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诉求和实践价值探析

2016-03-15 11:58:33郝连儒
关东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层面价值观核心

郝连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诉求和实践价值探析

郝连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规范有机融合与提升创新,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凝练,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归引。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深入剖析其本质属性,扎实推进其培育和践行,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 “中国梦”具有巨大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作用。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诉求;实践价值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充分体现了其巨大的创新勇气,彰显了高度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规范有机融合与提升创新,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及逻辑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凝练的24字确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美好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理想生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其内涵贯通一致、彼此联系,形成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有机整体。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是最基础的追求和目标,是对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期待,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坚实保障;民主主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成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和实质;文明是社会进步、人类演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支撑,也是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和谐是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向往,不仅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的追求和指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追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实践要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价值遵循与经验总结。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自由是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但这里的自由不是无规则无原则的无限自由,而是法律、制度约束下的自由;平等同样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倡导法律面前能人人平等、制度面前可一视同仁;公正是指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整个社会提供人人均等的发展机会,充满正气和正能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终极目标;法治强调以法律为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治本之策,也是现代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标准和主张。这是当今社会对公民个人的时代要求和价值考量,也是衡量公民文明素质的标准。爱国表达了国人对祖国的依赖,是个人对国家的情怀,是肩负建设国家、振兴国家使命的责任担当;敬业强调人们的职业道德,是对从业人员劳动和职业行为的评价标准,指公民克己奉公,热爱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优秀品质;诚信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进步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讲诚信、守信用既是人类的基本追求也是必备素质;友善强调公民做到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友好发展,达成美好的人际关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了“三位一体”的逻辑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触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兼顾国家、社会、个人的不同追求,构筑了三个维度。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虽有各自的核心特质,但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逻辑维度。国家层面谋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和倡导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在核心价值观中居统领地位。富强指向经济目标,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涉及人民权利的保护和行使;文明指向文化目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和谐指向社会目标,是各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应然要求。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进步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要遵循保护人民自由的基本价值;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包含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既要求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又要求政治立法、行政执法和人民参政符合程序;法治保障正当权益,是实现自由践行公正的保证。个人层面主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体现社会公德,属于国家的认同,是个人对于国家的一份责任;敬业突出职业道德,是个人工作价值认同;诚信彰显人伦美德,是社会和谐的价值认同;友善重在个人品德,是个人的行为态度规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根脉又坚守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产物与发展进步的标志,内在地蕴涵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秉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三个倡导”之间关系的本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极为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在《资本论》中,他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划未来社会的最高价值和理想目标。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从生产资料、生产力等方面对社会发展程度的考察维度,又改变了其考察的不全面和不彻底性。从根本上考察社会发展程度,即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出展望加以谋划,国家层面谋求国富民强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层面追求人人平等共享成果,个人层面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蕴涵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崭新形态,与以往比较存在着特定的本质属性,核心价值观必定是其特定属性的反映。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思想体系,又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的制度创造和生动实践,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善于从其特定属性与本质规范中加以凝练,与其他社会形态对比中概括最核心的精髓,鲜明彰显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归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又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轨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来自党的基本路线总目标的提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凸显了社会主义的特质、归位与目标,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内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样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态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的“自由”概念源自《共产党宣言》:“代替那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中国共产党七大就提出了“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共和国。毛泽东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长期认识中完成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1481页。人类只有到了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谈得上充分的自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来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用以人本化的视野考察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正确处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它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导下的人际关系,这当然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轨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

