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俊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同形“V一V”的辨析研究
章俊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摘要]表量形式“V一V”有两种用法:表定量是动补短语,表不定量是动词重叠,两者表层形式相同,深层形式有异。在辨析“V一V”结构的同时,深入考察了动补短语“V一V”中后“V”的3种情况。并比较了动词重叠“V一V”与动补短语“V一V”,及同表概量的“V一V”与“V一下”。
[关键词]V一V;动补短语;动词重叠;Vb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V一V”结构的特殊性,是动词重叠还是动补短语?各家意见不一。整理以往文献资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大概有3种情况:1.“V一V”是动词重叠,V2是动词。罗远林(1987),从意义、功能到形式,证明“V一V”是动词重叠。陶振民(1988)认为“V一V”区别于传统的对称式重叠结构,应称为增嵌式重叠。但他们都承认与“V一V”同形的动补短语的存在;2.“V一V”都是动补短语,V2是同形动量词。范方莲(1964)认为,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并说明量的意义就是(一)V本身的意义,与前面的V无关。王安琛(2006)认为,“V(一)V”结构中,后一个动词不仅仅是前一个动词的简单重叠,而是后一个动词对前一个动词的补充说明,是对前一个动词动量和时量的限制,后面重现的词已经不是原来的动词,而是一个表动量和时量的动量词,这个动量词和隐现的“一”联合起来做动词的补语;3.将“V一V”一分为二地看,大部分是动词重叠,小部分是动补短语。张静(1979)就持这种观点,认为它们的界限在 于动量结构“V一V”,“一V”重读,“一”是数词,V2动词活用为量词,表示计量单位。
第1种观点和第3种观点都承认“V一V”作动词重叠是它的主要用法,而动补短语只是在特定话语或语境里的特殊用法。本文赞同“V一V”结构应分为两类,当“一”词义虚化,只有语法意义,表示不定量时,“V一V”是一个整体,是动词重叠;当“一”是数词,表示动作的具体数量时,后V是量词,“V一V”是动补短语。
那么,动补短语“V一V”中后V作量词有哪些情况呢?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回答可以将“V一V”的两种用法找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界限。罗远林(1987)认为V2有3种情形:借用动词构成的名量词;兼类词,动词兼量词;是V2的临时用法,后有对应的计量词语,表示变量关系,或构成前后对应的句式。刘永发(2002)将V2大体分为3类:兼类词、两类词、借用动词为量词。本文与他们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将深入研究V2做量词的情况。
本文用例引自于北京大学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及百度,例句全部标明出处。
一、“V一V”结构辨析
“V一V”结构是一个表量形式,在对“V一V”结构的讨论中,我们认为其存在两种用法,它们表层形式相同,但深层结构有异。因此本文将动补短语“V一V”写作“V一Va”,动词重叠“V一V”写作“V一Vb”。
(一)在内部的组合关系上,“V一Vb”内部语素和语素之间是凝固的,不能分开和随意替换,而“V一Va”内部的词与词之间是离散的,可以自由分离和自由替换。
(1)100张面值100元人民币捆一捆,一捆是()元,()捆是100000元。(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2)她要我出去再拉一两个杰克布这样的冤大头来寄居,外国人做房客好,手面阔,小事不计较,再有一个好房客,买米买小菜就够了。有两个更好,反正书房没人用,把书捆一捆卖掉,能隔出两间睡房来,多几个房客,大排骨总吃得起。(严歌苓《寄居者》)
