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2016-03-15 18:07谢其泉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院校高职

谢其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高等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谢其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类型更多,标准更高,这一趋势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做出检讨与调整。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学生培养和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加大了各个方面的投入。在各方面因素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数量、办学规模等有了极大的发展,招生规模也持续扩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学生管理问题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探索出新的管理方法、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我们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国内外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郑州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以期为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思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日益完善及与西方的交流程度日益扩大,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目标等发生了较大变化。高等教育从最开始的“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逐渐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获得了迅猛发展。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多,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殊性,无论是生源构成、学生素质特点,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1]高职院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所呈现出来的特殊性,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氛围和环境。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是结合学生特点及明确的岗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明显的不同,在于其培养模式着重突出职业性、技术性,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的作用,并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根据相关机构调查统计,高职院校生源构成中,独生子女占比已高达50%以上。目前我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中,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自从出生就受到家庭各个方面的宠爱与娇惯,普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家庭环境导致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缺乏与人相处的技能。

当前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与人口的迅猛增长造成了就业难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各种因素导致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无法和同学和谐相处,对学校生活难以做到快速适应,滋生了各种心理问题。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他们学习能力、信息接收处理能力的正常获得与提高,也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面对社会各种思想如个人主义、重利主义的冲击,他们的道德标准及个人选择受到不良影响。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法普遍欠缺,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学习方面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而且部分学生是迫于无奈才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综上考虑,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洞悉眼下社会现实,结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和社会环境,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重点针对高职院校突出职业性、技术性的特征加强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加强“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在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20世纪末方具雏形,21世纪初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上,还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1.国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运行多年、相对成熟的高职教育模式,有典型的德国特色,也是高职教育最具特色、最为独到的模式,是德国高职教育得以成功举办并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拥有学生身份,还拥有企业职工的身份;不仅需要在高职院校进行正常的文化知识学习,还需要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学习相应的职业技能。双元制模式下,学生日常学习场所包括学校课堂和企业工作场所,由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与指导,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是典型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根据双元制模式的内容构成,学生的教育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和企业,被教育者拥有学生与实习工人双重身份,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同时受到教育法和劳动法的约束和管理,授课模式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高职院校老师布置的理论作业,还需要完成企业所布置的工作任务。[2]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德国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年轻劳动者接受过双元制教育的比例高达80%。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及相关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德国通过双元制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职教育也成为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

CRE模式是北美地区为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探索出来的高职教育模式,其最大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教育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CRE模式开始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关注,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国家采用、借鉴该模式。

CRE模式是以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性学习”、“反馈教学原则”和“目标分类理论”等为基础,并结合美国高职院校和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该模式的内容,CRE模式主要是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符合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社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美国高职院校首先结合其培养目标,申请某些行业一定数量的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并根据这些行业的具体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解,将这些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技能等给出明确的标准与要求,进而以此为依据,对高职院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作出规定。学校则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组织教师按照相关指示将相同或相近岗位所需技能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并做成教学模块,根据学校的预期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来制定教学规划。[3]CRE模式的课程内容、相关设计和教学模式等是按照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等进行安排,方便学校与企业合理调配时间,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计划,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改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在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国民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使新加坡不得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社会经济发展为新加坡高职教育提供了大量资金,新加坡政府也为有效推动高职教育发展,采取了各项措施。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发展多种形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新加坡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模式,为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合格人才。新加坡高职教育的“教学工厂”模式独具特色,该模式是新加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并结合新加坡国情而形成的。“教学工厂”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模仿企业的生产环境构建一个实验基地,将企业的制度、生产环境及操作环节等引入学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实验基地并不是模拟,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实打实建立的,让学生在具体产品的设计过程、生产环节掌握相应技能,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为学生打造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4]该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在学校的实习环节、教学工厂学习环节和在企业的实习等三大阶段,该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非常贴近,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即无法做到在学校将三大环节实现有机结合,以确保整个学习流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国内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用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来教育管理学生,高职院校教师沿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方法,负责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院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本科教育管理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之一。任课教师与政治辅导员各负其责,互不干涉,这种模式深刻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术业有专攻的思想,然而也存在较大缺陷。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速度较快,使得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学生总体规模比较庞大,辅导员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工作,因此也无法就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本科教育管理模式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学生的管理与教学工作相分离,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相对较差。

国家在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为加快高职院校建设速度,减少成本,将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直接升级为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行政级别、学生学历层次虽然提高了,但所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依然是中专学校的保姆式管理方式,即中专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或因为成绩较差,或迫于家庭状况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其综合素质与本科生区别明显,与本科生相比,其个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处事方式等都有着较大差距。中专教育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沿用传统的全封闭式管理方式,教师负责学生全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知识的教导,而每个班级则像中学那样配备一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纪律管理。然而这种方式是针对初高中处于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却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5]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属于大专或大专以上层次的学生,其心理特征及年龄、生理特点等与中学生完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姆式的中专教育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管理。

混合模式是综合本科模式和中专模式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将本科模式和中专模式的特点合二为一,教师负责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讲授,而每个院系则分别安排兼职或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鉴于学生的数量较多及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状况,每个辅导员按照班级进行划区包干。[6]该模式与本科模式不同的是,辅导员的职责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而与中专模式不同的是每个辅导员负责的班级较多,而中专模式的班主任仅负责一个班级。综合来讲,混合模式是在本科模式和中专模式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折中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尚短,缺乏相应经验,而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截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并未形成统一的固定模式。

三、郑州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状况

本项目选取郑州部分高职院校为代表,通过走访有关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随机抽选学生座谈、有针对性地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郑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模式与新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不匹配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其建设水平有高有低,良莠不齐,在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上依然未能实现根本性转变。部分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即对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管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或漏洞进行全方位的预防,采用硬性的高压管理政策,未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和权利,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无法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一般来说,目前高职院校实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仍是本科教育管理模式,由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纪律工作,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该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2.管理理念与普通本科院校区别不够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很大程度上与管理理念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遇到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即受传统教育思想及管理思想的影响,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技术技能等实践能力缺乏重视;注重对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却轻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及个人能力,却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类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导致部分学生先天性的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极大地消解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多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通过调研郑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并与西方同类高校相比较,我们认为,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要想有效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思想上予以足够重视,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我国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有失偏颇的管理理念,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注重构建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采取各项措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着力提高学生对技术的重视程度,树立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规范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确保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有效保障,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建设水平的关键。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要学习并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构建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纪律、实习实训等环节的制度体系。[7]良好的制度还必须得到彻底有效的贯彻执行,方能发挥作用,因此有关高职院校还应从各个方面规范操作流程与标准,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3.以人为本,实现自我管理

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高职院校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环节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建立并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高职院校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未能尽如人意,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亟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并加快探索研究,力求从更广泛的角度,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 郑永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66-67.

[2] 时皓.基于岗位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 陈金国,谢永东,糜泽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34-35.

[4] 李加旺.对提高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2(11):98.

[5] 倪凌.从心理学视角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32.

[6] 郑纪英.新升格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初探——以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0(4):91-92.

[7] 杨江云.高职院校办学缺位盲位问题研究(一) [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1):5-9.

(责任编辑:张明海)

2016-08-22

谢其泉(1984-),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教师,硕士。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编号:2016-QN-214)。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5.020

G

A

2096-2452(2016)05-0078-04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