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虹,陈敏玉,庄东芳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江苏 常州 213164)
陈光甫之《旅行杂志》与中外文化交流*
□ 潘 虹,陈敏玉,庄东芳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江苏 常州 213164)
1927年创办的《旅行杂志》仿效欧美游览杂志体例,是中国第一种旅行类杂志,也是建国前中国唯一的旅行刊物。其国际化视野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阐扬中国名胜、传播西方旅游文化、便利中外行旅。
《旅行杂志》;中外文化交流;陈光甫
创办《旅行杂志》是陈光甫借鉴西人经营旅行社业务的经验而开办的一项新事业。创办旅行类刊物一来是为推行旅游事业做宣传,二来是为扩大中国旅行社的影响。《旅行杂志》仿效欧美游览杂志体例,1927年3月在上海创办,是中国第一种旅行类杂志,也是建国前中国唯一的旅行刊物,在旧中国的出版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杂志内容主要是介绍旅行线路、旅行游记、行车时刻表、国内山川古迹、国外名胜等,趣味与知识并重,图片与文字相彰,外观追求纸张精美,插图清晰,赏心悦目。其销路遍及全国各处,甚至远至欧美各国,读者逾万,包括中等及以上阶层人士、商旅、华侨、外国人及其他民众[1]。《旅行杂志》的国际化视野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阐扬中国名胜,传播西方旅游文化,便利中外行旅。
《旅行杂志》的宗旨是《阐扬中国名胜,提倡旅行事业》。关于阐扬中国名胜的宗旨,最早是由陈光甫先生提出的,通过办杂志让外国人对中国名胜和历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向国外宣扬中国名胜,……不仅要使游之人认识现有的风景胜迹,而且要使他们知道每一名胜的历史由来。”[2]《旅行杂志》每期都会刊登大篇幅的国内名胜及游记的文章与图片,根据对历年各期杂志所刊载的内容及国内游记所占比例的统计,起初杂志中各类题材篇幅相当,但杂志逐渐发展成熟后国内游记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这也反映出《旅行杂志》阐扬中国名胜的宗旨。
在《旅行杂志》国内游记的版块中涉及到的地区与名胜极为广泛,从地理区域来讲,有31个省份与地区,甚至出现了珠穆朗玛游记。总的来说,杂志对国内名胜的介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杂志创办至内迁之前,主要偏重于介绍东部地区的一些名胜,如1928年第三卷三月的《春游专号》中,把当时可以游览的国内名胜地区,都做了系统的介绍。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随着中旅社的工作重心转移至西南地区,《旅行杂志》也将介绍西南地区名胜作为工作重点。如1938年第十二卷十一月的《西南专号》中,潮汕之行、西南纪行、粤湘桂旅程琐记等文章介绍了西南地区的名胜;1940年第十四卷四月的《四川专号》中,成都名胜访问记、小三峡记游、巴山烟雨、重庆生活片段、三峡记胜、峨眉记游、岷江上等文章介绍了四川名胜;1943年第十七卷二、三月两期《西南文化专号(上)(下)》,以文化为专题,介绍有历史上的入滇通道、西南民族的婚姻习俗、云南之水利及其前途之展望、南岳重游、西南文化研究、论西南的水土、云南西部地形位置与交通、云南蛇类的初步调查等内容。以上内容的探讨对于西南各省的人文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民族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的探讨,都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旅行杂志》刊登的国内游记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文必有图,图文并茂。每次在征稿启事中都有希望作者附寄照片的要求。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使读者更有阅读兴趣,更容易产生亲自旅游的冲动;二来使外国人通过图片了解中国名胜。大部分图景照片标题是中英文对照的,尤其是封面的名胜图片,都有英文注释,因此,《旅行杂志》引发了外国人游览中国的浓厚兴趣,并为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对历年各期杂志所刊载的内容进行统计得出,《旅行杂志》共刊登国外游记达720余篇,这部分游记多出于上层社会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外出游历之后,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国外游记。在开始的几卷中,国外游记所占比例不大,但1928年以后,国外游记稿源日渐丰富。由于作者踊跃,编辑竟提出“译述国外游记之稿件,请暂时停寄,因此类译件积稿甚多,一时苦于未能披露也”,这也说明这一时期出国游历者日众。游记所涉及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但澳洲和非洲也有涉及。游记一般会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对国外情况进行细致的介绍,为后游者提供旅行参考。如游记中会介绍相关国际旅行知识、乘坐舟车方法、游程、游资、国外风俗民情、风景名胜及相关的食住游行。
为更好地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审视《旅行杂志》,选取褚民谊的《西欧漫游录(一)-(十)》与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作一比较。这两部游记之间的可比性在于,作者都是当时政府的高级官员,一位时任南京特别委员会委员,一位时任湖南按察使。另外,这两部游记都是其游历欧洲及在途中所见所闻的记录,一部是游历法国所见所闻的记录,一部是奉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记录。不同的是,一个写于1929年的《旅行杂志》之上,共分10期连载;另一部写于1890年,时隔39年。人们对异国形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对自我形象的反射,通过比较两位作者在游记中对国外事物的评价与反思,便不难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在民国时期的进展。
