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俊宇
(厦门理工学院 数字创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泉州南音为个案
阮俊宇
(厦门理工学院 数字创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南音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品种,其荟萃了汉唐以来中原地区文化精华,保存有唐代大曲、法曲的很多曲牌、音乐及表演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不断吸收昆腔、弋阳腔以及元曲等地方戏曲的特点,素有“音乐活化石”的美誉。泉州南音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章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以福建泉州南音保护与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福建泉州的田野调查来揭示目前福建泉州南音生存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福建泉州南音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南音;保护; 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公约的目的在于更好保护以节庆礼仪、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公约之后,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积极开展本国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也不例外。南音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品种,其荟萃了汉唐以来中原地区文化精华,保存有唐代大曲、法曲的很多曲牌、音乐及表演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不断吸收昆腔、弋阳腔以及元曲等地方戏曲的特点,素有“音乐活化石”的美誉。泉州南音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章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以福建泉州南音保护与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福建泉州的田野调查来揭示目前福建泉州南音生存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福建泉州南音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1]。
南音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品种,作为福建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代表之一,以其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而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泉州南音历史上起源于唐代,后发展形成于宋代,主要流行于福建泉州市及闽南、闽中的闽南方言地区,在中国台湾和东南亚海外华侨居住的区域也非常流行。泉州南音是在唐朝大曲和元曲的基础之上而不断发展演变而成的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在演奏、唱腔以及技巧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闽南地方声腔。泉州南音是盛唐中原雅乐的遗响,保存有唐代大曲、法曲的很多曲牌、音乐及表演形态,是中国目前现存的最为古老的乐种之一,素有“音乐活化石”的美誉[2]。泉州南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深刻融入到闽南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已经发展成为闽南人民群众生命形态的文化体现,在闽南方言区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群众基础。目前,南音不仅仅在福建省内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和台湾地区之外,还传播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海外华人华侨维系乡情的文化纽带,对增强海外华侨的民族认同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泉州南音凭借其深厚悠久的艺术文化魅力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文化选择多元化使得泉州南音核心地位面临冲击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再加上现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从而使得当今人民群众在进行文化艺术消费时已经由传统社会的单一性选择进入多元化选择,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外许多艺术文化不断被引入到中国,并且广受社会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从而使得以泉州南音为代表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冲击,而逐渐从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中淡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都导致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和艺术观不断发生变化。而节奏缓慢、悠久的泉州南音的传统表演形态已经难以比肩现代流行音乐和新媒体审美文化,现在的年轻人对泉州南音根本不感兴趣,只是以“看热闹”的方式来对待它的表演,导致泉州南音的消费群体不断萎缩和逐渐老化。
(二)正在消失的闽南方言制约了受众的接纳和传播
任何一种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都必须依托于当地的语言文化,而这也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体现鲜明地方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闽南方言作为泉州南音表演过程所需要依托的重要基础,不仅保证了泉州南音演奏的语音特色,而且也体现了鲜明的语调特点,从而成为保证泉州南音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外来文化对闽南地区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听不懂闽南语。年轻一代因为生活范围的扩大,没有相应的语言氛围学习方言,普通话不断推广压缩了年轻人使用闽南语进行沟通的语言空间,正在消失的闽南方言制约了受众的接纳程度和传播范围。
(三)传承人严重老龄化导致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由于泉州南音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音乐,非闽南方言区人是难以开展演奏的,进而导致南音表演者的来源渠道十分单一。泉州南音之所以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并且在闽南地区得以流传上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于一代一代南音艺术传承人薪火相传而得以继承和创新的。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尤其是年龄因素使得目前活跃在南音表演舞台的老一辈南音传承人正渐渐高龄化,而中年艺人没有达到老艺人的演唱和演奏水平,且掌握的曲目数量有限,再加上许多中青年泉州南音表演艺人由于深受社会经济浪潮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已经难以像老一辈南音艺术传承人那样进行认真思考和刻苦钻研,投机钻营者逐年增多,最终导致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
(四)政府扶持力度的减弱导致南音表演庸俗化
应该说,所有的文化形态的产生、继承和创新都需要得到来自上层建筑尤其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泉州南音作为福建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其日常运转同样需要得到来自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以泉州南音为代表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都必须得到来自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才可以得以顺利开展,传统地方音乐文化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之中才可以得到继承和创新。泉州南音乐团,是泉州地区目前唯一的南音专业表演团体,由于经费运转困难只能不断联系各地开展表演业务以保证乐团得以维持,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艺术创作,进而使乐团忽略了原本赋予其创作艺术精品的重要任务,以致南音表演内容陈旧且质量不高。再加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泉州南音逐渐被边缘化已经不再受新一代年轻人的重视和捧场,日常演出已经仅仅只能通过“菩萨”以及“迷信”等地方神诞节庆,从而导致泉州南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举办各种神诞节庆活动的“摆设”和“炫耀”,面临着自然消亡的危险局面[4]。
