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 邹 素
西方视听翻译研究的新进展
——《视听翻译:理论、方法与问题》介评
许昌学院 邹 素
作为翻译学科框架中新兴的研究领域,视听翻译研究近些年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这迫切需要对此进行系统的理论体系整合与梳理。英国学者路易斯·佩雷斯·冈萨雷斯的《视听翻译:理论、方法与问题》一书从跨学科的视角建构视听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为视听翻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视听翻译;学科建构;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视听翻译由于受众广泛,传播媒介方便,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提升文化实力。但不同于传统的口笔译活动,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简称AVT)中的文本是由图像、画面、声音、色彩、对话及视角等表意符号所组成的多重符号文本,受到传播中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董海雅 2007)。目前,西方视听翻译研究对象已由影视字幕与配音翻译扩展到互联网游戏、视频及手机视听产品,由传统的语际翻译扩展到语内及符际翻译等。其注重视觉与听觉中的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研究视角也由文本比较扩展到传播载体、译者身份与视听翻译产品接受等方面。总体而言,这一新兴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涌现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视听翻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电影与电视的字幕与配音翻译。比较而言,国外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值得国内翻译研究者思考与借鉴。发展至今,需要对视听翻译这一“将多模态多媒体的文本转化到另一种语言或文化的翻译研究分支”(Baker & Gabriela 2009)的各种理论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系统整合与梳理,以夯实其学科理论基础,推动这一新兴翻译分支学科的健全发展。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路易斯·佩雷斯·冈萨雷斯(Luis Pérez-Gonzlez)博士的《视听翻译:理论、方法与问题》(AudiovisualTranslation: Theories, Methods and Issues,以下简称《视听翻译》)一书系统梳理与审视了视听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研究模式及方法路径,为本领域的相关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导向(Pérez-Gonzlez2014: 2-4)。在本书扉页中Marie-No⊇lleGuillot称这一标志性的著作“巩固了视听翻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并使两者相互作用,奠定了其在新世纪的分支学科地位”。MonaBaker在本书前言中认为本书把视听产品视为符号整体,详述了其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和新颖的理论视角(Pérez-Gonzlez2014:xiv)。
(一)视听翻译的学科与产业基础
本部分内容共涉及前三章。作者在第一章中描述了视听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而不断扩展的研究范围及其原由,这主要体现在过去30年间从“电影翻译”、“屏幕翻译”、“多媒体翻译”到“视听翻译”的术语转变,也表现在视听翻译形态的增多,既包括字幕翻译、配音译制(同唇配音、画外配音、描述、自由评论和同声传译)及其他辅助形态,如为感官受限群体提供语内字幕翻译或音频描述(audiodescription)等。第二章旨在探讨作为再现(representational)实践的视听翻译,作者认为一些极权政府及国际知名影视公司采取“缝合”(suture)编辑策略以避免观众识别出影视创作的成分,而对外来输入的价值观念进行严格的控制。出于艺术、经济及政治原因,影视发起人就可以对视听翻译采取统一的协调策略,并垄断创造视听新译本的技术。由于数码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编辑与翻译视听产品的协调过程变得方便快捷,也给媒体商业市场带来很大改变。作者在第三章着力分析网络经济中媒体销售与消费的非线性模式。权力从媒体公司到消费者的转移使其积极参与这一翻译过程,这种介入性(interventionist)的视听翻译也阻碍了影视公司逐利的项目计划。
(二)视听翻译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
由于对视听翻译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整合,加上过分依赖翻译研究及其他学科中的外来翻译模式,让其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作者在第四章综合梳理了推动视听翻译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1)过程模式:主要包括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及神经语言学路径,它们有助于了解译者在协调过程中的心理变化。2)比较模式:主要有转换及语料库驱动两种路径,旨在描绘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3)因果模式:包括系统、规范与话语、意识形态两种研究路径,旨在描述分析不同语境中性别、权力、意识形态、地位及市场因素对视听翻译所造成的影响。不同的翻译模式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应用与检测。第五章关注视听翻译领域所用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类的如眼球追踪法(eye-tracking)、问询法、档案法及语料库研究方法。
(三)视听翻译研究新方向与案例分析
