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波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 湖南 岳阳 414000)
论统一战线的战略原则和主要策略
夏波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 湖南岳阳414000)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战略和策略。统一战线战略和策略各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征。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研究总结统一战线的战略原则和主要策略,将有利于促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更好地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
统一战线;战略原则;主要策略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战略和策略,也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有九十多年的光荣历史。从中共二大正式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写进党的文件开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问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是统一战线基本规律的具体展开和补充。1950年6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重庆市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强调指出,“实际上,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是要贯彻到底的”,“固然,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为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1]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2]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研究总结统一战线的战略原则和主要策略,将有利于促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更好地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
(一)统一战线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1.统一战线战略的内涵
人类对战略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已经有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和《战国策》是研究和探讨战略问题的代表作。“战略”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见于公元三世纪末晋代司马彪所著的《战略》一书,其基本含义是指作战的谋略和方法。 “战略”这一词在西方最初是一个军事术语,德国近代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名著《战争论》中对作为军事术语的战略作了明确的定义,标志着军事战略理论走向成熟。由此可见,“战略”一词来源于军事领域,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是指赢得战争的谋略,与“战役”、“战术”相对应。后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与“策略”相对应,泛指全局的、长期的、根本的谋划和决策。
广义上的统一战线战略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如阶级、阶层、集团、政党、民族)制定的,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对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和决策。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来阐述统一战线战略,即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对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重大问题的谋划和决策。
2.统一战线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统一战线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总路线总政策这个全局的。邓小平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他说:“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 “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3]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要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研究。因此,统一战线工作要从宏观立意,抓住主要矛盾,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准确地把握全局,要有全局性的战略观念,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
(2)长期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中各个阶层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差异与矛盾。这些都决定了统一战线战略的长期性,决定了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党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
(3)系统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子系统按照一定结构、比例和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统一战线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具有系统性。国家、地区、部门、单位在一定范围里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它们又都是母系统中的子系统。各阶级各阶层各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领导力量,有的是依靠力量,有的是团结对象。任何一种统一战线都有其上层、中层、下层要素。因此,统一战线战略必须考虑到各个层次战略,各个层次战略又要符合统一战线全局的战略。
(二)统一战线策略的内涵与特征
1.统一战线策略的内涵
策略是指计策或谋略,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或斗争方式。统一战线策略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为实现统一战线战略任务而采取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是统一战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团结策略、中立策略、分化策略、妥协策略、斗争策略、教育策略、沟通策略、协调策略等。
2.统一战线策略的特征
(1)局部性。统一战线策略主要是为统一战线战略服务的,它一般不直接决定和影响统一战线的全局。这是说统一战线策略具有局部性。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是不能脱离局部而单独存在的。在较大的范围内是局部,在较小的范围内又是一个全局。因此,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做到照顾局部,服从全局,将战略和策略有机结合起来。
(2)短期性。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统一战线策略必须随着已经变化了的情况而不断变化,这体现的是统一战线策略的短期性。客观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根据客观形势和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对比,适时地制定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者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统一战线策略。
(3)灵活性。统一战线工作既要有原则的坚定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统一战线战略具有相对稳定性,统一战线策略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统一战线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因事相应地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当时的统一战线工作。
(一)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原则
领导权原则是统一战线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战略原则,这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只要存在联盟就要有领导,否则就不可能步调一致。我们党在领导权问题上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尚没有意识到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中共四大虽然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实现领导权没有清醒的认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这表明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国共第二次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历史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战胜了国民党顽固势力挑起的种种摩擦和冲突,牢牢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强调要善于领导、改善领导,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新形势下,为了确保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二)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一方面,要讲统一性,就是遵守统一战线中各方商定好的原则和条件,不得随意违背和破坏;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只是刻意迎合,委曲求全,只知求同,不知存异。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方面,我们党是有深刻的经验教训的。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党内曾经有过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倾向,不能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口号,结果在工作中造成了局部的损失。但是中共中央很快觉察并纠正了这种右倾错误,坚持了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阶级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原则
