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构建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总体特色

2016-03-15 07:01苏瑞莹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发展

苏瑞莹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构建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总体特色

苏瑞莹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崭新理念和战略决策,深刻地把握其思想当中所蕴含的大智慧和理论特色,无疑对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建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基本内容;内在逻辑

当今的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也是综合实力发展方面最强的发展中国家,正开始步入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时期。而面对国际经济政治风云变幻以及与之叠加发生的社会危机,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所呈现出的日益艰巨繁重的态势以及所面临的矛盾、风险以及挑战等,已执政67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态势下到底应该如何执好政以及治好国,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应如何构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做的政治宣示[1],同时也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政新要求以及内政外交新政策所做出的系统、科学的阐释。因此,深入学习领会并把握其思想当中所蕴含的大智慧和理论特色,无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开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构建的前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恩格斯曾说,“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2]P325,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全部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同时更是我们党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为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而复杂问题而制定的行动纲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岁月,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民主权利以及民族独立也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3],也曾尝试了多种制度和多种主义,但变法维新也好、走资本主义也好,依然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前途以及命运问题。中国未来之路到底在哪里?当无数中国人处在彷徨、茫然不知所措之时,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对中国所出现的各种主义、思潮反复进行比较之后,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新论断,从而为处于民族危难中的旧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才使得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也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融入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之中。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砥砺奋进铿锵前行以及锐意进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为之折服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在深入地推进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道路上,我们也不可能不会碰到任何的险境和荆棘。因为无论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所煽动的各种政治性谣言,还是国内所存在着的最大的两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等的误导,实际上都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党在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面的决心、信心和勇气。只有凝聚共识才能不为外界所惑,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攻坚克难;也只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民族复兴这只“大鹏”,才能最终飞向梦想的彼岸。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构建的目标: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自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地阐释后,“中国梦”这一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发展,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梦想和重托,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多舛命运紧密相联的文化符号,不仅以其丰富的意蕴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全社会所关注,同时也正由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发展而为国家意志。这一清新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史的深刻领悟,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95年历史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着的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的创造性阐释,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极大地切合了当代中国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发展目标。

我们知道,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国人民曾以自己的勤劳勇敢以及非凡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具有独特的延续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自近代开始,在西方工业文明和罪恶的殖民掠夺的冲击之下,在已经历过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泱泱大国濒临亡国灭种,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民族衰落的屈辱以及极度的苦闷孕育着民族复兴的期望。为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无数的中华儿女从学习、移植西方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律制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变法图强之路,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但不管是主张推行所谓的君主立宪、还是议会民主、抑或是搞五权分立等,都未能取得成功。头顶“三座大山”的中国人民依然无法摆脱苦难和屈辱的悲惨命运。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身处山河破碎之际、民族危亡关头、党派军阀林立之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肩负起了争取全民族解放的重任,以敢于牺牲、担当国家存亡和民族大义以及赢得伟大胜利的豪迈壮举力挽狂澜,终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温饱梦”到“总体小康梦”,从“总体小康梦”到“全面小康梦”和“现代化梦”等,可以说,党提出的一系列宏伟蓝图不仅是党和国家发展经验的积累、治国理政战略的传承,同时也有力地引领着中国人民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目标的实现奋勇前进。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申,可以说,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里程碑式的规划,同时也为巩固和强化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神州百年,沧海横流,穿越历史的三峡,一个拥有十三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应焕发出一种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奋斗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弘扬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得以迅速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阐述,毫无疑问为回答以上一系列问题给出了答案。

