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016-03-15 11:58:33李恒庆
关东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视阈高校教师共同体

李恒庆

组织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李恒庆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文化视阈为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向度。依照组织文化视阈,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应重塑高校教师专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推行反思性工作模式,建立名师黄页并实行智囊团决策机制,倡导创建模拟实践社区,尝试构建学习型组织。同时,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应处理好常规性与创新性、普适性与针对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开放性与封闭性、内发性与外源性等五大关系。

组织文化;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反思;实践智慧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当今社会各类组织维持竞争优势、保证战略地位的重要源泉,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组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受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重外部灌输轻内部建构,即重视外部培训而忽视内部自主发展。*王京华、李玲玲:《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2期。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受到日益重视的背景下,尤其是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新形势下,对教师质量的考量成为国家战略,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高校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中的有力抓手,而基于组织文化的视角又为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描绘了重要的技术路径。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探索适应外部环境和整合内部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得到组织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队归属感等,因一贯运行良好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且被当作感知和思考的途径传递给组织新成员。组织文化具有信任、共享、开放和容错等四个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3703.3-2010.Knowledge Management Part 3:Organizational Culture。

信任。在组织文化中,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是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前提,是知识传递得以高效进行的重要基础,尤其在隐性知识的扩散过程中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任包括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以能力为基础的信任以及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等。组织成员之间没有相互信任,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都难以真正地交流和共享。

共享。在任何组织中,知识信息嵌入在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组织文化理论要求成员之间要积极共享知识信息。通过共享,组织能够将内部分散的知识契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从而实现组织共同愿景。

开放。开放的理念允许组织内的成员访问所需知识,并在正确的机制下对知识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组织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契合了系统动态发展性的特征,有利于组织知识的共享与积累,是组织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基。

容错。一个有活力的组织要不断开拓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组织文化容许成员在创新过程中犯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成员积极创新、正视错误,在错误中反思并汲取经验。

二、组织文化视阈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策略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学习意愿的高校教师自愿组成的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专业化发展为目标,能为团体中每位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团体。*王京华、李玲玲:《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2期。组织文化视阈强调内部环境与外部资源的交融和互动,并把价值观、氛围和风气等作为组织混合动力的重要来源机制,倡导个体与组织的融合,并以把组织发展的决策(把脉)作为最核心的因素,视实践操作为组织与个体共同前进和发展的最核心抓手,并把建立在永续发展、持续经营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终极追求。因此,在组织文化的独特视阈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塑高校教师专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组织文化倡导精神和价值观是一个组织持续前进的重要动力和核心支柱,因此,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应当把高校教师专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教师专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水平和风貌对高校教师个人和集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决定和制约着高校教师工作的质量。教师长期生活在两个教育世界——个人的教育世界和群体的教育世界之中。其中,个人理念世界的提升与经验世界的扩充铸就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第一路径,而教师社群生活方式的变迁则构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二路径。教师的专业成长总是个体自觉与群体联动的合成品,是两者同步并进、交互作用的结果。*陈晓端、龙宝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基模及其本土化培育》,《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期。因此,如何构建起高校教师专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师能否在两个世界中和谐共存、共荣的必要路径。必须深入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精髓,并结合各校自身的历史和实际,厘清高校教师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内容,使之成为引领和推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持续性动力。

第二,推行反思性工作模式。组织文化的倡导者把反思性工作模式作为组织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津渡,唯有不断对自身的工作做出反思,才能不断明确问题所在,并调动和利用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解决和探索相应的问题。在高校教师工作面临日益复杂化形势的今天,反思性工作模式不失为组织文化视角的一大亮点。日本学者胜野正章曾指出,高校教师能够通过自我反思而提升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并进而提升自我的素质和能力。*Masaaki Katsuno:How Is Teacher Evaluation Policy Enacted:The Workings of Perfomitivity and Micro——politics in Japanese Schools(Thesis,Doctor of Philosophy(ph.D)), University of Waikato, 2013,p.34.根据反思性工作模式的要求,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在朝前走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往后看”,并且这一反思性工作模式还要把目光投向同为组织成员的“他者”。反思,是对自身前一阶段工作的思考与总结。当然,组织文化视角所倡导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而是带有一定深度和分量的综合性反思策略,亦即不仅要反思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某一具体教学事件的处置措施,而且针对工作相应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并结合新媒体时代相关诉求,对整项工作做出系统的思考和总结,并对各种可能的策略做出系统和细致的比较。

第三,建立名师黄页,实行智囊团决策机制。组织文化把决策机制作为组织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因子,智囊团(thinking-tank)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建主要包括成员的筛选和组织、主持人的选拔和培养、评价以及内外部支持等几个过程。*原霞:《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把名师的资源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根据组织文化所倡导的智囊团决策机制,教师管理部门应该仔细分析自身的实际,组建自身的智囊团。一般来说,应把校内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资深教师等纳入其中,并拓展和利用校外的资源,建立好智囊团决策机制,定期组织研讨,解决相应的问题。智囊团的决策机制符合组织文化中共享和开放的特征和要求。利用校外专家引领资源,建立与各级教研部门和教育学术团体的合作研究制度,经常邀请教育教学专业研究人员、专家、名校校长、优秀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为教师析疑解惑,设立良好的智囊团决策奖励模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王志丽、解永红:《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探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2期。就日常工作而言,高校教师个人也可以把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交给智囊团成员,寻求他们的支援与帮助。

