观性上,虽皆为形容词性,但其主观性和模糊性的程度却不相同,例如“大小、高低”与“老少、快慢”,前者语义范围广,主观性与模糊性都比后者强,相应地词义义项也比后者多。

(三)不同形容词所关涉的范围大小不一,我们认为这是造成“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义项多少不一的又一因素。例如“黑白”,组成语素是两个语义相反的颜色词,尽管使用频率也很大,也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但其关涉的范围即使突破颜色词这一范畴,却依旧相对较小。而“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多少”,则主要指量,既可指名物数量,亦可指动作次数、事物程度等,关涉范围比较大。因此,“多少”的义项数明显多于“黑白”的义项数量。

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极为特别而又有趣的一类词,虽在整个汉语词汇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因其独特的特点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作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一类——“形+形”式,其语义发展演变最为丰富,能较好的反映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整体面貌。而且从认知的角度可以对“形+形”反义语素合成词可以作出接近人们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解释,另外,主观量的观点能对名副类“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做出新的深入解读。最后,我们还探讨了“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普遍性和多义现象的成因问题,希望能够加深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金硕.反义语素合成词词汇化过程中的语义发展[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钱夏玲.现代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全称量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5]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6]束定芳,黄洁.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6):418-422.

[责任编辑韦杨波]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6)03-0083-05

[作者简介]冯平(1991-),女,安徽亳州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

收稿日期2016-04-08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adj + adj” Type of Compound Words of Antonymous Morphemes

FENG 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7, China)

[Abstract]A compound word of antonymous morphemes consists of two contrary and opposite words. After the long-term lexicalization, the meanings of such word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ity, abstractness and generality. The author takes the “adj + adj” type of compound words of antonymous morphemes as example, uses the metaphor, metonymy and prototype theory to analyze them, and mak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nouns and adverbs by subjective-quantity. Finally, he will 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adj + adj” type of antisense compound words are universal and why the quantities of their meanings are different.

[Key words]the compound words of antonymous morphemes; prototype category; metonymy; metaphor; subjective-qua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