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化运用

2016-03-15 16:08王晓飞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卡夫俄国资本主义

王晓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简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化运用

王晓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马克思晚年的研究视线逐渐转移到东方国家问题上来,从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观点入手,仔细分析了东方国家的历史延续与发展前景,特别是根据俄国所处的历史背景,提出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至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饱经沧桑的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并经过实践检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亚细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晚年倾心研究的理论成果,它旨在探讨东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思索并研究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国家如何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理论。该理论遵循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阶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完善,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以东方社会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期的社会发展为研究背景,将俄国、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列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些国家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东方社会国家如何寻找在国民经济整体偏弱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该理论中,有两个醒目的切入点:传统东方文明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不经过“卡夫丁峡谷”。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对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研究是从研究东方社会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入手。众所周知,“古老的东方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方社会的结构具有三个特点:土地公有制、村社制度的维系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亚细亚生产方式最早是在马克思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其唯物史观进行论述初涉的。文中提到“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就其性质和社会形态的归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多次讨论。现在一般认为,劳动密集型的且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代表。

马克思经过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俄、印两国土地所有制的研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由土地公有、农村公社和封建集权专制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形态所构成。” 生活在古老东方社会的人们,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可以说是隶属于君主,农民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不得自由买卖;“人与人之间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结成农村公社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顺应社会的需要而生于这三者之间,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是根本,农村公社作为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结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是核心,以土地公有制决定了的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为保证,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表明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并非处于静止固化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然最后却未发展为一种能够决定某种社会形态性质的相对独立的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即是原始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仔细通读和研究了亨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之后,证实了原始的共产制度既是社会经济形态的逻辑条件,又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源,” 并且根据书中的内容,加深了对古代氏族部落结构的认识,更全面的做出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路径分析,拓展了关于原始社会形态的学说。另外,通过较为缜密的研究和分析促进了马克思对亚洲历史的深层次了解,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其唯物史观的学说。

(二)不经过“卡夫丁峡谷”

1881年俄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女活动家查苏利奇代表较晚加入俄“劳动解放社”的成员就俄国历史发展前景以及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等问题致信马克思,咨询他对这些事情的看法见解。

“卡夫丁峡谷”一词最早见马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第四封复信稿中,文中写道“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在复信中强烈评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强调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俄国的国情不同,更为审慎的看待俄国公社的发展。马克思正是根据自己对东方文明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多年来对俄国社会结构和存在问题的探究,加之结合对农村公社的特殊二重性深刻剖析,继而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会不经过 “卡夫丁峡谷”这一著名论断。

“卡夫丁峡谷”一词,是来自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罗马军队提出投降。萨姆尼特人首领以两支长矛做成“牛轭”状,以这种屈辱的方式来驱散战俘,“卡夫丁峡谷”一语由此得来。马克思借用“卡夫丁峡谷”这一历史典故,喻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灾难和可怕的波折,指明当时的俄国有可能不经过完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何谓农村公社的特殊二重性?西方国家通过“圈地运动”等残忍的资本原始积累手段,强制性的将劳动者与土地相分离。“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获得统治地位,利用对广大土地所有者的剥夺,土地所有权的获得,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转移到商品生产和资本获得上来,以此建立了残忍的近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而处以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一环的俄国,其社会发展却建立在另一历史前提上。俄国一直采用农村公社制度,土地严禁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且不能私自买卖流转。这里俄国的农村公社已不同于原始的公社,首先,农村公社割裂了维系氏族公社存在发展的血缘纽带,而扩大了地域往来和商贸联系的范围;其次,虽然广大的耕地仍属公社所有,但是其分配已采用定期、产品私有的方式,这就不同于原始共产制的共同分配。基于以上农村公社和原始公社的不同决定了它自身具有两重性:第一,公有制下的社会关系保证内部结构的稳定性;第二,家庭的存在以及房屋的私有,分配制度下有利于个人,这刺激了私有制萌芽的出现,在所有制上存在公有制关系和私有制成分并存的现象,伴随着二者矛盾的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农村公社的瓦解。

基于此理论,马克思认为当时摆在俄国面前的有两条道路,第一,农村公社中的私有制压制公有制,这表明俄国公社解体后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第二,公社中的公有制因素战胜私有制成分,与当时的国际环境相结合,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整个社会正在逐步转向质疑和抨击私有制,人们有可能重新向往着集体所有制的生活,所以,俄国有可能不必经过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过程,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而跨越至社会主义社会。

