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莉
(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三种价值冲突及原初价值冲突化解*
李亚莉
(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从产生的根源看,价值冲突主要存在着三种表现形式,即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和原初价值冲突。在原初价值冲突中又包含了利益冲突的因素,而文化冲突也是基于原初价值冲突在历史中的不断积淀,因而,价值冲突的化解关键在原初价值冲突的化解。原初价值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平等性,在化解原初价值冲突时首先应当正视冲突,在尊重多元化的原初价值存在的基础上,怀着宽容的心态、和谐共在的理念,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实现原初价值冲突的化解。
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原初价值冲突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价值冲突问题空前突出,中西方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碰撞等等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价值冲突的化解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化解价值冲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讲,价值冲突的化解需要追溯到价值冲突产生的根源。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把世界的冲突归因于文明的冲突,而国内学者则主要将价值冲突归因于利益的冲突。实际上,从价值冲突的根源看,价值冲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和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而不仅仅是利益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相反,在原初价值冲突中已然包含了利益冲突的成分,而原初价值冲突又是造成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原初价值冲突的化解才是化解价值冲突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价值冲突?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价值,价值论起源于休谟“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但就价值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也没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西方,文德尔班认为“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快感的东西”[1];艾伦菲尔斯在《价值论体系》第2卷中说:“价值可以定义为一种对象与主体对它欲求之间的关系。”[2]培里则将价值定义为“兴趣作为基础意义上的价值的构成要素”[3],而杜威则认为价值不可定义的,他说:“价值就是价值,它们是直接具有一定内在性质的东西,仅就它们本身作为价值来说,那是没有什么话可讲的,它们就是它们自己。”[4]在国内,研究者对于价值的定义主要有“需求说”、“实体说”、“属性说”、“意义说”、“劳动说”、“效应说”、“关系说”等,其中“需要说”占据主流地位,即“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5]。
何为冲突?《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冲突解释为:“一是‘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斗争’,二是‘互相矛盾,不协调’。”而价值冲突中的冲突显然应当是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价值之间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
关于价值冲突的概念,齐振海、袁贵仁认为:“价值冲突就其基本含义来说,是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层次的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如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冲突、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冲突以及物与物的价值冲突、精神内部的冲突、人的价值内部冲突、社会价值内部的冲突等。”[6]而潘正云先生认为:“价值冲突,或者说价值观念的冲突,一般是指不同的价值认识与评价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价值矛盾尖锐化的特殊表现。”[7]李德顺、马俊峰认为:“价值观念冲突是基于人们持有的价值观念不同、评价标准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总体上表现为评价和价值判断上的分歧、争执和行为倾向上的冲突。”[8]江传月认为价值冲突包含广义的价值冲突和狭义的价值冲突,广义的价值冲突包含价值观念的冲突和价值实在冲突,而狭义的价值冲突指价值实在冲突[9]。王书道则认为对价值冲突的审视应该从认识论和价值哲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也就是“一元论”意义上的价值冲突——价值真理意义上的冲突,以及“多元论”意义上的价值冲突——不同主体价值观念的冲突[10]。事实上,价值冲突与价值观的冲突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完全脱离开来,正是因为价值观念的差别才会造成价值冲突的产生,而价值冲突主要也是通过观念的形式得以展现。
从价值冲突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来看,价值冲突具有不可消除性。价值冲突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以及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即缓和或凸显。价值冲突往往被视为社会变革的先声,也就是说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和地区,价值冲突表现十分突出,而在和平年代和地区,价值冲突则处于相对缓和的状态。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价值冲突都不曾消失过,只是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任何企图消除价值冲突的构想都是不现实的,就像不可能完全用普世价值替代多元价值一样,即使是一元价值,也存在了绝对真理之争,也并非完全的消除了价值冲突。
价值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不仅我国存在,国外也存在;不仅国家间存在,民族间存在,阶级间存在,同一主体内部也存在。同时,价值冲突又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价值冲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
就价值冲突产生的根源来看,价值冲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和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三者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 利益冲突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因此,利益冲突作为价值冲突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价值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宋永平看来:“冲突的根本缘由在于利益,只要有不同的利益存在,就必然会有冲突存在。而利益不仅仅指物质利益,也包括诸如权利、信仰、社会地位、尊严、威望、文化享受等非物质利益。”[12]利益冲突之所以被视为价值冲突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涉及到人最切身的利益,而人的利益是人保存自身与寻求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成为一个独立个体得以自我实现的根本诉求。在人的行为驱动力之中,利益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利益往往是驱动人行为的第一动力。每个个体、群体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其行为必然会与其他的个体和其他群体之间产生差异和分歧,因为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主体之间产生了分歧,随着差异和分歧的不断扩大,逐渐激化为一种矛盾或冲突。具体表现为个体内部的利益冲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整体内部的利益冲突,整体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实质上就是多元价值主体的利益冲突,因为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导致了多样的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诉求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是伴随着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传统西方一直是单一价值主导的社会,即上帝是唯一的真理。在上帝所统领的世界里,任何的价值都要从属于上帝、服务于上帝。继文艺复兴掀起对人性的关注之后,启蒙运动掀起了人个性解放的潮流,“自由、平等、人权”成为了人们的价值追求,个性被视为人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3]后现代主义思潮更是对人的自我解放和人性的释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个体利益追求的合理化问题被普遍认可。伴随而来的是个体利益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不断加剧。而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不断地寻求外界更多的支持,从而形成了许多具有共同利益的价值群体,共同的价值群体与个体一样也具有排他性,与其他的共同体或是个体也存在着利益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进,利益冲突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也不断的加深,具体化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诉求的彼此排斥和冲突。