上面两例中“捆一捆”形式相同,但结构却有差异。(2)中“捆一捆”是词,因为“捆一捆”是一个整体,内部语素结合紧密。我们可以在其后面加上宾语,如“捆一捆书、捆一捆报纸、捆一捆柴火”等。却不可以在结构中插入其他成分,如“捆书一捆、捆报纸一捆、捆柴火一捆”这些都说不通。而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结合得比较松散,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1)中的“捆一捆”可以说成“捆成一捆”。
然而,“V一Vb”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插入一些词语。分两种情况,第一种,不少“V一Vb”中可以插入“他(它)、上”等词语,如“乐他(它)一乐”、“坐上一坐”,但这些能插入的词语很少,使用条件也有限,并且这些插入词在句中是虚化用法,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情态功能,传达一种主观情感。
(3)德吕克太太家的两个孩子常在密林的灌木丛中仔细地寻找黄樟树皮,不信你我就赌一赌,一对一千的赌注,我说他俩每天至少有一个要在这林中大殿的宝座上坐上一坐。(克里斯蒂《罗杰疑案》)
(4)宦楣决定乐它一乐,纵身跳过衣料堆中,扯起一块桃红嵌银线的羽纱,当沙里似,在腰间缠了几缠,整批抖将出来,往肩膀上一披,再自背后把纱料兜过来遮在头上,双手合十,说道:“我是蓬遮普的马哈拉尼。”(亦舒《风满楼》)
(5)这个活动,而且是娱乐活动,跟4月1日愚人节搞的活动本质上是一样的,无非是在“娱”上一把的同时也“愚”上一把,乐他一乐,你当什么真哪?(2003《都市快讯》)
第二种,“V一Vb”中还可以插入一些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如“我,他,你”等。
(6)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鲁迅《孔乙己》)
(7)我说:“也不是,他今年三十八了。”陆家明吃惊的看我一看。“你很熟他?”“不,并没有。”我否认。他把车子开得很慢。这种车子在香港开,简直浪费了。(亦舒《如今都是错》)
上例中的“一”有实义,与第一种情况中虚化的“一”不同,不能轻读,不能省略。后一个动词也临时用作动量词,有表次义。与此类似的还有“一V不V”这种情况,“一V不V”是极量否定,这里的“一”也是数词,有强调意味,通过否定最小量达到否定全量的目的。
(8)异常明亮的落地灯光里,他双目微闭,面容安详,身上裹着一件旧睡衣,半躺半卧在那张大安乐椅间,一动也不动。(1994《报刊精选》)
(9)她马上把枪顶上火,两眼一眨不眨地瞪着院子,耳朵机灵地听见绣花针的落地声。(冯德英《苦菜花》)
张静(1979)主张根据一般和特殊的原则,同离合词一样,离时是词组,合时是词。所以,本文认为“V一Vb”中间不加其他成分时是词,加其他成分时是短语。
(二)在意义关系上,“V一Vb”的意义具有融合性和凝固性,即“V一Vb”的意义不是各语素意义的相加,而是融为一个整体的、固定的意义。而“V一Va”的意义是词的意义的临时组合,是意义的相加关系。
(10)吕建国先把墙角的冯科长拉起来,火冒冒地吼道:你们要造反啊?又对身后的方大众说:你先把老冯送卫生所去包一包。方大众就驾着冯科长去了。(1996《作家文摘》)
(11)2014年闰九月长辈要包一包18元的红包给晚辈?(百度贴吧·诏安吧)
(10)中“包一包”与“包”表示的动作相同,只不过增加了主观小量的意思,并且可以使说话人语气显得缓和。而(11)中的“包一包”,是“动词+数词+量词”,“包”表示动作,“一包”表示数量。可见,“V一Vb”是构形重叠而成的词,与原形“V”词义相同,只是形态不同。
(三)在语音形式上,“V一Vb”语音结构具有整体性,内部不允许有停顿,而“V一Va”可以由内部的语音停顿。并且“V一Vb”内部有些语素必须读轻声,而“V一Va”内部每一个词都必须读本来的读音。
(12)他只恭默着,仿佛没有听见一般。他帮着大嫂做些家务,送一送饭,挑一挑水,放一放驴,还抱一抱侄儿;整天里总是不闲着,他总是那般喜欢。(冰心《冰心文集》)
