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新疆哈萨克文化变迁的影响

2016-03-15 10:55付再学
关键词:哈萨克哈萨克族核心区

付再学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新疆哈萨克文化变迁的影响

付再学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品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哈萨克族作为新疆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正处在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之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地位的确立,为新疆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从多方面引起了哈萨克文化的变迁,并推动了哈萨克的文化自觉。

丝绸之路;哈萨克;文化变迁;新疆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是古代“西域”的核心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新疆有世居民族13个,哈萨克族是其中之一,是新疆的代表性民族。哈萨克族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代表性文化,如“姑娘追”、“赛马”、“冬不拉”等。进入近代之后,哈萨克族开始了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文化变迁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大,现代文化的因素逐渐增多,推动哈萨克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规划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文化变迁及其理论视角

(一)文化变迁的涵义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发展性。文化产生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会发生变化,出现文化变迁。19世纪的进化论者将文化变迁称之为文化进化,开始对文化变迁进行研究。虽然迄今为止对文化变迁的研究有很多,但对于“文化变迁”这个概念在不同学派和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界定和表述。马林诺夫斯基等功能学派的学者认为,文化变迁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它的组织、信仰和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发生迅速改变的过程。”[1]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定义,如“有的从心理学方面将文化变迁界定为不同民族认识和忘却个体心理的过程;有的从文化适应方面将文化变迁定义为合乎规律的适应变化的过程;还有的从现代科学出发将文化变迁看做是由少量能量到大量能量、由低级能量到高级能量的转化等等”[2]。这些不同的定义和表述都反映了不同学者各自的观点和研究角度,丰富了文化变迁的研究。

从文化变迁的过程看,文化变迁是一个文化要素逐渐积累扩散,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文化产生之后,会自然产生一种保守性,拒斥任何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变化。因此,文化变迁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才能实现。历史上,一种新思想取代旧思想往往要经过长期的争论甚至是通过残酷的斗争,付出血的代价来实现的。从文化变迁的结果看,文化变迁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对旧有文化的替代。由于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因此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生了改变,并不代表着发生了文化变迁。只有当文化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改变,才能称之为文化变迁。

(二)文化变迁的理论视角

有关文化变迁的理论学派较多,主要有古典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社会学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学派等。本文主要介绍传播学派的理论观点,并以此来分析古今丝绸之路对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影响。

传播学派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学派认为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文化传播理论,文化一旦产生,就会向四周扩散,逐渐影响到其他地区,由此而形成文化上的相同或类似现象,并根据文化传播的范围形成一定的文化圈。文化传播理论认为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自己发明或创造的,独立发明或创造的文化是很少的,大部分文化都是“借用”来的,也就是说世界各地的文明实际上是少数几个文明传播的结果。因此,文化变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拉策尔、弗罗贝纽斯,英国的里弗斯、史密斯等。

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认为自然环境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自然环境会造成文化上的差异,但是随着人口迁徙、商业、交通的发展,这些差异将逐渐消除。拉策尔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将各民族文化要素的分布情况展现在地图上,然后分析各种文化要素分布的范围,从而发现这些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3]55。他认为各地文化要素的相似性说明文化存在同一个渊源,正是由于文化的传播才导致各地出现了相似的文化要素。

莱奥·弗罗贝纽斯在其代表作《非洲文化的起源》中首先提出了“文化圈”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文化圈都具有一系列相同的物质文化特征。弗罗贝纽斯还从有机体论出发,认为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经历着从诞生、童年、成年、老年等各个阶段,最后走向死亡。文化并不是由人创造的,而是自身发展的,与人无关。[3]56-57

英国人类学家威廉·里弗斯认为各民族的文化接触和融合是导致人类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他研究了大洋洲的人口迁移情况,指出每一次人口迁移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化要素,而且通过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会产生一些原来没有的文化。[3]65

根据传播学派的理论观点,我们可以对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变迁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1.新疆哈萨克族文化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2.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处于一定的文化圈之中;

3.文化传播是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口、商品的流动;

4.文化传播带来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导致新疆哈萨克族文化的变迁并产生了新的文化。

下面,本文将从古代丝绸之路对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对上述理论假设进行验证,从中发现文化传播在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对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对于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影响进行论证。

