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救赎主题探讨霍桑的《红字》

2016-03-15 22:26胡建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红字救赎宗教

胡建新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从人性救赎主题探讨霍桑的《红字》

胡建新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要:霍桑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由于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其作品中常常体现清教徒宗教意识,“原罪—救赎—死亡—永生”便成为了霍桑作品的主题。《红字》作为其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深刻反映了人性救赎主题。

关键词:宗教;人物;红字;救赎

一、作者、作品简介及作品研究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爱伦坡称他的小说“属于艺术的最高层次,一种服从于非常崇高级别的天才的艺术。”[1]52人性救赎主题,是霍桑创作的重心,其代表作《红字》被誉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在处于殖民时期的波士顿,女主人公海斯特同牧师丁梅斯代尔产生了爱情,而这一切在当时的宗教礼法中是不能被容忍的,因而海斯特被送上了刑台。没能主动站出承担这一切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在毕生的忏悔中进行赎罪。《红字》虽然看似一段伤感的恋情,但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良知、关于救赎的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试图向读者展示心灵净化的过程,它毫无例外地被打上了清教思想的烙印,渗透、展示出基督教文化。作者通过救赎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出带着“原罪”的人是如何在基督教义的影响下获得救赎与内心的平静。“你要终身劳动才得食物,你只能吃野菜过日子,你要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重归于尘土。”[2]83也就是说,只有人类每一代都进行忏悔和救赎,人类才能重返天堂。

二、人物分析

(一)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

美丽年轻,温柔又有活力的女主人公海斯特在迟迟等不来丈夫的消息境况下与一位牧师产生了爱情。被世人知晓后,这位偷吃了禁果的“夏娃”就被惩罚永远佩戴一个象征着通奸的红色的“A”(adultery)字,象征着被逐出了天堂。佩戴着红字的海斯特便成为了一个体现邪恶感情的受辱赎罪个体。在以后的年年岁岁中,她一边赎罪,一边苦行。最终,这个代表着通奸(adultery)的红色的“A”变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el)的象征①。作者用充满人性关爱的语句来描写海丝特·白兰,称她是一个年轻、率性、可爱、勇敢又充满激情的女人。配戴着红字“A”的海斯特是痛苦的,但她依然保护了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红色的“A”就变成了爱情的象征,代表着“爱”(Amour),同时也代表着她的情人亚瑟·丁梅斯代尔(Author Dimmesdale)的名字。正是如此,这红色的一团火给了海斯特以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使她不惧严寒,不怕人言,默默地承受一切,并努力生活。她积德行善,渐渐赢得了人心,得到了人们对她的好感与尊重。红色“A”字便又升华了意义,成为天使(angel)、爱(affection)的代表。海斯特全身流淌着虔诚追随耶稣的血液,在生命的旅程中,用她的善念摆脱了罪孽,走向了光明。霍桑通过女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观点:死亡,是现世罪恶的终结,同时也是生命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永生。[3]29

(二)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

牧师丁梅斯代尔于与海斯特产生了爱情,并有了一个女儿,但是当人们折磨惩罚海斯特的时候,他没有站出来承担一切,没有和海斯特一起站在刑台上承认罪行。这位集新教和清教教义于一身的牧师知道自己的罪责,但由于害怕众人对他唾骂,每次都踌躇不定,因而几次都没能站出来,一生陷于自责与忏悔中。从他的身上,读者可以看出宗教的虚伪和矛盾。为了赎罪,他整天用鞭子抽打自己,绝食,日夜不眠在自己胸前烙下一个“A”字。在死亡之前,他终于正视了一切,走向讲台,向一直崇敬他的教民们展示了自己的一切,承认了自己的罪恶,也终于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救赎,[4]40在海斯特和珠儿的陪伴下死去。丁梅斯代尔的每一次的选择,都让人感受到一个虔诚信奉宗教人的想要救赎的心。他的死亡,实现了其精神的升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直面生死善恶,坦诚地将胸前的“A”字燃烧,烧尽了一生的罪孽,得到救赎。霍桑通过对丁梅斯代尔的描写,既向读者揭示出宗教的虚伪,同时也展示了如何在绝望的现实中获得永生:人们应当用对宗教的虔诚来直面自己的一切,超越一切,实现生命意义的生生不息。

(三)齐灵沃斯

齐灵沃斯是一位上了年纪,性格古怪阴沉的老人。他违背了自然法则,不顾年轻的海斯特的意愿而强娶其为妻。这算一宗罪,因为他与海斯特的结合,不过是为了自私地满足自己对家庭的完整感,而非为了爱情,最终导致了两人的不幸。在发现妻子有了情人后,他非常愤怒,这愤怒驱动了一颗决定复仇的阴暗的心。无奈妻子不肯承认情人是谁,因此齐灵沃斯伪装身份,时刻跟踪丁梅斯代尔,探寻他的往事,窥探他的隐私,折磨他的内心。这算第二宗罪,是道德上的罪恶。担负着这两宗罪的齐灵沃斯,如同魔鬼一般。最终当丁梅斯代尔对公众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后,齐灵沃斯的全部活力和智力立刻丧失殆尽,就像连根拔起的野草在太阳底下晒蔫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处在无限罪恶中的老人,在临死前却将自己的遗产留给了珠儿(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女儿)。这一举动给人们留下困惑:这么做是因为他一生经历了种种罪过,面临生命枯竭之时作了忏悔?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救赎自己的灵魂?客观来讲,齐灵沃斯是冷酷又充满报复心的,但是至少他揭露出了宗教的伪善,且身体力行去证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涤荡,得到了自我的救赎。霍桑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表达出他对虚伪宗教的愤怒,揭露了人性虚伪、自私的一面,但同样地,也借助齐灵沃斯这个人物,借助他的忏悔,表达出人性只有进行救赎才会达到平静。

三、结论

霍桑将其宗教善恶观凝聚在《红字》中。尽管整部作品都在描写世人怎样查找犯罪的人,犯罪人怎样进行赎罪,但最后却并没有真正为哪位人物定罪,而是告诉我们,生命终究都会走向死亡,但是人为一世,不应当惧怕死亡,反而是死亡这个最后的终结会让人进行思考,让人们懂得灵魂担负的责任。生命美好,死亡是这美好的升华,它是灵魂的再生和涤荡,是新的旅程的开始。正如作品中这三位人物一般,在死亡中,得到了人性的救赎、灵魂的升华。同时不难发现,这三位主人公的灵魂,都是一步一步由“堕落”、忏悔、顿悟到精神自我救赎的一种自觉,即使处于黑暗当中,如能顿悟,从而自觉自省,也会实现了人性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段怀清.红字弘扬的是一种道德意识还是生命意识·红字主题解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3]康杰,苏新连.论《红字》中的死亡与救赎主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4(3).

[4]钟再强.人性的救赎:霍桑《红字》的重要主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责任编辑:之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2-0072-02

作者简介:胡建新(1991-),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6-01-05

猜你喜欢
红字救赎宗教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