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成
给教育留一片“空白”
张乐成
苏菲教派诗人鲁米曾经说过,“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
这一片田野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推而演之,我们是否也能在教育里留下这样一片天空呢?答案是肯定的,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的二分世界,在对与错、好与坏之间还有一些极具生命的元素:宽容、理解、进步,等等。
1.对与错之间有一片“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为强烈。”执教二年级时,本班有个调皮的男孩,在另一个女孩子的作业本上留下了这样一行字:“你是个狗,你是个大美女。”还在下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哥哥留”。看到第一句时,我很生气,看到第二句时我的气顿时消了一点,看到他留的名字时,我真的是哭笑不得——哪有写了骂人的话,还把自己的名字留在那,让老师去批评他的!想到这,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考虑到他以前就是个喜欢捣蛋的孩子,性格也很倔强,老师越批评他越逆反,我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耐心地问他为什么。是不是这个孩子打骂了你?他说,没有,只是好玩。还说人也是高级动物。听到此,我觉得有必要与他分享一个简单道理: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是跟狗是有区别的,如果说人是狗的话,那就是骂人了,骂人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就像你说她是美女,她肯定会很高兴的。我叮嘱他:“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好吗?”听完以后,他面露微笑,点了点头。
我想,如果那天我“狮吼般”地教育他,他肯定静不下心来听我讲道理,而且内心也不会有丝毫的内疚感,因为反正老师已经批评了他。
2.好与坏之间有一种“理解”。三年级下学期,本班转来一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陪伴的他,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同学交流,胆子非常小。爷爷奶奶年龄大了,除了照顾他的生活,还要带另外两个孩子,生活本身就不容易,加上文化程度不高,辅导孩子写作业就成为一种奢望。因此,他经常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前置性的学习与后期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就会少很多,成绩自然不太理想;成绩不理想,人就没有那么自信。语文课上听写,他因为之前的生字没有巩固,很多字写不出来,总见他用手遮掩着本子,战战兢兢地书写。老师的鼓励只能让他在心里放下防范,却没有办法代替他去书写。因此人越来越内向,不敢大胆与老师交流,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孟母三迁”,暗含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如此内向、胆小,跟他生活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的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我们应该理解并帮助他。对于这个并不笨的孩子而言,想促他成长,用心去关爱他,破除他心中不自信的坚冰显得尤为重要。
3.好与坏之间有一种“进步”。好与坏只是一种结果的呈现。如果我们总是依据眼前的事实进行绝对性判断,而不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那么我们将收获无尽的失望,更不用说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爱。
二年级接手班级时,我就发现这是一个活跃的班级: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一群思维灵动的“捣蛋鬼”。作为班主任,他们曾让我伤透了脑子,尽管如此,教育教学还得进行,我还得绞尽脑汁去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教育他们。在平时的德育中,我开始渗透“尊重”教育、“关爱”教育、“团队”教育等。一年的沉淀,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进步:关键时刻,他们会团结一致去跑接力赛,他们会齐心协力进行合唱比赛;同学呕吐时,孩子们不会再捂住鼻子,露出嫌弃的眼神;中午分餐,发现汤不多时,会有孩子主动站出来说,可以给我们少倒一些,因为后面的同学也要喝;课堂上,尽管他们还是会有点“叽叽喳喳”,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之后再举手发言……
如果以一些常规去衡量他们,这个班级绝对算不上优秀,但是在这个班里的孩子一天天都在进步,这就应该肯定。因为从所谓的“坏”到“好“,必定少不了进步这一个过程。
有爱,教育才会有温度。让我们放慢脚步,别再绝对地去判断对与错、好与坏,因为它们之间有引人思索的“空白”。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瑞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