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雯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于“对话式提问”的文体写作课堂提问的艺术功能
——以讲授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为例
尹文雯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对话,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求真、求索、理解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大学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使提问由单边走向对话。对话式教学能够强化师生交流,拓宽写作思路;激发创作热情,反馈教学信息。同时,学生在这种合作性学习环境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更强,更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文学热点,紧跟时代步伐。
对话;写作;提问;讨论;教学策略
学习源于思考,质疑是学生展开深入学习的内部动机。在开展文体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思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对写作技巧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素质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不仅仅使课堂教学行为和效果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还使得师生之间心理交互作用过程和机制也发生着根本的变革。
通常情况下,大学教学内容安排得很满,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交流不多,即便有提问的过程,也多是单向度的,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枯燥,缺乏情感的传递。加之一些学生上课时不能专心致志,很容易导致教师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出现不同步的情况。目前的课堂提问倾向于“对话式”提问,对此,有学者在基于教学的操作模式中,将对话教学分为酝酿问题阶段、启动对话阶段、开展对话阶段和思考问题阶段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实质就是要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在酝酿问题和启动对话阶段,虽然没有实质问题的提出,但对于学生来讲,互动和交流已经开始,这种互动可以用语言去表述,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交流,或者是教师对于学生思考的一种肯定。提问在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以小说的讲授为例,如果单方面讲授小说写作的手法和技巧等,学生们往往会陷入理论的窠臼中。只有将理论融合于具体的作品中,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授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时,将矛盾冲突和悬念抛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和“对话式”的问答,能使整个课堂融为一个整体。获鲁迅文学奖小说——陈世旭的《镇长之死》,小说中虽然写的是一个小镇镇长,但围绕其人物关系和形形色色的官员,足以体现现代社会中官场的争斗格局和残酷的现实。文中以戏谑的笔法、荒诞的口吻,塑造了一个“疤痢头”镇长形象——英勇果断,对腐败的不正之风毫不手软,但最终却落下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上下级的关系、领导与女下属的私情、同级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等官场腐败在一次会议前的对话中暴露无遗。在讲授这篇小说写作手法的过程中,“对话式”教学就极为合适。学生虽然身处校园,但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知道的并不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身边的现实生活和听到的社会报道,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让你写一篇这样的官场小说,你可以设计出怎样的情节呢?”抛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们可以进行讨论,但在提问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情节设计,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他的情节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断地完善情节设计和结构,在各自的讨论和争论中,整个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冲突就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对学生们提出的新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意见,不断完善。在这样的提问和讨论中,学生们不会有紧张的被提问的感觉,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设计自己小说的情节,以自身为主体,以作家的身份进行创作,始终坚持师生间、生生间“对话”的形式,双向度地交换想法,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
提升大学文体写作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将学生的思路吸引过来,这是各个阶段的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对于大学教学来说,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会进行相互“对话式”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动静结合,同时良好的教学提问对于学生也是一种镇静剂,能起到一种凝聚力的作用,可以确保写作前教师理论知识顺利地讲授完成。在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的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会随之改变,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得到提高。
“对话教学”是一项为思考而教学的手段,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怎样进行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指问题既能够指示内容又明确提示学生执行的特定的教学心理操作,用来推动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考进程和确立思维模式和方向。同时,有效提问还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经过设计的追问,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论,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解释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理论支撑来论证自己的想法。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情节结构设计和悬念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不要全盘否定。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使学生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激发起创作的热情。大学写作课堂培养的就是学生们写作的能力,“写”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文体写作这门课程的讲授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教会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资源为媒介的交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讲授需要有学生们的反馈来作为衡量的依据。在“对话式”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得出学生们的反馈,以及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程度,等等,都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得出,这也是“对话式”提问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教师在讲授虚构写作的过程中,会讲授人物的塑造。塑造人物的关键在于制造悬念冲突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有一个情节是在一个单身公寓中,一个有洁癖、行为举止怪异的人就要与一个宅男、邋遢鬼同处一室;一个同性恋的自由主义者会跟一个异性恋的保守主义者共同生活,在看到这样的小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期待情节的冲突,会期待主人公在行为举止、思想方面的冲突。但是,教师可以从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如果在这样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中,不写人物冲突的话,要怎样往下写?要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思维转换到另一个情节的设置中,抛开传统的情节冲突,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对学生提出来的情节设置的想法,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启发,启发他们能够深入地继续下去,将情节设置完整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想法。这样的“对话式”提问是对学生的启发,能激励学生更加开拓自己的思路,打开写作的大门。
在文体写作的课堂上,小说写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讲授小说写作时,关键是课堂上要做好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形成创作的火花,只有交流才能推动情节的有效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有着一定的社会学基础,那就是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强调群体中个人的行为方向和强度决定于个人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关系。该理论研究群体的行为就是研究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响。学生在合作性学习的环境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更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可以相互激励、愉快地学习。在小说写作的课堂上尤为如此。在讲授小说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获奖小说,紧跟时代热点,解读当下最为热门的文学题材和内容,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得出自己的观点,哪怕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都是值得肯定的。只有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才是写作的开始。在这样交流的群体中,有了强烈的群动力,有了交流讨论的氛围,就会促使同学们思考和发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股“反腐小说”创作潮,涌现出一大批的反腐小说家和作品,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一个重要文学现象。[1]这些官场、反腐题材在揭露官场丑恶现象的同时,更多的是揭露这种现象给人们造成的生存状态的压制。获奖作品中揭露丑恶、腐败现象的同时,对其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精神”存在着契合。正如李国文所说:“作家的良知既表现在社会使命的忧国忧民一面,也表现在追求艺术的尽善尽美方面。”[2]这样的小说,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在讲授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小说入手,让同学们着手分析和思考,联系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建议,甚至可以在原有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改编建议,使之更为完美和贴近生活。
总之,对话式教学能够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当提问进入对话环节时,它们共同面对的是“问题”,正是“问题”让提问与对话交汇在一起。提问为我们构建了对话的世界,创造了对话的境域,提问发起了对话,并融入对话,同时,对话教学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封闭性,而是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巧妙地掌握对话和提问的技巧,在大学的写作课堂中尤为重要。
[1]江胜清.论新世纪之交“反腐小说”创作的症结[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9(1).
[2]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M].深圳:海天出版杜,1997:196.
责任编辑:王勒懿
G424
A
1671-1262(2016)02-0058-03
2016-03-08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52WD01);黑龙江大学2015年度校教改项目(2015A23)
尹文雯,女,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