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高全,郑 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国培计划”精细化管理的设计与实践——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西部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为例
杨高全,郑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实践。从实施结果来看,今后需进一步在国培的目标定位、内容择选、方式改进和组织管理等关键环节上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
关键词:国培计划;精细化管理;优化策略
“国培计划”是国家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制定的重要举措,自2010年启动以来一直发挥着“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国培计划同样是一项管理工程,负责组织承办的学校要做好需求调研、方案研制、资源配置、后勤管理等一系列具体工作,综合运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问题诊断等多种方式落实各项任务。本文结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多年来积累的国培经验,融合精细化管理的精髓,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内容择选、方式改进和组织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的改革完善,提出以“标准化、协同化、经济化、精益化”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管理即是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无限效能的过程,精细化管理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抓住关键少数、注重细化落实,以资源减少和成本降低为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执行能力。精细化管理强调落实管理责任,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实现在“环节——阶段——系统”逐层推进完成,找准问题关键、及时纠正缺陷;以自我分析与自我改善为亮点,注重规范和创新的结合,在创新中不断改进方式、不断实现质变;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融合人文精神,通过尊重人的地位、保障人的权益、挖掘人的能动性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精细化管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细节”和“精细”的管理模式[1]。它追求标准化,一改粗放式方法,以系统的标准为准绳,将目标定位、分解、落实,保证决策能够在各个环节贯彻并有效作用,同时建立和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职责与权限。它追求协同化,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强调各工种的有效衔接和各成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如通过对指标的科学细化、对人力的经济调配、对操作的合理对接、对工作的务实安排等等,将改进措施分配落实到具体人员和作业中。它追求经济化,以尽可能的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面,每一项活动都需要周密计划和严格审核。它追求精益化,不断优化精与细、持续改进管理方式,通过在建设企业文化、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思考安排,为精细化管理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对于组织承办国培计划的学校而言,对国培计划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有力地推动国培项目的改革创新、加强国培基地的建设、提升国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效实现国培标准化、协同化、经济化、精益化的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学校日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精细化管理是国培计划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培计划实施几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发展中的问题,就此,国家计划从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者队伍、支持服务体系、项目管理等五方面对国培计划进行改革。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完成管理转型,以内涵式发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只有精细任务标准,以需求为导向扩展培训内容、多种教学方式创新模式、提升培训者的素养能力、构建常态化服务运行机制、优化资源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潜力,全面发挥精细化管理优势。
其次,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组织承办国培计划的内在要求。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为了占据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学校自身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或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学校组织承办国培计划,不但能促进学校内部专业学科的发展,还能够通过校外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组织管理的水平,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国培资源优化配置并有效利用,必须坚持细致化、经济化、人本化的精细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学校管理层的效能。
最后,精细化管理是打造优质国培的必然要求。国家在政策、财政等多角度越来越重视国培计划,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种子”教师、优质资源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打造优质国培不仅需注重提升质量,而且要收获教育效益,精细化管理能够立足专业,制定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组织培训时科学量化并有效地贯彻落实。
2014年,习总书记指出,“国培计划为中西部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平台”。随着“国培计划”的成功推进,我们按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在国培的目标定位、内容择选、方式改进和组织管理等关键环节努力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为顺利实现国培计划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一)精准培训定位目标,夯实标准化管理基础
国培计划是一项有计划的系统培训项目,实施国培必须遵循培训规律、精确目标定位,明确每一次国培的目的、规划及每一次培训的方案、了解国培主客体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需,按照标准化管理方式做好国培前期准备,使培训过程实现预期的目标。
标准化管理要求我们分解目标、科学定位,所以我们首要解决“什么是培训”的问题,必须组织学校相关人员了解、领会国培计划的精神,熟知、掌握当年国培计划的既定目标。做调研分析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坚持接地气的原则,贴近一线基层教师的切身需求,牢固树立“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思想,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通过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真正做到项目务实高效、学员学以致用。
其次是明确对象、解决问题,要解答“培训谁”的问题,就需要摸清参培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项目实施。参加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的学员都是湖南省内农村小学选拔出来的优秀“种子”教师,他们当中部分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有所建树,部分又是在当地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他们进行访谈、座谈及调查,整理归纳存在的一些客观共性问题,并在国培过程中加以改善解决,亦可作为提升国培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我们要求参培学员每人上交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并开设了教学设计交流分享课,邀请学科专家点评,分析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集体研修环境,为标准化培训奠定基础。