首先,出国路线是相同的。都是从上海出发经香港、西贡、新加坡、锡兰各埠,再经苏伊士运河过红海、地中海,由马赛港进入欧洲。由此可见,两人赴欧之间隔已有近40年之久,但在赴欧线路的选择上仍趋于一致。从用时上看,据薛福成日记中记载,《光绪十六年庚寅正月十一日戌刻登舟启程》至《二月十六日卯正抵马赛》,共用约35天行程,与褚民谊所描述的行程《三十一日至三十五日》几乎无差。这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赴欧的交通并无多少改善,所用交通工具及用时都没有太大变化。
其次,两人都在途经香港时发表了对英人治理香港的看法。两人都对香港近几十年来在英人治理下的巨大变化表示感叹,如“初只一荒岛耳”,“一经英人经营”,“遂成巨埠”,这些话如出一辙。可见,不管是晚清还是民国时期,国人对英人发展香港带来的巨大变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面对香港的巨大发展进行反思时,两人的角度有明显不同。褚民谊认为,对于经营选址不应以“风水迷信”作为参考,而应学习英人“实地考察”、“为一国或民族计”。薛福成由香港的发展得出“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学说的正确性,“此其理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可以看出,薛还执拗于传统的本末之说的正确性,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到褚生活的民国时期时,早已在西方的影响下把发展商业作为国民生产的中心。
再次,两人都对国外人文及风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都在游记中提到了人种与气候的关系。褚民谊在游记中以法人与德人为例,进而谈到对饮食健康的见解,“间尝加以探讨,觉各国人种之不同,因之其人民之风俗性情亦异。此虽关系与气候者极大,而饮食亦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在薛福成的游记中也有论及人种与气候的关系,他从人种所属气候带与精气聚散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两人都通过对国外人文气象的观察,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得出了结论。但两人分析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褚民谊运用“营养”、“矿物质”、“化验”等西式词汇对问题进行分析,虽然其间不免也夹杂了“折衷调和”、“调和均匀”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但总的来说,还是从西方思维角度分析问题。而薛福成在日记中多次运用“精气”、“神智”、“钟毓神灵”等中式词汇,但也运用了“赤道”、“热带”、“温带”等西方地理知识,综合其所学中西知识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这两人身上,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碰撞与融合,并且也看到了中西文化交流逐渐深入的影响。
《旅行杂志》每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栏目叫《旅行信息》,每期都会刊登出最新的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并把中国旅行社代办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各种国内外客票信息发布在杂志上。这些内容的篇幅往往达到了几十页,如1928年夏季号的交通备考目次(时刻表、价目表)就在杂志正文内容后单独列了36页之多,可见旅行信息之详细。为方便行旅,中旅社还单独发行了以报道舟车路线、船期、时刻、票价内容为主的《旅行便览》月刊,并且是免费提供的,这也充分反映了中旅社服务行旅、便利行旅的宗旨。
另外,《旅行杂志》上刊登的众多国内外旅行公司的广告,对需要旅行的人来说也不啻为一种了解旅行信息的有效途径。如《旅行杂志》上刊登的美国铁路公司的广告就有大北铁路公司、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等。其广告多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并且还附有沿线景点的介绍,吸引中国旅行者到美国旅行时乘坐。《旅行杂志》还刊登有航空时刻表及航空公司的广告,如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等。飞行领域包含世界航线和国内航线,这也充分说明这一时期交通事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旅行距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黄芳.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旅行杂志》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中国旅行社总社档案:中国旅行社发展简史(上)[B].上海档案馆馆藏,卷号Q368-1-37.
G237.5
A
1008-4614-(2016)03-0041-03
2016-5-26
潘虹(1983—),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讲师,从事旅游文化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