价值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同时价值主体的共性也决定了利益诉求的共性。利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本身并不直接造成冲突,只有当这种差异或特殊性中的消极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价值主体产生了过度的欲望和贪念时,在与其他的价值主体产生实际的碰撞时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利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利益冲突则是基于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经过人在实践中的不断激化而产生的。因此,利益冲突本身的发展具有三条路径:一是不断的激化,从而导致更为激烈的冲突和矛盾,最后通过一方被另一方所打败而结束,比如法国的革命战争,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夺取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建立起能实现自身集团利益的政权;二是通过相对缓和的方式相互妥协,实现多元利益共同发展,这种方式类似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方面君主下放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来满足资产阶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以保留君主的一些特权和地位为条件建立新的政权;三是这种冲突和矛盾维持现状,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这种方式类似于台湾的两党之争,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能力完全消除对方或是达成妥协,至今维持着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
利益冲突是基于主体的利益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它是价值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价值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利益冲突伴随着人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的统一,人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的三种客观存在形式,即类的存在形式、群体的存在形式、个体的存在形式。人的三种存在形式是客观的,人的三种存在形式的展开构成了人的具体的活动形式的生成,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它表现出了一个从类本位到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再到以人的三重属性和谐发展为中心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规律。”[14]因此,人的利益冲突随着人的这种发展呈现出萌芽—发展—顶峰—消融的状态。在类本位时期,价值主体的生存方式主要是依存于类的存在,因此,类的利益是群体和个体的利益的前提,在这个时期,利益冲突刚刚开始萌芽,但是基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显现。随着群体本位时期的到来,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开始不断地扩大,利益冲突开始不断地显现,呈现出上涨趋势的发展。直到个体本位时期的到来,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乃至类利益的交互影响,人个体性的不断发展,个体利益的不断增加,利益差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利益差异不断地催生出利益冲突,其发展达到了顶峰状态。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和类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三者内部的矛盾也不断地激化,因此利益冲突也发展到了顶峰的状态。当人进入到三重属性和谐发展时期,利益冲突也会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地消融,最终实现一种和谐的状态,虽然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至少能在一定的范畴内保持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所规定的,也是利益冲突自身的规定性。
(二) 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也被称为文明冲突,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文化成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比如中西文化冲突;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内创造的文化的冲突,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文明冲突首先由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他认为文明是文化的实体,他在1993年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世界学者的广泛争论,1996年为了进一步论证其观点,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亨廷顿认为 21 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主要不是来自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而主要将是来自文化(或文明)[15]。他的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前的许多价值冲突都是基于文化的冲突而产生的,比如当前突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等等。文化冲突产生的基础是多元化文化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文化随着国家交流的增多而不断地产生分歧和矛盾,继而演变成一种文化冲突、价值冲突。比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宗教文化的相互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相互冲击,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等等。
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涵义是文治与教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16]。亨廷顿将世界分为八大文明,即西方文明、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17]23。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底蕴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累积而形成的,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人类智慧的积累。
追溯到古代,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社会就存在着文化的冲突,比如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冲突,汉文化与匈奴文化的冲突等等。文化的冲突根源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等因素。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别,由此而形成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也存在着差异,积淀的文化也就有所不同,但是这种差异本身并不直接造成文化的冲突。新航线开辟之前,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联系比较少的时候,文化就很少发生碰撞,也很少产生冲突。就当今世界而言,从传统走向现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的联系也日益频繁,文化的差异化问题才不断地激化,从而演变成为文化冲突。旧文化与新文化的不断更替,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不断碰撞,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的主流文化的互相攻击,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之间的不断交融,文化冲突演变为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多元文化是当前世界的现状,这些多元文化并不需要所谓的普世文化来统一,而是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正如亨廷顿所说:“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将不会出现单一的普世文化,而将有许多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依存。”