(13)推豆花时,去挑一挑山泉水泡上自己种的黄豆,待黄豆泡胀后用石磨慢慢地磨成浆。(2000《人民日报》)
(12)句中“挑一挑”的“一挑”轻读,内部也没有停顿;而(13)中“挑一挑”的“一挑”必须重读,且内部还可以有语音停顿“挑/一挑”,“一挑”是数量词,可以与后面宾语“山泉水”组成量名短语“一挑山泉水”,(12)句中的“挑一挑”是不可以这样分割的,否则语义会发生改变。
上述辨析了同形“V一V”的两种情况,清晰地说明两者的不同。虽然都是表量形式,却有差别。从结构、意义、语音上,可以看出“V一Va”是短语,表定量,“V一Vb”是词,表概量。
二、“V一Va”与“V一Vb”的比较(一)“V一V”作为表量结构,上文已讨论过它们的两种用法。
“V一Va”中“一”是数词,表示动作的具体次数;“V一Vb”中“一”是词缀,主要表示时短量小。各家都认同“V一Va”是动补短语,争议之处都在“V一Vb”是动词重叠还是动量组合,或者认为动词重叠就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
郭先珍(1987),认为表示事物的单位量是量词的词义特点,凡量词必表量。我们认为“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一等”中的后一个动词都不能表示单位量,小量是由“V一V”这个格式整体表达出来的,是格式本身隐含的一种量,同时这个量是模糊的、不可分明的。
(14)阮省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海南,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些对海南有偏见的人,当省长了解到记者还从未到过海南的时候,再三邀请记者到海南去走一走。(1994《报刊精选》)
(15)好在女儿与我一样的固执,她没有放弃努力。过了几天,她在艾达的陪同下,把艾达家的蒙古鼠带回了家,目的是想让我看一看那些小东西有多么可爱,并以此来打动我的心。(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16)比如现在很需要人才,对于一些优秀分子为什么不能上来,怎样解决挡路的问题,就非常需要认真想一想,采取有效的措施。(《邓小平文选2》)
上例中的“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表达都是模糊的量,我们无法明确“走”“看”“想”的时间长短及次数多少。
量词都可以与数词自由组合,如“次、回、遍、个、口”等前面的数词都可以是“一、二、三、四……”。而“看一看、等一等、想一想”这些词中的“一”却不能随意替换,因为这里的“一”已经词义虚化,是助词,不再是数词,也不能换成其他数词。虽然有时可以换成“两、三、几”,但这些词跟“一”功能一样,表示不定指。
(17)“这些国家难道值得一提吗?德国国防军跺一脚,它们就得抖三抖!”(沈永兴,朱贵生《二战全景纪实》)
(18)当她出嫁的那一天,我真想坐在那里痛哭一场;我可是没有哭,这也不是一半天的事了,我的眼泪只会在眼睛里转两转,简直的不会往下流!(老舍《我这一辈子》)
(19)此时金一趟擦干了手,捧起一只古老的竹根签简摇几摇,然后虔诚地抽出一支竹签,伸到灯下细看——红漆签头上刻着“甲寅”二字。(陈建功《皇城根》)
“V一Vb”表示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量,不是由“一Vb”表示出来的,而是整体结构表现出来的。张静(1979)也认同“V一V”是构形重叠,是原式V的不同语法形式。“V一Vb”与“V”基本词义不变,只是多了小量、舒缓语气、尝试等意味。所以,本文认为“V一Vb”是动词重叠,而不是动量组合。
(二)“V一Va”是动补短语,“Va”是借用同形动词表量。“Va”有三种情况。
1.“Va”临时作名量词,“一Va”充当补语既补充说明“V”具体的量,也限制修饰后面宾语的量。
(20)邂逅仙姝,我自然不能放过。探身过去,掬一掬泉水,洗把热脸,算是和仙姝姐姐打了个招呼。泉水顺着细沟往下流,我回到上坡的小路上。(来银玲《蕴美之院》)
(21)进门到柜台边,站柜的小伙计都认识我,接过酒嗉子,用提子向酒坛中提一提酒,很麻利地倒在嗉子里。(1998《人民日报》)
