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丽(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研究
杜丽丽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摘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新兴交叉学科、人文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原经济区交流与合作。在新形势下,立足河南省省情、客观分析、反复论证,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和条件,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推进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使外语教育更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并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高校;外语教育;研究
实践证明河南高校外语教育为中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外交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科学规划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在新形势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与社会结合,又不能无视地区差距和院校类型,既不利于外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无法使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如何推进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改革,进一步抓好外语教学,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是目前河南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同时,高校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1]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原经济区需要具有多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
(一)创造和谐的经济环境
外语人才、外语工具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建立更多的友好城市关系的缔结,扩大商贸的出口,利用人口众多,廉价工厂这一极具特色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的投资,带动需求经济发展和增加,从而实现扩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使中原经济区优秀文化和优越资源走出省区,跳出省界,走南闯北。同时,外语的广泛运用为外籍人士无语言障碍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这必然会成为外商决策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和谐的外语环境显然有助于增强外来投资者的信心,外语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中原经济区开放的良好氛围。
(二)加速中原文化传播力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香港“中原文化港澳行”恳谈会上发表题为《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的讲话中指出: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原文化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型和基础性五个鲜明的特点。中原文化只有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要让世界了解中原文化,我们只有通过外语这个媒介把它宣扬出去。外语是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友好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桥梁。利用外语为中原文化搭建发展平台,对于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助力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省虽然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河南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中只有个别一些景点间或点缀一些外文翻译,其中还不乏一些基础的语法及拼写错误。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的旅游业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外语的资源,加强外语的经济功能,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实现“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的最终目的。
河南高校外语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动力,但高校外语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外语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术创新意识缺失
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跨文化合作交流的日益密切,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的师资数量增加,队伍结构渐趋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增加。但创新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外语教师相对较少。教师队伍中间,中青年教师占的比重大,大多数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实际水平,可以担任外语技能课程,在中外文化知识、人文学科修养方面差距较大。另外,从不同层次的课题内容和所发表刊物文章看,河南省的外语教师和学术期刊长期以来以介绍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主,在个人研究动机、研究特色、研究成果方面均缺少创新意思,独立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少,潜心向学,乐于研究形成独特学术风格的教师少,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
(二)各层次外语学习者特色不明显综合素质不高
纵观全国高校外语教育形势,改革开放3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出现了“复合专业型”、“双外语型”、“专业方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哪种培养模式,增设课程务必会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学习负担,在时间和精力上削弱外语基本功的练习。无论是外语类院校、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性院校,所培养出的外语学生仍是缺乏特色。外语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厚此薄彼,相互失衡,学生的综合素质没能得到提高。
外语教育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各个高校根据实际能力和办学特色培养出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外语人才。
(一)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外语人才。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河南省高等院校外语教育需要审时度势,不断地加强自身改革,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积极探索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选用科学且富有实效的教材
教材的选用对教学质量和学生们实际能力外语的提高均有一定的影响。在选用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教材的选用应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基本原则;外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实务”性科目,在突出外语的实践性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实际。一方面,描述和评价外语理论及技巧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材还应紧密结合我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经济生活的现实。在篇章选用上应该多样化,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实用文体等,以便从教材的角度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在毕业后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条件和基础。
2.处理好外语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
外语教学中不仅应当重视方法、技巧的讲授,同时更应当重视理论研究与讲授。一般来说,掌握一定理论的译者在从事实践时,往往要比对理论一窍不通者目的性明确、方法灵活。这种健全的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外语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作为指导。但要注意到的是我们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的应用人才,理论的教授一定要以服务于实践为原则。
3.建立特色专业的培养机制
开展社会公共外语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也是重要的应对举措。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增加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针对性意义的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和管理类专业,采取一门专业加一门外语的培养模式,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这一现状,可由政府规划,在高校中设立独立的外语咨询服务部门和公益性的培训机构,为公共行业的对发展和社会民众外语素养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各行业储备了人才。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时,要努力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精通外语、外贸和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4.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和区域资源
从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看,无论需要何种人才,外语能力都成为应聘者必备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和区域资源。第一,高校与企业间开展的项目交流合作可以促使高校根据本区域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培养区域外语人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针对性,同时也加强了外语学习在市场运用中的具体性和实用性;第二,这种合作可以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外语交际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避免学生在寻找实习场所时的盲目性和无组织性;第三,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可以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学习体会市场运作机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市场运用效果。高校也可聘请企业界人士担任校内学生导师,与当地的企业合作设立实训基地,安排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习,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确保外语的学科地位,提高外语人才的专业素养
外语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必然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确保学生打好外语基本功的前提下,不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育改革,这也符合外语专业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4]而且,如何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是外语教育适应市场需要是高校职能之一,但外语教育不能片面地依赖市场决定论。在呼吁部分高校外语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社会结合的同时,更强调部分高校外语教育,尤其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二本类高校,确保外语的学科地位,提高外语人才的专业素养。
(三)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传统人文素养
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外国文化要素伴随着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随之而来。对于西方价值观的认同,降低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信念。外语专业的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西方礼仪习俗,对此能够对答如流。一旦涉及中国文化,不能很好地用外语表达。中原经济区将人口、中华文化、粮食、交通通讯、能源原材料等集于一身。要很好的将这些文化资源传播出去,更好地促成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优秀外语人才充当桥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合适的人文学科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材建设方面,努力改变目前重语言、轻人文,重一般语言知识而轻传统文化知识的现象。同时,强化课程体系的人文性也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改革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体系的人文性,坚持“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主、金融和商务专业知识为辅”的原则,尝试对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做相应调整:一是改造现有的外语技能课程;二是增加外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人文性。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是一个机遇,也充满着挑战。过去30年,河南高校外语教育坚持以国家、河南外语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国家、河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外语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未来,河南高校在培养出满足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方面,就必须立足中原,实事求是,大力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富于人文素养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日报[N],2011-10-09.
[2]尹亚辉.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2,(5):248-249.
[3]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资讯,2007,(32):176.
[4]陈建平.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3):54-58
[5]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6]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