[17]2文化冲突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文化交流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强权文化欺压弱势文化,从而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冲突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在人类早期,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人的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匮乏,尤其是不同地区之间,由此随着历史的积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价值诉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为缺乏沟通和交流,这些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相对的局限性。但是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基于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文化也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而文化冲突主要是基于文化的“差异性”。事实上,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样文化冲突的土壤就天然地造就了,在历史的发展中,文化的差异性不断积淀,矛盾也会随着扩大,若文化之间没有交流则依然可以相安无事,但是,这种南辕北辙的文化一旦相遇,文化冲突就会随之被激发。文化冲突必定会经历一个积淀的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而不断开始凸显。
当前文化冲突之所以比较突出,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致力于自身的发展,缺乏交流和沟通,随着历史的沉积,已经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甚至是文明。而全球化快速地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在极短的时间被摆在了同一平台,主动或是被动地联系到了一起,因此文化的差异性开始逐渐发酵成为一场文化的冲突。与此同时,在这场文化冲突之中还夹杂着许多政治、经济、阶级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 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
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是追溯价值产生之初的一些先天的差异造成的冲突,即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是指在人们最原始的时候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认识的时候所产生的冲突。原初价值的差异性是天然存在的,一方面,从主体角度看,价值具有属人性,而人天然的具有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社会禀赋的差异,因此原初价值在产生的时候必然会受到人的这种“差异性”的影响,不同的价值主体其价值诉求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其形成的原初价值也就必然带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从客体角度看,人生活的环境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客体其功能和效用所转化为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因为同一客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人而言其价值存在着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基于客观环境造成的,也是价值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原初价值本身的差异性是先天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性是基于偶然性而形成的。因此价值冲突本身的冲突既是必然的,也存在着偶然性。其偶然性有两个层面的情况:一是人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存在着偶然性,就像最初的黄河之水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其流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因为长久的重复和积累才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人类在社会早期面临着自然界的各种挑战,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民族所选择的抗争方式是不同的,而正是这种偶然的不同选择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之间自产生就天然的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事实上,两个本身具有冲突性的价值产生就是基于这种偶然性。二是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人人生而平等,因而原初价值也是平等的,价值主体在选择时是自发的、偶然的,而正是这种自发的偶然性造成了价值的差异性,即这种价值差异自产生就存在的。事实上,价值差异本身并不会直接造成价值冲突,但正是这种价值差异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价值倾向的价值主体互相触犯到对方的价值时才会造成冲突。比如一个民族崇尚白虎,而另一个民族崇尚狮子,这两个民族的价值差异并不构成冲突,但是一旦崇尚白虎的民族企图在崇尚狮子的民族领域捕杀狮子时就会产生冲突。因此原初价值冲突的产生受到一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外部因素的催化下冲突得以凸显。
原初价值本身冲突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但是这种偶然性却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价值主体是现实生活的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自我意识。每个部落、每个民族等群体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必然也保留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必然会导致选择结果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被不断扩大、不断碰撞,也就必然会导致价值冲突的发生。原初价值本身并不存在着对错、优劣,而只是一种自发、自主的选择,其之所以形成价值冲突是价值主体在选择过程中无意识的对立选择,经过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催化,进而不断地凸显。
原初价值是价值最初的形态,而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是价值冲突最原始的矛盾和冲突所在。在这种原初价值中已然包含了利益因素,利益是价值选择时的重要参数,因而也可以说原初价值冲突已然包含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原初价值冲突中的一种形式,是产生原初价值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原初价值选择的自发性、偶然性导致了价值差异的事实性存在,而这种价值差异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淀,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继而又扩大了价值差异,所以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是造成文化冲突的根源。因而在三种价值冲突的表现形态中,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原初价值冲突的化解是解决价值冲突问题的关键所在,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化解了,利益冲突和文化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原初价值的形成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因而这种价值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或是优劣之分,即原初价值具有平等性。基于原初价值的平等性,单一地用“同一性”去统筹“差异性”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也不利于原初价值冲突问题的真正解决。事实上,原初价值冲突应该基于“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协同来化解,既要尊重价值的差异性,保持价值的多元化发展,又要对极端的、不合理的价值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统筹,使其积极地向前发展。具体而言,原初价值本身冲突的化解应当从几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态度上应当正视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这是自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有意为之所造成的。原初价值的多元化是人的差异性造成的,因为人的价值诉求、利益诉求、生活方式等等是多元化的,是具有差异性的。尊重原初价值,尊重这种原初价值中包含的利益诉求,尊重因这种原初的价值选择经由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习惯。这不仅是对人的特殊性的肯定,同时也是保存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对原初价值的肯定是对“差异性”的正视,对原初价值本身所造成的冲突的正视,是正视历史、认清客观事实的必然要求。冲突的产生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采取有效的方式缓和这种冲突,将问题“缩小”化才是解决问题所在。既然原初价值是平等的,那么只有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多元化的价值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自身的价值诉求才能得到实现。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多元价值有利于人的多样化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不断丰富人的生活。而这种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不同价值之间自我发展的一种动力,保持适当的竞争是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