2.Va临时作动量词,如“晃一晃”、“蹦一蹦”、“拍一拍”、“敲一敲”、“扭一扭”、“锤一锤”等,其中的“V”是自主性瞬时动词,可以较明确地分出动作的次数来。在具体的语境中,“一V”重读。
(22)马祖喝一喝,师便出去。(《古尊宿语录》
(23)苏宝同暗想:“唐朝来的将官,多是能人。这人年轻,本事倒高。不免诈败下去,用飞刀伤了他。”算计已定,兜转马,把刀虚晃一晃,叫声:“小蛮子,果然凶勇,本帅不是你对手。我去休得来追。”(《说唐全传(下)》)
自主性瞬时动词因为其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量的起止点较为明确,可以比较清晰地分出次数来,所以在具体话语里可以因为表达的需要被借用为量词。
3.罗远林(1987)提到还有一种情况:Va是V的临时用法,Va后有对应的计量词语,表示变量关系。或构成前后对应的句式。如“看一看三角钱,看八看两元四”,“问一问不烦,问百问也不恼,全优服务”,在这种特殊的句子里,动词被借用作量词不再受到限制,不仅自主性瞬时动词可以进入,自主性持续动词也可以进入如“想一想没问题,想八想就不劲了”。因为是特殊的句式,及前后对应的关系,可以将本来不能分出次数的动作划分出次数。
(三) “V一Va”与“V一Vb”内部成分及语用上的其他不同。
1.在后V的性质上,“Va”是量词,可以替换成其他量词,如下例中的“背一背”可以换成“背一袋”、“背一包”等。
(24)周公解梦背一背新谷子回家。(搜狗问问)
而“V一Vb”表示的是词,所以“Vb”作为构词成分,不能替换成别的词。
(25)那几个年轻人放下手里的扑克牌,看了看阴沉沉的天空,又看了看父亲:你去帮忙背一背吧。(132卷《读书》)
2.在使用中,总体上“V一Vb”远多于“V一Va”,“V一Vb”是“V一V”结构的主要用法,而“V一Va”是特定语境下的特殊用法,基本上自主持续性动词的“V一V”式都属于动词重叠。
(26)黄秋生说,他自己非常欣赏的一句话叫做“有限资源,无限享受”。想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谁的生活一帆风顺、十全十美呢?(《杨澜对话热点人物:杨澜访问录Ⅱ》)
(27)饭后,王本固告别老人会连部,刘胡兰起身相送。他们沿着村中的小路,并排慢慢地走着。王本固对刘胡兰说:“组织上目前只同意我们现在定婚,结婚还要再等一等,形式还不稳定,战争也没有结束。”(1995《作家文摘》)
(28)他们何尝不想到那高级餐馆里坐一坐,享受一番,然而,袋子里就那么点钱,全家人或指望它买口粮,或指望它给病人抓药,或指望它把破旧的屋子修一修,怎么能只顾自己一饱口福呢?(1994《人民日报》)
“想、等、坐”这些自主性持续动词,它们在时间轴上没有明确地起始点和终止点,不能被借用为同形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除了在一些特殊的句式里,如前面提过的“结实得很,摔一摔,摔八摔也不会坏”这种前后对应的句子里,持续性自主动词才能临时被借用为量词构成“V一V”式。而自主性非持续动词虽说有个别借用作量词的情况,却同样远少于动词重叠。
3.“V一Va”的“Va”一般可儿化,“V一Vb”的“Vb”不可儿化。
(29)姨妈把不粘锅烧至约七八十度,右手抓起一团面,在手上团一团,看清锅心最烫处,迅速把面团往锅面上一放,立即由内到外作圆周式地一蹭,然后连手带面提离锅面。(2000《人民日报》)
(30)上次让你洗的衣服你团一团儿扔衣柜算怎么回事儿? (石康《奋斗》)
(31)投资者们担心,一旦美国真与伊拉克开战,且不说庞大的战争和重建费用会使赤字问题已经很严重的美国不堪重负,一旦战争久拖不决,很有可能导致油价持续飙升,从而制约美国经济复苏。因此,一个并不令人意外的巧合便是,往往美国政府抬高对伊拉克动武的调门时,油价就会往上涨一涨,美元的汇率则会往下跌一跌。(2003《新华社》)
(32)行者道:“小道童见我这老道人,要跌一跌儿做见面钱。”那妖道:“我大王见面钱只要几两银子,你怎么跌一跌儿做见面钱?你别是一乡风,决不是我这里道士。”(郭德纲《郭德纲话说北京》)
4.“V一Vb”中的“一”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不能随意替换成其他的数词,但可以省略。
(33)她嘴角依旧衔了烟,眼睛略斜,躲开烟雾,将袖管卷一卷,操起剪刀,这把剪刀对于裁衣又小了点。(王安忆《逃之夭夭》)