第四,倡导创建模拟实践社区。从组织文化的视阈来看,实践的互动与交融是团体成员形成核心价值观和团队归属感的不二法门。高校教师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工作,而且带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在组织文化的理论视界中,如何创建模拟实践社区,是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所谓创建模拟实践社区,亦即通过一定的平台建设,让一定范围的高校教师体验、感悟和经历特殊的高校教师工作情境,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提出和展示解决相应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并不断根据变化的工作情境,对这些办法和策略做出系统性、针对性的调整。实践性知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知识基础,也是其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它具有内隐性、个体性、综合性等特点。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策略对帮助教师养成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王珩:《高校辅导员实践性知识的提升策略》,《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实践证明,凡是反复经过创建模拟实践社区锻炼的高校教师群体,会增强对高校教师工作的实践性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其解决问题的快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都远远超过未经锻炼和提升的群体。模拟实践社区的创建会对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增大实践向度和实践风范,最终推动高校教师的实践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五,尝试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提出。组织文化学的学者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是组织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或正能量,唯有在一个对“容错”有良好包容氛围的环境中,组织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学习型组织的摸索和创建过程中,组织成员势必会经历很多的学习情境,并明确自身所需弥补的知识和技能,反复实践,并最终达成与组织成员一致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策略。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与组织学习的氛围与风气密不可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将有力地调动和激发高校教师个人的所有积极因素,使每个高校教师的潜能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不断围绕高校教师工作的核心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三、组织文化视阈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应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组织文化视阈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超越,其倡导的精神原动力的塑造、学习型组织的打造,实践性知识的凸显等方面都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大相径庭之处,但是由于该视阈的自身局限性,在组织文化视阈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应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

第一,常规性与创新性的关系。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范畴中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内涵丰富的工作,如何处理好常规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是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组织文化把组织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组织和拓展组织,并要求基础组织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并为拓展组织的形成创造一定的条件。常规性与创新性的工作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在一定意义上,重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性能够为实现工作的创新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平台,而创新性的落实又能够更好地保证常规性的运行。一般说来,常规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唯有每一项常规性的工作都得到具体而扎实的落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才有创新的基础。当然,在处理常规性工作的同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创新性的策略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常规性重点解决的是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一些较为简单、常见的外显性问题,创新性则侧重于解决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深层次的、不易觉察的内隐性问题。

第二,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在组织文化的视角中,组织整体的发展与前进在某一时期和情境下与个人的步调会呈现出一定的异步现象。因此,根据这一理论,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普适性的标准和针对性的方案作出一定的区分。普适性要求每一个高校教师个体要服从、跟随整个高校教师团队、组织的发展要求,并不断作出调适。针对性是倡导高校教师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在原则上、方向上与整体高校教师组织保持一致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要作出区别化、精细化的调整。从最终结果而言,普适性与针对性的调和与共融,都是指向和追求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最优化发展路径,使整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整体和局部的积极因素。

第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组织文化的视角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具有高度稳定性又具有永续变动性的存在。因此,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是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稳定性是一个组织得以持续发展、深度推行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稳定性缺位的组织其发展都会展现出病态特征,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却又事倍功半。因此,学校的有关各方应该从各方面对高校教师的稳定性做出良好的保障性安排。同时,任何一个组织的内部都是处于变动不居的发展,其动态性是发展中无法绕过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一问题,是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进行深度探索的重要议题。

第四,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关系。组织文化的视角把组织发展的向度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倡导组织保持活力和生机的关键在于维系高度的开放性同时保证适切的封闭性。开放性意味着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及新媒体等外在作用力的交融与影响,充分保证高校教师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保持与时代脉搏密切同步的互动与沟通,对形势的变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的工作思路。当然,在开放性之余,对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封闭性也应予以密切关注,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封闭性要求高校教师的个体和集体定期或不定期地放缓脚步,对工作和经历来一次内源性理论分析,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从哲学本体论上,对自身的工作以及与外界的沟通做出封闭性、深度性、探索性的理性分析。唯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不会迷失自我、忘却根本,保持永久的生机和活力。

第五,内发性与外源性的关系。根据组织文化的理论模型,组织和个人在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内发性和外源性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面。一方面,内发性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同时,外源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对组织和个人发展有十分突出的影响。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的首要环节、核心因素在于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的成长阅历、能力素质、文化基因等各方面有立体性和全方位的感知,这便是内发性作用力发挥良好作用的前提。不少专家呼吁,一定要充分重视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潜能的发挥,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最近发展区”,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同时,外源性的路径倡导个人积极融入集体之中,把自身的发展与组织的前进紧密相连,善于借力、勇于向他人学习、取经,并且充分调动自身的人力资源,组建自身小范围的“智囊团”,从而把外在作用力和影响因素的积极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外,在组织文化的视阈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强调共识与分享,但并不刻意追求“同质化”,应当克服简单的“加法逻辑”,以免造成学校组织机构大量增生、功能冲突、效能低下。应以永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教师学习、学校深度变革和学生学业成就提升等多重目的之间实现有效聚合,而非离散设计。*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2期。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牵涉到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应充分科学地对各种因素、各种关系进行缜密的考量,并设计出符合各自校情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

四、结语

组织文化视阈作为21世纪以来组织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领域的新兴理论模型,在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系统理论、实务经验和运作模式的积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将日趋成熟,并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模式。*詹泽慧:《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10期。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建立清晰的专业自觉,重构自我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自我和外部支持性环境应致力于保护教师的独立思考,拒绝教学实践的技术化和平庸化,鼓励不同的参与者通过“跨界学习”促进“精彩观念的诞生”。*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2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要规避其不足,把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作为一个具有持续战略意义的系统性工程来建设、推动,在组织文化的框架和核心理念中要开拓出新模式、新思路,同时要处理好几对重要的关系,不断做出新的调整与变革,使之取得最大的成效,进而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重要技术路径。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立法对教师教育影响研究”(13YJC880103)。

李恒庆(1982-),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州 350117)

猜你喜欢
视阈高校教师共同体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19:42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