作者在第六章开始进行视听翻译领域中的多模态研究。作者在本章关注媒介、模态、主模态、媒介变体及次模态等重要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探讨各主次模态在视听符号语境中的作用,以及把单个形态融合到整个多模态符号文本中的不同原则。其综述了多模态视听翻译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多模态转录(multimodaltranscription)与多模态语料库(multimodalcorpora)两种。第七章则关注视听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自我介入(self-mediation)。即通过操纵和传播媒体内容,在社交网络和自我广播平台上分享经验以参与公众文化的实践。作者论述了视听翻译从指称到情感转换过程中涉及到的互认、表演性、景观化、物质性及形体性特征,并探析了自我介入对于商业实践的影响。第八章旨在为从事视听翻译理论研究的职业人士、在校研究生及学者提供导引。除总体的研究设计外,作者重点论述视听翻译研究中的个案研究、研究问题与假设以及其他视听翻译方法论问题。最后,本章为视听翻译研究博士论文的撰写,包括研究选题、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的批评分析及导师的回馈评论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思路。
该书作者冈萨雷斯博士长期讲授影视翻译、跨文化语用学及口译等课程,并活跃于视听翻译研究领域,是国际知名译学期刊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的特约编辑,欧洲重建局口笔译培训项目发展及翻译认证体系顾问,在视听翻译研究领域著述颇丰。《视听翻译》一书主要学术特色与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一)有效促进了视听翻译研究分支学科体系建构
在杨自俭(2000: 5)看来,某一研究领域能否称为学科取决于以下5种标准:1)研究对象和领域是否清楚;2)学科的性质是否明确;3)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构成;4)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否清楚;5)是否建有本学科的方法论。《视听翻译》对以上5个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在学科名称方面,作者认为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视听翻译”要比“电影翻译”、“屏幕翻译”与“多媒体翻译”涵盖范围更广,是一个包括所有新技术发展与业内实践的概括性术语,并已为众多学者所接受,被作为专业词条收录进新版《翻译研究百科全书(第二版)》(2009)。在研究对象方面,虽然影视字幕及配音译制仍然占视听翻译的主体,但电视节目译制、DVD及互联网视频、电子游戏及手机视听产品的翻译都快速进入研究者视野。虽然当前视听翻译主要以语际翻译为主,但也出现为失聪及有听力障碍人士提供的语内字幕翻译,或为失明人士提供的音频描述等。其既研究专业视听翻译员的翻译实践,也关注业余字幕组及配音组群体,进一步地拓展了视听翻译的研究领域。《视听翻译》一书充分彰显了视听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作者的研究涉及到视听数码技术、语料库、多模态研究、社会学及心理学等领域,把视听产品作为一个符号整体,并在微观与宏观层面对其做深入分析。作者认为,需要综合运用视听翻译的过程、比较及因果3种理论模式才能合理解释视听翻译行为,因为单一的模式应用不能有效地解释译者为了造成社会不对称性而有意使用社会、民族及个性方言的翻译策略。只有了解视听产品体裁和译者对于翻译规范的态度,才能正确阐释视听文本在目的语境中的呈现面貌。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更为关注视听翻译研究中的实证方法,具体阐释各研究方法开展的4个步骤:研究目的、研究性质、研究路径及研究启示,并以眼球追踪法为例来证明对某个场景叙述报告中实验者的关注焦点对于叙述认知的重要影响。随着1990年代视听翻译进入译者培训的课程设置,其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都得到业内外的认可,体制化与学术研究为其学科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梦之(2013: 83)在修改霍姆斯的翻译研究路线图基础上,提出理论研究应该包括:一般研究、描写研究和专门研究,而专门研究分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因此,视听翻译研究应该处于专门研究分支中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本书对视听翻译研究5个方面的详细论述无疑进一步彰显了其分支学科地位,并为其以后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二)进一步整合与深化了视听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近几年,国外知名译学期刊发表了大量视听翻译研究文章,The Translator期刊于2003年曾以特刊形式介绍视听翻译,内容涉及到多模态转录、电影中文化他者的接受、字幕翻译与意识形态、失聪与听障人士的语内字幕翻译及影视幽默翻译等主题。视听翻译系列成果也不断涌现,有(Multi)Media Translation(Gambier&Gottlieb2001)、Topic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Orero2004)、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Cintas&Remael2007)和Audiovisual Translation: Dubbing(Chaume2012)等论文集与专著,涉及视听翻译的各领域。《视听翻译》一书在此基础上,对本领域所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整合,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并把理论模式分为3种:过程模式、比较模式及因果模式。除了理论演绎和译例分析之外,本书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于实证研究,本书涉及到语料库、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多元系统论、规范及意识形态理论、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技术等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科学严谨。传统视听翻译中的概念研究法主要探讨研究的目的、重要概念及其启示,在阐释概念时受制于自身的价值观念而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以致有些学者质疑其独立的研究领域地位。只有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三维审视(triangulation),才能证实研究结果的真伪,并阐释视听翻译这一多模态交际过程的复杂性,其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性也表明同一种研究方法可建基于不同的理论模式。另外,作者就不同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及措施做了具体的说明,并以大量的相关安全分析证明其有效及合理性。