而历史也已一再表明,作为一种文化的魂,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最终必然会酿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何以传承下来几千年而一脉未坠,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一枝独秀;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构之所以能够自汉代以降至近代以前延续2000多年并保持一种超稳定状态,让世界历史学家不得不为之所惊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历代王朝非常尊崇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文化,并将之作为一种可以用来经邦治国、教化人民的核心价值观。近代以来,时光的年轮,铭刻着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苦难之后,最终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光辉奋斗史诗。面对被各国列强“瓜分豆剖”的悲惨命运以及主权沦丧、百姓蒙难的血泪史,无数志士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实现人民解放的一条悲怆激昂的主线。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岁月长河中所形成的中国精神,已成为了当代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源泉。而自1978年拉开改革大幕至今的38年间,也正是这股中国精神,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华儿女能够上下同欲、攻坚克难,从而以一种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改革引领下的中国不仅迅速地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对外贸易国、最活跃的对外投资国以及长期保持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在成功实现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前两步的基础之上,已朝着“第三步”战略目标继续迈进,从而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而如今,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逐步扩大,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已呈现出了深层次的变革,从而也引起了人们思想活动领域的千变万化。因此,构筑一套用以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意识、避免思想对立和混乱、规范国民的思维言行,不仅能够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同时也能够让国家锻造更强竞争“软实力”的的现代文明价值理念,就成为当代中国广大的人民大众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赋予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新的理论内涵,其提出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价值引领的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构建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主旨的“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新创造。该方略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其中,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首提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做出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着眼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前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可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当然,作为从温饱向富裕过渡的一个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非终极目标,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持续不断进步,其标准也会相应地加以调整。

而“全面深化改革”无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根本路径、基本动力。审视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的当今中国,我们不难发现,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路口:一方面,从国际形势看,尽管仍然存在着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这一股迅猛发展的世界大潮流的推动下,如何锐意进取、以新的战略以及新的理念等进一步赢得发展主动,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等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从国内形势来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起步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击水中流的豪迈挺进,可以说,当前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越过了万重山岳,并创造了一个个令世界为之折服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的中国还处于风险隐患增多的关键时期。因此,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等影响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性问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越过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险滩和暗礁,不失时机推进改革,开拓改革发展新境界等就成为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而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路径、基本动力的话,那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回望中国近代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条法治建设之路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而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直到新中国的诞生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拨云见日的中国才行进在了法治建设的快车道上。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进一步就法治中国建设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郑重向全世界宣示了一个时代强音,那就是我国要从法律大国逐步向法治强国迈进。

而正所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最大亮点,“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于党心大振、民心大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加速形成党的建设新常态等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推进作用。从正定当县委书记,到主政闽浙沪三地,再到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从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这对于我们党有效地应对国际国内环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经受住因执政环境日趋复杂所带来的“四大考验”以及有效地破解因执政基础有所变化所带来的“四种危险”等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构建的根本要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正在现代化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行的当代中国,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格和自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大势的宏观驾驭及对历史、现实以及未来的准确把握。

从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间,因为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的频繁发生,中国社会可谓战火不断、兵燹不断,处于政局动荡下的中国老百姓所遭受的不堪回首的苦难及不自由程度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正是因为曾饱受过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惨痛经历以及曾承受过的积贫积弱的切肤之痛,使中国人民更深知和平的弥足珍贵,更珍视和平。为此,自新中国成立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便成为历届领导人始终坚持的基本的政治理念。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为世界所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未来几十年尽管是一段令人振奋人心的岁月,但与此同时也将是一段充满荆棘之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开启了一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并在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之下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智慧的外交新理念。从构建“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到倡导“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从共织中国梦和非洲梦到倡导应该建设一种更高水平的且建立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从提出旨在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创造发展新机遇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到建设旨在连接中国、东南亚以及南亚这三大市场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可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更主动的姿态所阐述的这些新倡议新理念,不仅表达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一样都有自己的真诚意愿,那就是携手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这一崇高事业,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能够始终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因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实现了精彩的外交开局。

[1]孔国庆.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1,(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董春岭.中国的“自信”与“自觉”从何而来[N].法制日报,2014-05-27.

(责任编辑:朱小宝)

本文系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年资助立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研究”(项目编号:2015D17);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统战工作专项)资助立项课题“‘中国梦’视阈下高校青年学生统战工作的思考与创新”(项目编号:JAS1516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瑞莹,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学博士。

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4.017

D61

A

1009-2293(2016)04-0063-0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发展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