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四个协同及其实现路径

2016-03-15 05:51刘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培养目标职业院校

刘涛

〔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四个协同及其实现路径

刘涛

〔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合作地位不对等,在发展理念、办学体制、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无法实现。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应当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厘清贯通人才培养特殊性的基础上,精准制定培养目标;妥善处理好两个阶段的教学环节设置、学时比例分配以及衔接性问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贯通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双方的沟通协商机制、互动参与机制和过程监控机制,保证培养行为的良性互动;提高资源配置的开放性,促进双方比较优势的共享。

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协同效应

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有“3+2”(高职高专与本科对口贯通)和“3+4”(中职中专与本科对口贯通)两种形式,其中前者在转段测试时要参加专升本考试,后者要参加春季高考。但不论是采取何种形式,专本贯通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衔接或叠加,而是从根本上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一、精准制定培养目标,实现理念协同

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了双方院校对贯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与比较优势等的整体认识,是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纲领和行为依据,旨在解决“培养何种人才的问题”。唯有贯通双方密切配合,深入调研,摸清楚行业、企业对贯通专业人才的数量、层次与能力需求,并在充分挖掘双方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实践中,本科院校在行业企业调研、培养目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参与意愿很低,制定培养目标的任务成为职业院校的“单打独斗”。两者之间合作地位的不对等,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论证与制定陷入如下误区:一是由于本科院校参与意愿不强,导致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流于形式,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合作双方对口专业的简单叠加;二是出于对本科院校的迎合,导致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普通本科的“复制品”,体现不出职业院校的比较优势。针对上述两种误区,为提高贯通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性”和“精准性”,合作双方除加强沟通与合作,切实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外,还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体现出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第一,培养目标的制定应突出毕业生能力结构优化。与普通本科相比,由于整体生源素质的差异,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应紧密围绕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单纯追求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和提升学术发展能力,而更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形成相对于单纯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普通本科,要突出职业教育“重视操作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比较优势,在培养指向上体现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提升”;相对于职业教育,要突出本科教育“重视厚基础、宽口径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较优势,在培养指向上体现为“多样化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提升”。

第三,培养目标要结合专业特点、行业趋势与行业关联等体现出学生转段分流需求以及毕业后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如继续攻读硕士、留学深造、事业单位选拔等。

二、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方案协同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环节开设、素质拓展等,旨在解决“应当如何培养贯通人才的问题”。离开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便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落地。但在实践中,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样成为职业院校的“独角戏”,往往是职业院校在原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对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简单加工,主要表现为:对双方重复课程的删减,对课程学时学分、开设学期的简单调整,对实践环节的简单对接等;而对开设何种课程、为何开设、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等问题缺乏充分论证;导致“因校设课”“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开设课程重复,课程内容重复,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无法有效衔接,无法体现出人才培养方案的“贯通性”。为实现方案协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贯通双方应做到:

第一,处理好各类课程体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普通本科相比,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具有更为明确的职业发展取向,故后者的专业课学时所占比例要增加。对于专业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从职业需求、业界动态以及学情出发,而不用严格遵照专业所从属的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对于课程之间的衔接,一是要根据知识与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决定课程开设顺序,二是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第二,处理好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与阶段分布。与普通本科相比,专本贯通更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培养,这就要求后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重(普通本科实践学时比重一般在15%-30%之间,专本贯通则应在30%-40%之间)。同时,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分布要相对均衡,尤其是对于“3 +2”项目,要避免职业教育阶段过于偏重实习实训,而导致本科阶段因理论学习任务过重而中断或放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为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尤其是转阶段时的衔接,方案中要避免安排连续一年以上的实践环节,在职业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尽量不要安排超过半年以上的实习实训项目。

第三,尽可能保证职业教育阶段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为兼顾转阶段时分流学生的利益(未通过转阶段考核测试而不能进入本科阶段),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环节应相对完整,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具备相应的就业竞争力。但为实现与本科阶段的衔接,可将普通本科阶段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前置,或者增加职业阶段类似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如经管类对口贯通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