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民族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压倒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阶级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这是统一战线的一条重要战略原则。抗日战争时期,当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有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统一战线,民族利益是最高利益,任何阶级都不能把本阶级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
(四)实行最广泛的团结与合作原则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一战线工作,说到底就是联合同盟者去争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工作。我们党的事业是宏大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艰巨的。因此必须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奋斗。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概括为十二个方面目的即在于此。
(一)团结策略
团结既是统一战线的战略原则,也是统一战线的一种主要策略。团结是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团结的面宜宽不宜窄,团结的人宜多不宜少,团结的程度宜深不宜浅,应该努力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都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共同目标上来。
(二)中立策略
实施中立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力量。一般来说,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态度可以分为左、中、右三种类型。左派势力是团结和依靠的对象,中间势力是争取的对象,右派势力是分化和打击的对象。中间势力要尽量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如果一时争取不了,可以争取让他暂时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至于让他倒向对方。“即使是中立一时、将来还可能反对我们的人,我们也是使其中立。这样就能把可以争取的人都争取过来,缩小敌人的圈子,打倒主要的敌人”[4]。
(三)分化策略
这也是统一战线争取多数、克敌制胜的重要策略。“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5]既要团结多数,又要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对势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分化策略,利用英美及其所支持的蒋介石集团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利用“台独”势力内部的矛盾以及美国与“台独”势力之间的矛盾来反独促统。
(四)妥协策略
这是指为了实现统一战线的共同目标,在不放弃根本原则的前提下,考虑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必要时作出适当的让步。例如,为了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都作出了妥协与让步。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中有什么互让呢?我们曾经在政治上作过一些让步,那就是停止没收土地,改编红军,改编苏区制度,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让步,这是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全民共同对敌的必要步骤。我们的友党也作了让步,那就是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等等。这种为了团结抗战为了长期合作的互让政策,是很好的很对的”[6]。
(五)斗争策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期间,针对顽固势力,毛泽东提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7]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前,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指出:“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之手段,达团结之目的。……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原则,必须坚持,不可忘记。”[8]但是,斗争不是无条件的,斗争不是无休止的。他还强调指出斗争的三个原则: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斗争,达到新的团结。一方面,要实现统一战线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另一方面,要协调和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又团结又斗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对于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言行,要针锋相对与之作坚决的斗争,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不法分子,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上的重大作用。
(六)教育策略
统一战线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体。统一战线中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有着不同的具体利益和具体目标,所以肯定会有妨碍团结合作的思想倾向。中共中央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出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其中的“教育”是指进行理想信念、守法诚信、国情社情、时事政策、社会责任、道德法纪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统一战线中的党外代表人士,许多人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若有的多样性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则必须旗帜鲜明,通过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转变统战对象的思想,消除分歧,改变不正确的认识,纠正不正确的观点。当然,不同的统一战线对象,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但是一定要自愿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交心,循循善诱,顾全大局,决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劈头盖脸地扣帽子,强加于人。
(七)沟通策略
我国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都联系和代表着一部分群众,他们起着反映群众意见、宣传党的政策、团结统战对象、调整各种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运用沟通策略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通过党内与党外、领导与群众、政府与团体之间进行联系和沟通,就可以经常地直接地了解到各方面的意见和群众的呼声,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及时地向广大群众、各界人士通报,从而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最终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也要充分发挥沟通策略,以广交朋友,争取人心,增进交流,寻求共识,化解隔阂。
(八)协调策略
统一战线是由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及各民主党派组成的政治联盟,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目标的一致性,也有具体利益的差异性。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各阶级、阶层和政党既有相同的根本利益,又有各自的具体利益,还有不同的政治利益诉求,这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协调策略,综合协调各方关系和利益,有效消除不稳定因素,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增强一致性,减少差异性,发展趋同性,这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155.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300.
[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0.
[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18.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4.
(责任编辑:朱小宝)
本文系2015—2016年度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招标课题“统战战略研究”(项目编号:TZX201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夏波,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党建部讲师。
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4.009
D613
A
1009-2293(2016)04-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