上例中的“一”不能替换成“四、五、六、七……”,因为这里的“V一V”是表示模糊的量,而不是具体的数量。那么有时候会换成“卷两卷”“卷几卷”是不是说明可以替换呢?我们要注意到这里的“两”、“几”也不是数词,也是词义虚化的词,表示不确切的概量,同“一”一样。
同时,因为“一”没有实在意义,很容易脱落而不影响词义。
(34)“大大”确实可爱。每天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它会自己在笼子里睡觉。我们回来后,只要有人从它的笼子边走过,它都会挣开眼睛看一看。(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35)看看太阳已缓缓西沉,我感叹时间在这个时候过得好快,真是该快的时候太慢,该慢的时候却又太快。(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V一Va”中的“一”是数词,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可以任意替换成别的数词,但不能省略。
(36)土地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西游记(上)》)
上例的“闻一闻”中的“一”可以自由换成“两”“三”“四”“五”……表示动作具体的数量。但“闻一闻”不能说成“闻闻”,因为“一”有实在意义,省略会改变结构性质或者不成话。
三、“V一Vb”与“V一下2”的比较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动量词“下”用于动作次数主要有两种格式:一是“动+数+下”;二是“动+一下”,表示一次短促的动作。由此,我们可以把“一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下1”,表示动作次数;另一类是“一下2”,有时间少量的语义特征,可用来缓和语气。
(一)“V一Va”与“V一下1”都是数量组合,有时也可互换,它们的区别在于“Va”既能是动量词,也能是名量词,而“下1”只能是动量词。而“V一Vb”与“V一下2”都是表示概量,朱锡明(2011)认为“V一Vb”与“V一下2”都是对动作量的限定,是一个将恒常的动作概念赋予短小量概念的过程,这样就具有了一个较小的、零散的模糊量。
(37)晚上,我睡不着,就到外面走一走。经过一个小道,猛然听见路边小树林里有呼呼的声音。就这路灯细看,见不远处树枝上横七竖八地挂满了衣服、背包等杂物,林子里的草地上左一堆、右一堆,凌乱的被褥上挤满了人。(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38)在和父亲谈起学校的体育课时,父亲也来劲了,他说,不要只说孩子,大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你现在到城市和乡镇走一下,看看各地的体育设施怎么样了?(杨恒均博客)
(二)结构上,“V一Vb”是词,“V一下2”是短语。
(39)于是我又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文化、宣传工作者在进行历史和爱国教育时,能学一学新加坡蜡人馆营建者的某些长处,多一点艺术的感染,少一点刻板的灌输;多一点感情的交融,少一点武断的训示,那该多好!(1994《人民日报》)
(40)据悉,哈尔滨近年新建的楼盘、花园与小区众多,但是许多房子建成多年仍卖不出去。人们要问:能否在售房政策和吸引受众等方面学一下大连,让冰城那些空着的房子早日找到它们的主人呢?(2011《新华社》)
“学一学”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语音停顿,“学一下”是“动词+数量词”组合而成。所以“V一Vb”的“V”不可以自由替换,“V一下2”的“V”可以替换成其他动词,如“参考一下”“借鉴一下”。
(三)语体上,“V一Vb”比“V一下2”更郑重。现代汉语里,“V一Vb”与“V一下2”都是重要的表敬手段之一,可以缓和语气,委婉表达自己的要求。
(41)秦妈妈刚把歌子念完,钟珮文便走到秦妈妈那里,站在写字台旁边,展开两只胳膊向大家号召:“我们大家一道唱一唱,好不好?”