三、构建贯通双方互动机制,实现行为协同

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属于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而要在培养过程中实现甚或放大顶层设计的协同效应,要求贯通双方在行为体系上达到良性互动,以解决“如何贯彻落实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但在实践中,由于专本双方在发展理念、办学体制、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专本贯通项目在获批后变成双方的各自为战,表现为: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系统相对封闭,合作方无法有效参与;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变动,但未经双方充分论证,甚至未及时告知合作方;抛开事先确立的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理解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缺乏互动交流;学生评价和考核标准差异大且缺乏衔接性,难以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性考核;由于不了解本科院校的教学运行机制和学生管理制度,造成学生转阶段后的不适应等。为改变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贯通双方的行为协同:

第一,建立和完善沟通协商机制。由于方案制定者的有限理性以及贯通专业发展环境的动态变化,适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专本双方而言都是必要的。而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衔接性,贯通双方也应及时传递与共享学生在各学期,尤其是转阶段时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综合素养情况。为此,双方应当指派专人在执行层面建立对话机制,并定期进行学情通报,召开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讨会等,从而有效促进贯通双方的信息共享。

第二,建立和完善互动参与机制。要打破专本贯通各自为战的局面,就必须保持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系统的开放性,为对方的实际参与创造条件。在职业教育阶段,职业院校应在三年的培养中根据需要邀请本科院校的专业负责人或核心课程教师为学生开展本科院校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制度介绍、培养方案解读以及学术报告等各类活动,条件允许时也可聘请其承担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或者组织学生到本科院校旁听部分课程或各类报告。在本科阶段,本科院校也要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比较优势,如聘请优秀教师承担部分操作性强的课程,或者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以及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等的撰写等。

第三,项目审批部门要加强过程监控与考核。为促进贯通双方的沟通协商与互动参与,项目审批部门除在审批环节和验收环节严格把关外,还要定期对贯通双方的互动行为进行检查,听取人才培养进度与实施的联合汇报,并通过限期整改、树立典型以及调整经费划拨办法等措施加强过程监控。

四、系统整合双方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协同

专本贯通的深层意义在于搭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协同平台,使双方能在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取长补短,提升各自的整体竞争力,进而解决“如何持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专本贯通教育中,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学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明显;而职业院校也拥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如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的实习实训体系、量质兼备的校内外实验场所和实践教学基地、丰富的业界资源等。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这种优势互补未能转化为优势共享,即一方优势资源不能为另一方充分使用或转化,无法很好地发挥资源的协同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与优势资源本身的专用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贯通双方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开放性不够。为此,贯通双方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推动双方优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利用:

第一,师资队伍协同。职业院校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强,对职业标准、岗位能力和业界动态的把握更为精准;本科院校的教师理论和科研水平高,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优势明显。通过贯通双方的师资互派、联合担任指导老师、集体研讨教学案例、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合作开展企业技术支持与管理咨询等,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提升双方师资队伍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教学资源协同。职业院校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拥有丰富的业界资源,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对完善;本科院校学术资源相对充足,如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统计数据库等。双方可以通过共建、租借甚至无偿使用等多种方式缓解各自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校友资源协同。毕业生的发展状况是贯通双方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到专本贯通项目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也会影响到贯通双方各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同时,毕业生也是贯通双方共同的校外资源,对各自学校的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贯通双方还应加大资源投入,共同关注研究毕业生的后续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四个协同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有机的统一:理念协同是前提,方案协同是基础,行为协同是关键,资源协同是保证。在贯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能只是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几个方面,更不能将其割裂或者对立。

[1]李敏,刘春艳.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100-101.

[2]刘志选.现代职教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1-75.

[3]石芬芳.专本贯通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作用关键[J].江苏教育,2014(48):1-2.

[4]蒋雍君,邓举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专本课程衔接实践探索——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专业“3 +2”培养项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24-26.

(责任编辑:樊霞)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4.016

G642.0

A

2096-2452(2016)04-0081-03

2016-06-18

刘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旅游系主任。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培养目标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