二、古代丝绸之路与哈萨克传统文化发展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结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北非和欧洲的重要经济、文化通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4]。一般认为丝绸之路肇始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通西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品大通道,也带来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民族交流,不仅极大丰富了各地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繁荣。新疆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各地的商品、文化汇集于此,推动了新疆的经济、文化发展。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5]在吐鲁番出土的丝织品中可以看到中原的丝织技术与波斯文化的交融。英国的斯坦因在研究了吐鲁番出土的丝织物后说:“我们现在已经注意到一批尽管数量少但却明显不同的丝织物,它们在技法上明显受西方的影响,但图案的风格表明它们无疑是出自中国织匠之手”。[6]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民族,哈萨克族的民族形成、文化发展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首先,哈萨克族的形成与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流有密切关系。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许多早期的部落或部族都曾经来往于此,为古代很多民族的形成、融合创造了条件。哈萨克民族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她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逐步融合而成的。这些部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曾经在中亚和新疆驻留、生活、迁徙,留下了他们的烙印。这些部落或部族的交流融合,最终促成了哈萨克民族的形成。

其次,哈萨克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的影响。哈萨克传统文化从属于游牧文化圈[7],具有草原文化的一般特征,经济上以游牧生产为主;饮食上以肉、奶为主;服饰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注重保暖和便于骑马;住房则采用拆卸方便的毡房。但在哈萨克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族也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模式。

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民族,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哈萨克族曾经信奉过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除了萨满是本身信仰外,其他宗教都是外来的。公元8世纪到13世纪,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了哈萨克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从而使哈萨克族纳入到伊斯兰文化圈之中。为了在哈萨克族中传播伊斯兰教,让哈萨克人更容易接受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也吸收了哈萨克族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宗教表现形式。如现在哈萨克族中还依然保留有萨满,在一些地方,萨满同时具有毛拉的身份。另外,哈萨克族的很多习俗并没有因为伊斯兰教的传入而消失,而是得到了保留,比如结婚时,新娘要跨火盆就是哈萨克族传统拜火习俗的一个体现。

受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字也发生了变化,原先使用的突厥文和回鹘文逐渐被阿拉伯文所代替。后来在阿拉伯文的基础上结合哈萨克族语言的特点,形成了现在的哈萨克文字。另外,在哈萨克语中还吸收了大量的阿拉伯和波斯的借词,丰富了哈萨克语的词汇。

综观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变迁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对于哈萨克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充分说明了文化传播在哈萨克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很好地验证了前述的理论假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古代丝绸之路对于哈萨克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作用。古代丝绸之路贯通欧亚,打破了地理上的隔绝,为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便利的交通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正是借助于古代丝绸之路,哈萨克族才有可能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传统文化。

2.哈萨克传统文化从属于不同的文化圈,说明哈萨克族文化受到了不同文化圈的影响,处于不同文化圈交汇的地方。如前所述,由于新疆处在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上,成为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地,哈萨克族自然会受到各种文化体系的影响。哈萨克族的原生文化是草原文化,属于游牧文化圈。但是由于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传播,哈萨克族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中的一份子。尤其是13世纪之后,伊斯兰文化对哈萨克族的影响逐步增强,成为哈萨克族的主导文化。

3.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商品的流动,新的文化因素不断进入哈萨克族文化体系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哈萨克族的文化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融合多种文化,又不同于任何一种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例如,虽然哈萨克族文化属于伊斯兰文化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但是哈萨克族的伊斯兰文化由于结合了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因此与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文化有很大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

