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中学校园女生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李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近几年我们从电视新闻和各大网站中都看到了很多关于校园暴力的事件报道。其中关于女生校园暴力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何这些花季少女屡屡表现出凶暴残忍的一面,通过对各类中学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分析,探寻此类事件频发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原因,以找出相应的控制和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校园;女生暴力;暴力文化;防治对策
校园本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文明殿堂,可最近在网络和媒体上不断出现校园女生暴力视频,一名或多名女生对另一个女生所施加的暴力行为,如殴打、扒光衣服、虐待和折磨等。这些施暴者甚至将受害女生的裸照和被殴打的视频上传到网上,进一步扩大了对受害者的伤害。法制网舆情中心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40件校园暴力开展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小学、初中、高中、职校和大学的校园中,初中校园所占的比例为42.5%,高中校园所占比例达到32.5%,而大学为15%,职校7.5%,小学2.5%*法制网舆情.目前校园暴力事件致死占比达16.7%四成有初中生[EB/OL].http://www.scxsls.com/a/20150602/108163.html。。初中和高中加在一起发生暴力事件的比例达到了75%,可见中学的校园暴力尤为突出。而在性别比例的调查中发现,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达到了32.5%,并且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一、中学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现状
2007年7月,开平初中,一名初二的女生遭到同班7名女孩凌辱与虐待,这7名女孩将受害少女的衣服当众脱掉,并让其在网吧中来回走动。之后将其带出网吧,一名女孩打电话叫来了4名未成年男性对受害少女进行轮奸,施暴者用手机将此过程拍了下来,并传到了网上。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事件的起因是受害少女在学校与其中一名女孩发生了矛盾,这名女孩于是集结了6名朋友,对受害少女进行了报复。
连江城关,一名初二女生被6名女同学带到了一个偏僻地方,对其进行了拳脚打踢,并用手机将殴打过程的视频上传的网络上。在视频中这6名女孩不停地嬉笑,甚至对着镜头做鬼脸。当记者询问其中一名参与施暴的女孩为何参与殴打同学时,该女孩表示自己与受害女孩并没有矛盾,只是害怕自己一个人待着没有安全感,想要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该女孩的回答让人震惊和痛心。
2015年5月16日上午,一则《兰陵县某中学一群女学生殴打同校女生》的帖子和视频在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在这段全长2分多钟的视频中,多名女生轮流对受害者进行殴打、扇耳光,多次把她打倒在地。施暴者一共有8人,都是受害者的中学同学,因其中一名女孩与受害者结怨,于是纠集其他女孩对受害者进行了殴打报复。
笔者通过百度搜索粗略统计,2015年上半年见诸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40余起。校园女生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校园暴力的惩处长期以来一直都停留在道德层次上,通过批评教育的手段完成,但缺少法律措施的保护。在一些校园女生暴力事件中,施暴女生手段残忍,给受害女生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在一些严重的侮辱和虐待行为后,甚至造成了受害女生自杀的严重后果。那么,对于这些施暴者我们将如何处置呢?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报告,在所调查的校园暴力实践中,其中72.5%的施暴者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当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时,才会承担刑事责任。至于那72.5%的施暴者,只会受到批评教育、开除学籍等处罚,与给受害女孩造成的身心伤害相比就显得轻了许多。
二、中学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新特点
(一)校园暴力的群体性
校园女生暴力大多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的方式。在一个女生群体里,通常会有一个“大姐大”的领导者,而其他女生或者参加施暴行为,或者冷眼旁观。这是因为在青春期女生通常会表现出从众心理和群体心理,她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都会表现出趋于群体,不希望自己被群体隔开,而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