当然,“卡夫丁峡谷”并非指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俄国的传统农社制度与欧洲的近代工业文明是同时并存的,因为要将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应用到公社中去,它不可能排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切。

二、邓小平对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化发展

东方国家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不经过“卡夫丁峡谷”,实现无产阶级统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完成理论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的社会主义飞跃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胜利。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方面,苏联和中国的早期领导人都做过探索,虽然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仍未更好的解决道路问题。历史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走过弯路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自国际的各种目光再次聚焦于此,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前提下,具有前瞻意识和大局观念的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探索、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鲜血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为自己所用,然而当今世界处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并立的状态,社会主义国家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侵扰,如何保证在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会经历政权动荡,仍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方向,一直困扰着马克思主义者。

1979年的中国虽然正步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轨,但是由于以往长时间处于群众运动下,社会上甚至党内出现了一些思想动向。一方面,部分共产党员仍旧教条式的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不甚理解;另一方面,部分人利用当时特殊的国情,鼓吹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从右的方面阻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两种错误倾向严重影响到当时青年的思想进步,造成社会上部分人思想混乱。

邓小平认识到思想观念的长期僵化是阻碍改革开放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于1979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理论务虚会上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为当时我党和人民统一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虽距今已30多年,但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当今面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新的手段的“和平演变”,国内部分自由主义兴起等这些内外压力,我们必须更加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历史告诉中国民族再也经不起改旗易帜、封闭僵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虽然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过程中走过弯路,遇到过挫折,但是伴随着我们逐步探索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正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我们理所应当的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还未从理论走向真正的实践,所以,马克思没有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设想,不过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篇中首次明确的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已经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逐步具体化。列宁则进一步的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而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鲜有马克思主义者提及。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认清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的科学分析,把握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建国后,特别在60年代以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对国情的认识是不够系统全面的。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分析和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探索、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要务。伴随着开放改革的层度不断加深,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全面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做出贡献,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同时,在当时国内纠正了以往路线“左”的错误,我国的最大国情就是我们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至今日仍是党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针的根本出发点,可谓利国利民的战略性理论。

(三)总结得失,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酝酿与提出

如果处在东方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总量远低于英美等国的情况下率先跨越至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发展生产力将是其首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部分人认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复杂,收入的差异会导致分配不均,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崩塌和资本主义的死灰复燃,所以当时的理论界存在着“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穷的”等论调。这些观点曾经一度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教条主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20世纪最后的十年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不太平的十年,国内实行价格双轨制后出现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健康因素,经济增速放缓,改革“三步走”战略面临空前挑战。与此同时,经济前景的迷茫,引起理论思想届部分人士对于改革开放提出质疑,对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构成挑战,党内和部分群众顾虑颇多,持观望态度。

邓小平以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观点。该论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并做到了立足于时代大背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突破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束缚,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注入了活力。

(四)突破传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是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不存在市场交换和商品货币关系。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运动给我们敲响警钟。未来社会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为物质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不能脱节。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教条式的照搬照抄,以往的教训促使我们反思、重新认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

面对着社会上僵化的思想观念,党内和群众改革的步伐迈得不够大、不够坚决,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存在市场。” 分三步走的战略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构想的提出到2002年中共十六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配置手段的有机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另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必然举措,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为我国更多更好的参加全球经贸活动铺平了道路,增强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曲折向前,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伟大成就证明其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得到极大丰富和完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伴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相继提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1]李冬青.从历史规律到历史趋势[D].吉林:吉林大学,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3]景一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践和当代价值[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

[4] 白雪辉.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

[5] 闫卫红.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3):3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5.

[7]陈潘俊.浅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5):19.

[8]高丹枫.从十八大报告谈“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6(1):7.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王晓春,李群山.理论的巨大威力与改革开放的推动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5):5.

[责任编辑:蔡新职]

Analysis on Chinese Application of Marx's Oriental Society Theory

Wang Xiaofei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Hubei)

The research sight of Marx in his later years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eastern countries questions, starting from the view point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he made a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ea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ussia, put forward that Russia may not go through capitalism “Kafdin Valley” to the socialist society vicissitud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a great proposition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practice, therefore, Marx's theory of oriental society theory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Cafudin Valley” of capitalism;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2016-09-11

王晓飞,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A811

A

1672-1047(2016)05-0072-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5.19

猜你喜欢
卡夫俄国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卡夫收购联合利华告吹
木炭鱼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卡夫:在环境信息公开的问题上与绿色和平存在分歧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