综上所述,古代丝绸之路在哈萨克文化变迁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让丝绸之路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为哈萨克文化变迁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哈萨克文化变迁的推动作用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时,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构想,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2013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新疆要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五中心三基地一通道”,即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国家大型油气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8]。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提出要立足新疆的区位优势,将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9]。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明确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定位,提出将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10]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定位和建设,必将给新疆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随着新疆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也必将推动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一定会加速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进程,促使其早日实现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一)促进文化传播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开展,新疆的对外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新疆哈萨克族一定会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具体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于哈萨克文化变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向外推广导致另一种文化借取文化要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过程就叫做传播。文化传播强调了外来文化对于文化变迁的重要性。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产生之后,会向周边进行传播,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人口的迁移。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模式之中,受社会化的影响,其身上带有所在文化的烙印,成为文化的载体。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交通枢纽中心,一定会成为各地来往人口的汇集之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口在此汇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得哈萨克族得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哈萨克文化现代化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对外来先进文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文化接触是文化融合、文化采借和文化涵化的前提,是哈萨克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2.商品流动带来的文化传播。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商贸物流中心,新疆必将成为各地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会带动新疆基础设施的发展,而且会极大丰富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让人们能够有机会接触、使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商品。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的变迁往往先于精神文化,并带动精神文化的变迁,从而实现文化的整体变迁。在哈萨克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也是从物质文化的现代化开始的。相对于价值观、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人们对于外来商品的接受更为容易。但是人们的意识离不开物质。商品本身具有文化的属性,代表着某种文化,当哈萨克族不断接受、使用外来商品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商品上附着的文化的影响,从而推动哈萨克族的文化变迁。

3.信息传播带来的文化交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加速了“地球村”的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一个经济通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大通道,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在此传播交流。广泛的信息传播为哈萨克族获取最新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大事,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这不仅开阔了哈萨克族的视野,有助于激发他们实现文化现代化的动机;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源泉,使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加速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进程。

(二)推动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既不是要回归传统文化,也不是要全盘西化,而是要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文化自觉体现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也体现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看法。

哈萨克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自觉。人们在面对新的文化及本民族文化时,该如何取舍是文化变迁的一个难题。如果哈萨克人过分认可本民族文化,那么他们就会排斥外来文化,难以实现文化的变迁。但如果哈萨克人反过来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抛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会丧失文化的民族性,失去民族特色。因此,在哈萨克文化变迁过程中一定要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有理性的认识,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能持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态度。只有当人们真正了解了本民族文化的优劣,知道了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位置,明白了文化变迁的性质和意义,才会激发人们实现文化变迁的动力,从而有力推动哈萨克文化变迁。

1.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不仅需要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反思,还要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对比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实际上是一个通过在多种参照系中广泛比较,在当代高度上深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过程。每个民族,都应当将世界文化同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将我国主体文化同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将其他兄弟民族文化同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将自身传统文化同本民族日益增长和加强的现代文化需求和发展趋向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确认自身文化在文化发展上的差距,以便有效地改造旧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繁荣。”[12]文化的优劣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如果只是从本民族本身去认识,那就会陷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其他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全面、真实地看到自身的形象。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将展示在哈萨克族面前,使人们可以轻易地了解、掌握各地不同的文化,为哈萨克族认识自身文化提供了极佳的机会。通过文化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哈萨克族看到不同的文化,从而认识自己文化的不足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哈萨克族开拓视野,走出自我封闭的境地。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哈萨克族的文化驱动力,促进文化变迁的发生。

2.文化教育带来的思想解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则是发展科技的支撑,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之本。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新疆文化科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科教中心,国家必将加大对新疆文化科教事业的投入,促进新疆文化科教事业的大发展。作为新疆的主要民族,哈萨克族也一定会受益于此。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哈萨克族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哈萨克人会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其中有很多人会有机会去国外接受教育。随着哈萨克族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会更加开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这无疑会有助于提高哈萨克族的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觉能力,促进哈萨克族文化交流、融合与变迁。

无论是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还是在当今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新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给新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新疆的影响是全面的、巨大的。哈萨克族作为新疆的主要民族,受益于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哈萨克传统文化。如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过程中,哈萨克文化变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有力推动哈萨克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张紫晨.中外民俗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92.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245.

[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许建英.“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新疆定位与核心区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1).

[5]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212.

[6]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145.

[7]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J].新疆社会科学,2009(3).

[8]中国网.“一带一路”的两大核心[EB/OL].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jjzx/2015/06/909420.shtml,2015-06-01.

[9]姚彤,张雷.中国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J].中亚信息,2014(3).

[10]新华社.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2015-03/28/c_1114793986_2.htm,2015-03-28.

[1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2]刘宾.民族文化的反思与变革[N].新疆日报,1988-11-18 (4).

责任编辑:胡晓

C95

A

1004-941(2016)02-0086-05

2016-03-17

付再学(1974-),男,山东昌邑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民族学。

猜你喜欢
哈萨克哈萨克族核心区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