(二)优化培训课程内容,形成协同化管理体系
国培的目标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得以实现的,目标定位后,就要精心设计和挑选教学活动的内容,这也是影响培训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围绕既定目标协同化安排国培研修内容,既要使各个阶段相互独立有特色,又要紧密联系成体系,这是在回答“培训什么”的问题。
针对培训目标及学员需求,我们的集中研修培训内容主要由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素质能力、综合选修四个课程维度组成。在设计和选择培训内容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课堂讲授、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的协同培训新模式,以国培的改革发展为中心、以国培课堂教学为载体,紧扣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鲜明的培训,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必修选修同开设、专题微课共发展的良好效果。同时,研修培训内容更加注重学员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培训中开设了教学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体验、案例解析、微格教学、现场辩课等形式的研修模式。集中研修后期还会制作教案集、反思集、教学光盘、培训简报等成果,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总结内化成果,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精神面貌。
其后的影子研修阶段,秉承协同管理理念,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方式与前期培训内容相衔接,学员能够在专业知识提升、先进理念熏陶、教学技能培养后实现个体价值的满足,在学校、基地、影子学校三方协同管理的模式下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在返岗实践阶段,我们与学员所在学校积极联系,在回访、调查、监督、整改等环节加强对学员的实践指导和任务落实,敦促学员立足学校实际情况,输入教育教学的新鲜血液,同时结合学校发展大计,为教学和专业的发展付出努力,形成国培、基地、学校三者协同合力的格局。
(三)改进培训学习模式,凸显经济化管理效率
改进方式、提高质量也是组织实施培训计划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采用力度大、接地气的培训项目,设计了“网络进课堂”“名师进基地”的模式,开辟了网络研修平台,邀请了国内知名教师亲临一线传道授业等等,利用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开发校本红色资源,保证投入产出的均衡,实现经济化管理的目标。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培改革需要,湖南省特别打造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为此,我们也不断创新学校培训模式,着力推行网络跟进研修项目。根据国家对国培改革的方向及参培教师的需求,以网络信息为载体,建立国培课程资源库、师资库等平台,组织收集整理了切合小学新课改要求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实施动态管理,使参培教师由被动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研究者,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2]。
国培以“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3]为导向,我们实施“名师进基地”,为国培配备了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精心遴选国培专家库内及省内外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小学教学实际、在研究领域有一定建树、在国内教育界有知名度和示范性的教师前来讲学,为我们带来了时下较为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确保了培训理念的先进性和引领的示范性。国培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索批判的精神,名师进基地的方式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平台,让广大学员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带入了工作实践中,这样就保证了培训的经济实效性。
(四)加强培训后勤管理,延展精益化管理范围
不断优化、持续改进、精益求精是我们进行国培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必须在项目管理上规范精细,使国培项目落地生花。
我们坚持“小心”办国培的精益化管理方式,从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服务措施,同时突出人文需求管理。顶层设计上,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领导小组,下辖“国培计划”办公室,定期召开培训会议,及时对培训方案、培训进度、培训方式、培训服务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跟踪,不断调整和完善国培项目。
学员管理上,每个班配备了专职班主任、教务秘书和学生助理,负责学员参培期间的学习生活等事务管理,建立学习档案、严格考勤制度、安排生活起居,尽可能地创造满意的、良好的培训环境。学习期间工作人员每天课间深入学员中了解掌握学习情况,晚上定期查寝,为每一名学员排忧解难;利用短信、QQ等工具发布最新公告通知、提示注意事项、征求学员意见和建议;配合学员共同制作国培简报,记录培训中的点点滴滴,交流了培训动态、经验和体会,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国培服务。课余活动上,安排学员参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组织学员开展篮球赛、广场舞等体育活动,筹办联欢会、才艺表演等活动,不仅使学员在学习过程放松快乐,也感受到了一师浓浓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一师师生的情谊,更增强了学员对一师的认同感和师生关系,短暂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国培计划”是一项关切国家民族教育大计的
事业,我们需要对国培项目工作不断研究、实践、总结与创新,在国培的目标定位、内容择选、方式改进和组织管理等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在实施“国培计划”的具体实践中,向标准化、协同化、经济化、精益化的精细培训管理模式要红利,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爱民.精细化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
[2]高闰青.“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的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2011(5):69.
[3]黄佑生.国培计划:为教师培训导航[J].湖南教育,2010 (10):32.
[责任编辑:葛春蕃]
Design and Practice of Refined Management in“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 i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YANG Gao-quan,ZHENG Xing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Abstract:I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a series of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aiming 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eeing from the implementation,w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refined management: the setting of project,the selection of training contents,the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methods,the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etc.
Key words: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refined management; optimizing strategy
作者简介:杨高全(1958-),男,湖南华容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郑兴(1989-),男,广东中山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533])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6)01-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