(42)“我从3000里之外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让您试听一下的。”她并不因碰壁而离去,“您就让我唱一下吧。”于是,她也不管剧场经理同意与否,拉开嗓门便唱了起来。(《读者(合订本)》)
(43)为什么李敖先生会有100多本著作,而且10年间是每一个月出一本书,十年间都没有都没有间断过,那么今天我们想重点谈一谈您的《北京法源寺》这本书,大陆作者都非常熟悉这部作品,但是据我们了解,您并没有去过法源寺,我们的记者特意为您走了一趟,去法源寺拍了拍法源寺的今天,来看一看这个法源寺和您心目中的法源寺有什么不同。(李敖《李敖对话录》)
(44)我们来看一下刘清在看到女儿违反规定时的心理活动:当看到女儿在玩玩具时,刘清首先想到的是在做了许多工作后女儿仍然无视妈妈的要求,做妈妈的辛苦和委屈一下涌上心头。(冯德全《说服孩子的对话: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通过上面例句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在祈使句里,“V一Vb”比“V一下2”语气要郑重,“V一下2”语气更随意一点。
四、结语
从上面的描述以及相关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表量形式“V一V”表示不定量时,从结构、意义、语音形式上都说明它是构形重叠而成的形态词。“V一Va”作动补短语时与同形“V一L”表层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Va”词性仍是动词,而“L”词性已经是兼类词。二、动补短语“V一Va”中“Va”功能上是量词,性质上是动词。借用为动量词比借用为名量词要容易混淆,作为特殊使用形式“V一Va”只有在强调“一”,强调次数时,本来表示动作的“V”才可用作量词表示单位量。“V一Va”与“V一Vb”只有在特殊语境中才能分清,本文从结构、使用、儿化与否、“一”的性质比较两者。三、“V一Vb”与“V一下2”都是表小量的结构,很多时候可以互换,不同在于“V一Vb”是词,“V一下2”是短语,另外在祈使句中,“V一Vb”语气要比“V一下2”更郑重,“V一下2”在礼貌委婉的同时带有随意的语气。在对“V一V”形式的探讨中分清它的两种用法,及与“V一L”的区别,可以帮助人们在使用中不至于混淆。另外,“V一Va”与“V一Vb”两种结构之间是否有演变关系,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1]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2]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3]刘永发.是动词重叠,还是借动词为量词?[J].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55-57.
[4]刘月华.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比较[J].汉语学习,1984(1):1-8.
[5]罗茜.关于“V一V”中V2词类性质的讨论[J].文学界(理论版),2012(9):135-137.
[6]罗远林.试论动词重叠式A一A式[J].辽宁大学学报,1987(5):75-77.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8]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6(2):100-109.
[9]陶振民.“V一V”结构管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1):97-99.
[10]王安琛.试论“V一V”结构[C]∥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11]刑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2000(5):420-432+479.
[12]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8-16.
[13]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迭形式[J].郑州大学学报,1979(3):15-24.
[14]张谊生.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5]朱锡明.表“尝试义”的“VV”、“V一下”、“V一V”历时、语用和认知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6):68-70.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责任编辑韦杨波]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6)03-0076-07
[作者简介]章俊(1992-),女,安徽池州人,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收稿日期2016-04-17
A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Homonymous “V一V”
ZHANG Jun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V 一V” has two usages: verb reduplication and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They are the same in surface form but different in deep form.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erb reduplication structure and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looks in depth at the three conditions of “V” in verb reduplication structure “V 一V”. And compares verb reduplication “V 一V” with verb-complement “V 一V”, as well as “V 一V” with “V 一XIA”.
[Key words]V 一V;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verb reduplication; 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