(一)扩大宣传力度扩大泉州南音的影响力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的优势,加大泉州南音的传播力度,尽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泉州南音的艺术影响力。泉州南音作为福建闽南地区的地方特色音乐传统文化,在这一地区具有十分坚实的群众基础,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闽南人迁移到世界各地,泉州南音也被闽南华侨华人带到世界各地,进而在闽南华侨聚居地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南音文化艺术圈,许多闽南海外侨胞以“南音艺术”这一共同的乡音为联络载体开展文化交流以及情感互动,不仅有利于增加闽南海外侨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同时还有利于将泉州南音向全世界进行文化推广。因此,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调动泉州南音在海内外华侨中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海内外乡亲共同携手继承和弘扬民族本土音乐,使泉州南音尽快传播成为世界性的音乐形式。2016年11月2日—3日,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在永春举行,它由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主委会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永春县人民政府、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协办。来自海内外的43个南音社团600多位弦友齐聚一堂,共唱千年雅乐。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庆宗,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赵建宏,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建生,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等领导出席开幕式。43个南音社团还分组在5个分会场进行南音会唱,与海内外嘉宾分享南音的美妙之处。活动还同时举行踩街演唱、“祭郎君”等活动。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活动圆满举办,有力地加强海内外弦友的沟通联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友谊和了解,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的宣传,吸引了海内外南音热爱者的参与和关注,也展现了南音艺术的独特风采和魅力,传承发展了南音文化,推动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提升永春对外影响力和文化品牌知名度。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泉州南音的保护工作
泉州南音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是民间社会各阶层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非物质文化视角下泉州南音的权利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南音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民众首先要自觉提高保护泉州南音的意识,在做好泉州南音的传承人同时,更要行使好南音保护使者的重要角色。同时还要充分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引导各种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对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支持和鼓励民间具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和社团组织参与南音文化保护工作中来,将民间力量凝聚到保护工作中来,合力进行保护活动,支持、扶持经费运作困难的南音表演社团使之可以正常地开展表演活动,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泉州南音的窘迫状况。
(三)加大政府主管部门对泉州南音支持和投入力度
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制定的文化政策,对于任何一种地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不仅仅是地方文化艺术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者。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也证明,对地方文化公共产品开展有效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从而使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效应。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对于传承地方文化艺术的重要责任,应将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政府发展规划,应该切实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5]。在泉州南音的保护工作中,政府应该以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营造出有利原生态南音传承的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另一方有应该加大财政投入给予泉州南音保护工作相应的经济支持,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投入到最急需扶持和改善的地方[6]。
(四)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更多泉州南音艺术传承人
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它必须依托于人而客观存在,意思就是说,只有依靠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才有可能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所有外部社会条件对于音乐的影响力,都是通过表演艺术家来实现的。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视开展泉州南音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泉州南音艺术传承人,从而才有可能使泉州南音事业后继有人[7]。在泉州南音传承人的培养上,应该聘请南音老艺术家对有志于学习泉州南音的青年艺人进行系统的艺术培养,从而使老一辈优秀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自身的表演知识和技巧传授于年轻一代,从而使泉州南音事业发展实现良好的活态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不仅仅要善于发现优秀苗子,更重要的是要在培养理念上进行转变,不仅仅在专门艺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同时还应该将培养对象范围扩展到广大的南音艺术爱好者,从而更积极地开展泉州南音的群体传承,进而构建起面向全社会的南音传承体系,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南音文化。
[1]陈倩妮.从南音看中国民间音乐的保护问题[J].大舞台,2010,(6):145.
[2]陈诚.关于南音传承问题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4,(1):95-100.
[3]陈洁君.南音传承问题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59-160.
[4]沈华玉.非物质文化认知下南音保护现状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57-60.
[5]王珊.南音传承与地方文化政策的扶持[J].中国音乐学,2003,(2):103-106.
[6]陈孝余.泉州南音传承本质问题管窥[J].民族艺术研究,2015,(2):87-88.
[7]陈恩慧.泉州南音传承教育的再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86.
责任编辑:胡栩鸿
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usic— A Case Study of Nan Yin
RUAN Jun-yu
(Digital Creative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China)
As one of the well-reserved Chinese folk music, Nanyin Music is a excellent blend of the ess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sinc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hich preserves a lot of tunes, music and song performances of Tang Dynasty’s Daqu and Taoist Music and constantly absorb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unqu Opera, Yiyangqiang and Yuan opera and other local opera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known as the ”living fossil of music“ in the world. Nanyin Music has been identified as municipal,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was recognized by UNESCO as a world-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9. The article, focusing o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erspective, conducts a case study of Fujian Qunzhou’s Nanyin Music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rough the fieldwork of its birthplace Fujian Quanzhou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urvival Nanyin Music and to explore related issues of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usic; Nanyin music; protection; inheritance
2016-07-15
福建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闽台高校音乐科技专业课程对接研究”(FJJKCGZ14-023);“闽台高校联合培养音乐科技专业人才模式研究”(FJJKCGZ14-050);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闽台高校音乐科技专业课程对接研究”(JAS14223)
阮俊宇(1983-),男,福建仙游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作曲和音乐教育。
J602
A
1674-344X(2016)09-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