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5月5日,第1版。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社会制度属性和根本的社会规定性,内蕴和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发展目标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深凝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指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以价值目标角度对我国现阶段奋斗目标的概括。富强不是资本主义的雄厚实力,是社会主义的国家繁荣和百姓安康,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命,其精髓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对社会的美好政治诉求;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谐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又是社会建设领域的新的理想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深凝练,是社会生态的美好价值诉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们共同的社会价值体认。自由指具体的人的意志自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之人的存在与发展自由,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获得了切实的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崇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平等指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要求尊重与保障人们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平等是受社会制度制约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平等具备了制度保障;公正突显公平与正义,以自由发展为前提、权利平等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体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深凝练,覆盖了道德生活的广泛领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范公民恪守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是公民行为选择的价值标准。爱国是个人基于对国家依赖关系而产生的深厚情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今天爱国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爱国;敬业是对公民从事职业行为的价值评判,其核心和精髓是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忠于职守担当责任;诚信是人类薪火相传的为人之道,要求以诚实守信为立身之本,踏实劳动、真诚待人、遵守诺言;友善讲究与人为善,形成公民友好和睦、宽容扶持,尊重爱护、关心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粹凝练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认识提升、实践推进与理论创新的并行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显的重大问题,这一凝练能使我们从二者关联中清晰地认识其实质和精髓。前者是后者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后者是前者最深厚的思想依托。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突显了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落脚点,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命力的直接体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富强,消除剥削与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即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这些规定把我们要建设的国家与西方建设的国家鲜明地区别开来,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可见,从实质上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问题的现代回应和实际解答,因而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具有根本区别。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追求与资本主义主张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自由、平等,绝不是资产阶级虚伪的自由、平等。我们要实现的自由、平等和解放,是真正意义上彻底而全面的自由、平等和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是建立在消灭剥削和最终共同富裕意义上的公正,绝不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公正,保障资本家利益的“公正”。我们的法治是维护劳动人民根本利益、根本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资本主义的法治是实现资产阶级意志的法治。可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特质与原则,鲜明地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基础。爱国与敬业的价值主张突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独特品格与核心要求。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要求;敬业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基本要求,立足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即是其在当今时代的最高诠释。诚信与友善源自中国传统价值的薪火相传,既上承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又下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承了中华传统价值的精华,又符合人类美好的价值追求,孕育出衔接优秀传统、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融汇现代文明气息的新型价值理念,构建了中国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形成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夯实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理念,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价值的升华,既彰显了优秀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又突出了民族价值观的自觉和自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其价值根源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源流。富强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夙愿,“民贵君轻”“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的朴素民主思维,文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追求,“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理想社会生态期待;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理想。“天公平而无私”“地公平而无私”“等贵贱均贫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反映了古代质朴的公正、平等、法治观念;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想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者,天之道也”是为人之本,友善的典故更是比比皆是。毛泽东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以中华传统价值观念为底蕴积淀和基本价值资源,深深地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展示出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中华文化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自信和文化坚守。作为“软实力”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深有感慨地说,“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美]约瑟夫·奈:《软实力》,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有生机活力的价值目标,又以一种宏阔的全球视野,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深邃精华,广泛借鉴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符合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期待。古代中国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以人为本”价值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及“和而不同”的处世准则与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源异流;民主、平等、公正不单是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秉持的社会价值理念和政治追求;自由、博爱、人权、法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价值追求,这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全世界共同铸就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张扬仁爱、崇尚正义、追求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状态,始终是文明延续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矢志不渝的追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体现着国民的精神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之争日趋激烈,文化的力量来自于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感召,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社会精神形态,是全人类努力奋斗的必然价值选择,是对人类发展方向的正确引领,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性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打破西方的舆论和话语垄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5月5日,第1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上下求索、苦苦追寻的理想和信念,也寄托着当今中国人的美好愿景,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

1.“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一致价值体认,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期冀。“中国梦”抛开了以往求索道路上的单一价值追求,承载着国富民强的宏大梦想,是高向度多维度的价值诉求。其中,国家富强是价值追求的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人民幸福的保障;而人民幸福蕴涵着生活富裕、诚信友善、生态和谐等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多领域全方位建设一致的价值诉求与遵循。所以,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关键是民族振兴,目的是人民幸福。

2.三个层面的“中国梦”是内在统一的。国家层面的“中国梦”,就是建设强大的中国、稳定的中国、富裕的中国、和谐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创新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层面的“中国梦”,就是要关注人民幸福,让人民群众真正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的统一,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自由发展,使每个人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共同进步的机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层面的“中国梦”是与国家层面的“中国梦”相统一的。事实上,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会支持国家层面“中国梦”的理想目标,国家层面“中国梦”的实现会当然地推进个人层面“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3.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及逻辑关联。中国梦的国家价值理想和国家建设目标默契融合,中国梦的社会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符一致,中国梦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与培育文明公民协调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来自对崇高价值的持久体认,源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期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途径和正确道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和确认了“中国梦”的社会属性和内在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突出了“中国梦”的实践主体,确认了“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中国梦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自信、价值自觉,又是新的社会动员。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它以梦想的精神力量激励全体国民奋发图强,并由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激起共鸣给予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打造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公民的重大问题,融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为一体,构筑了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既凸显了社会主义的特质,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崭新创造;既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的趋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典型范式;既上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下启时代精神彰显中国力量,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年度课题(DZKY2015B06)。

郝连儒(1965-),男,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大连 116052)

猜你喜欢
层面价值观核心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0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