其次,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即寻求相同的部分,“存异”即保留差异的部分。“求同存异”是目前解决国家问题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原初价值冲突问题。其合理性在于:人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易言之,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不能只强调普遍性而抹杀了特殊性的存在,也不能一意孤行地只求特殊性而忽略了普遍性。全球化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必然会被世界所淘汰,闭关锁国的清朝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普世价值无法完全替代民族价值而存在,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体现民族特色、保存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更是民族发展的历史积淀。原初价值本身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之分,都是一种基于人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价值选择,其本身存在着共同性,存在着人的共同利益诉求和需求。而由于后天环境的不同,或是主体的差异性而造成的分歧,并不构成实质的分裂问题,这种差异造成的冲突只要在可控的合理范围之内就可以被保留。求同存异是对原初价值选择的肯定,即对自己文化的承认和对其他文化的包容。任何的歧视和偏见只会加剧冲突,而并不能化解冲突,暴力换来的只能是反抗。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原初价值本身的冲突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
再次,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协商”即共同商量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对话”即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交流和谈判。“协商对话”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是国家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价值范畴之内,协商对话的方式显得更为重要,第一,基于原初价值本身的平等性,多元价值主体可以在同一平台进行协商,共同构建起一个合理的世界价值体系,以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需求为核心和宗旨,以满足各个价值主体共同发展为前提和条件。第二,对话的形式可以加深双方或多方的了解,对彼此的价值诉求、文化、需求等的理解,消除误解,互相包容和吸收,对于极端的差异则保留争议,不过分地争执。协商对话是一种缓和的协调式的方式,易于被不同的价值主体所接受,而且也是不同价值之间的一个交流平台。不同文化和价值的相互交融,不仅可以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尊重,更能互相吸收,不断地充实自身价值,是一个共赢的最佳方式。
最后,怀有宽容的心态,和谐共在。不同的价值主体应当正确的定位自身的价值,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应自怨自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先进。价值主体宽容的心态是多元价值健康发展的保障。日前,一些强权国家企图进行价值植入、文化植入来实现世界的“大一统”,这是一种野蛮的文化侵略,而不是作为一个大国的价值主体应当有的胸怀。和谐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人不断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和谐,尤其是多元价值的和谐,宽容的心态尤为重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价值的特殊性,是保持人的个体性的重要前提,宽容既是对别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认可和成全。无论是对多元价值的矛盾,还是对一元价值中的真理问题的争论,其实都只是由于不同的环境、人的不同认识造成的,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着所谓的绝对的真和假。所以,怀抱一个宽容的心态、开放的心态,为人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共处的氛围,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1]王玉樑.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5.
[2]冯平.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经验主义路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8.
[3]王玉樑.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3.
[4]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18.[5]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3.
[6]齐振海,袁贵仁.人的价值问题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253.
[7]潘正云.论价值冲突[J].浙江大学学报,1992(12):115.
[8]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53.
[9]江传月.对国内价值冲突研究的几点意见[J].理论界,2005(1):78-79.
[10]王书道.当代世界价值冲突的实质与根源[J].理论与现代化,2004(6):540-54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2]宋永平.价值冲突的本质与表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6-6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3.
[14]易小明.论人的三重属性的变化发展规律[J].道德与文明,2005(3):20.
[15]赛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J].张林宏,译.国外社会科学,1993(10):18.
[16]冯契.哲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36.
[17]赛谬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母华敏)
Three Types of Value Conflict and the Resolution of Original Value Conflict
Li Yali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Seeing from the generating source, which includes three forms of value conflict that are interest conflict ,culture conflict and original value conflict.In the original value conflict also contains some interest conflict factors,culture conflict is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original value conflict in the history,therefore, the key to dissolve the value conflict is the resolution of original value conflict.Spontaneity,contingency and equality are character of original value,while resolving value conflict firstly to face the conflict and then on the based of respecting the existence of original value is diversity,tolerantly and harmoniously and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shelving differences” to resolve the original value conflict through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interest conflict;culture conflict;original value conflict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2.020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论价值的三重主体表现形态”(CX2015B541)。
2016-02-03;
2016-03-05
李亚莉(1988-)女,四川省眉山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哲学。
B018
A
1672-7991(2016)02-0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