(三)更为关注视听翻译的多模态路径及译者的自我介入实践
随着影视行业监控效率降低、视听文本的数字化及业余影视翻译机构的兴起,如各种业余字幕组(fansub)和配音组(fandub)的出现,单一侧重视听语言再现的传统研究路径难以满足视听翻译的要求。多模态话语这一“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 2009)能很好地反映视听文本中语言与其他交流模式的互动。本书把多模态视听翻译作为一个单独章节进行论述,在分析主次模态及其整合过程基础上,通过分析电影剪辑中多模态手段、电影间的多模态互文性等对相关概念,详细阐释了其中的问题。在译者自我介入方面,作者认为当前数码文化转向使普通市民更易获取数码技术及参与这一介入过程,这种视听翻译的生产、传播与经历分享的民主化转向是视听翻译史的一大发展,也标志着媒体公司对视听翻译垄断的终结。网络社区影视爱好者及政治参与(politically-engaged)市民等视听翻译产消者(prosumers)的介入实践打破了长久以来视听翻译中译者不介入的再现翻译原则,主张把其作为一个表达译者自己观众体验的平台,对此进行转换性的翻译实践,为视听翻译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这种从译者自身视角出发,关注普通市民视听翻译实践中的介入实践代表了当前视听翻译研究的趋向,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四)体例与内容设计上设计合理,富有特色
全书共376页,其中有35幅图,4个表格,内容分为8个章节。每一章节都包括介绍性回顾、视频语境化呈现、背景知识、案例分析、相关问题及主要参考文献6部分,既有知识概念的陈述回顾,更有理论阐释与实证性的案例分析及启发性问题。在内容层面,作者按照“回顾—理论方法—新路径”的思路,既梳理了视听翻译的发展历程,探讨再现传统与介入性翻译实践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又整合了视听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对当下视听翻译的热点,即多模态翻译与译者自我介入翻译做了细致的分析,并详细阐述了视听翻译项目的研究范围、理论假设及方法运用,为视听翻译博士论文写作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同时也应该指出,本书存在一些商榷之处。首先,《视听翻译》一书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探析所有形态的视听翻译,以便从整体学科的角度来整合所有的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但对当下视听翻译教学这一视听翻译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不足。 而国内外学者都已对视听翻译教学中的语言技术及课程设置做过深入分析(Diaz-Cintas&Ramael2007; 肖维青 2012),需要纳入到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其次,本书的章节结构有不妥之处,作者在论述完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单独用一章内容分析视听翻译的研究对象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直接探讨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便各章节内容更为连贯。再者,作者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多从不同视角进行描述研究,而视听翻译是一门规范性很强的职业实践,需要提供一些具有较强约束力的规范,以促进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总之,《视听翻译》代表了视听翻译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对本领域的理论、方法及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辅以具体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夯实了视听翻译研究分支学科地位,对于翻译研究领域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职业翻译人士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入门指南。
Baker, M. & S. Gabriela. 2009.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Diaz-Cintas, J. & A. Ramael. 2007.AudiovisualTranslation:Subtitling[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董海雅. 2007.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 [J]. 上海翻译 (1): 12-17.
方梦之. 2013. 应用翻译研究: 原理、策略与技巧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肖维青. 2012. 论影视翻译课程的技术路径 [J]. 中国翻译 (5): 44-47.
杨自俭. 2000. 对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 [J]. 中国翻译 (5): 4-7.
张德禄. 2009.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 [J]. 中国外语 (1): 24-30.
(责任编辑 杨清平)
通讯地址: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H059
A
2095-5723(2016)04-0089-04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中国译学国际话语权现状与建构对策研究”(2016BYY015);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语言服务业调查研究”(162400410489)。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