除此之外,大多女生性格胆小,害怕承担责任不敢实施暴力行为,而当通过集结很多女生共同参与时,会产生群体的共同认同,盲目的跟随和模仿别人,认为法不责众从而可以逃避处罚。校园女生暴力的群体性,使这些施暴女生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当多人对一个女生轮流施暴时,造成的伤害和后果也就更加严重。
(二)网络传播泛滥性
笔者在网上搜索校园暴力的新闻资料时,发现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在实施暴力的过程中将受害女生的裸照、隐私以及被侮辱的视频,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等方式上传到网络上,这些事件的视频和图片被大量的点击与转载,据了解兰陵县某中学一群女学生殴打同校女生的帖子,一天就有近万人的点击率,可知通过网络方式散播暴力视频,给受害者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将受害者的隐私披露在网上被大量转载,给受害者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使得一些受害女生选择了自杀。除此之外,施暴女生将这种残忍凶狠的暴力视频上传到网上还会引起“暴力的二次传播”。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当网上不断出现校园暴力殴打的视频时,一些孩子可能会去模仿视频中的那些暴力行为,将自己从网上看到和习得的暴力行为在校园中实施一遍,满足自己的暴力欲望,这也使得一些惨痛的悲剧在学校重复上演。
(三)校园暴力的游戏性
笔者从近几年校园女生暴力事件视频中发现,尽管施暴者所采取的手段残忍恶劣,但在视频中常出现带有游戏性或戏虐性的画面。在连江城关一名初二女生被6名女同学殴打的视频中,这6名施暴女生不停地嬉笑,甚至对着镜头做起鬼脸。在校园女生暴力的事件中,有些施暴者是因为与受害女生有个人矛盾等原因,才实施了打击报复行为,但对于大部分的参与者来说,她们并不是因为跟受害女生存在个人恩怨或者钱财纠纷才参与暴力事件当中,而是通过实施暴力行为来实现某些情感的满足或发泄。这些施暴女生并不觉得自己在实施严重的违法行为,而是抱着游戏的心态想看到受害者感到害怕、痛苦、挣扎等表情,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暴力欲望。这种暴力的游戏心理会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的传播,形成相互模仿和集体参与的暴力,戏虐性使青少年认识不到暴力行为的危害,但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严重的,所以校园暴力的游戏性是十分重要的诱因。
三、中学校园女生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个体因素
现在中学女生大多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做事冲动且不考虑后果。中学女生与男生相比内心更加敏感,容易产生妒忌、报复和排他的心理,更容易因为日常中的小事而与同学发生冲突[1]。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所做的关于校园暴力事件成因分析中,将校园暴力的成因分为“日常摩擦”、钱财纠纷、情感纠葛以及偏激心理,其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钱财纠纷17.5%、情感纠葛15.0%和偏激心理7.5%。其中偏激心理尽管只占有7.5%的,但是如果不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疏导,这一比例将会升高,会有更多的中学生会采取暴力行为,甚至会因为看不惯对方的行为举止而大打出手。
根据河南某专科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对在校的563名女生发放关于校园暴力的调查问卷。该校中一共有184个女生认为学校中存在校园暴力,其中有63.6%为言语暴力,23.9%为躯体暴力,12.5%为抢夺(盗窃)财物[2]。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言语不和、嫉妒对方、讨厌对方和没有理由,其中言语不和的比例最高为53.8%,嫉妒对方排在第二为21.2%、其他依次为17.4%和7.6%。青春期女生的性格和男生有很大的不同,她们内心变得更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嫉妒和报复心理。正是青春期女生心理特点,使得中学女生校园暴力的起因常常是小事,且不经意间就有可能发生,统计中没有理由而发生暴力为7.6%,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女生暴力的发生有着突发性的特点。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但对青少年的儿童的健康成长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给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发展带来积极的引导,使他们形成完整的健康人格,但如果在缺少或不当的家庭教育中成长,那么这些女孩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进而产生暴力因素。通过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分析发现,施暴女孩的家庭一般疏于对子女的教育与管理,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没有相应的管理约束,使得这些女孩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娇惯溺爱,家庭的不当教育,使得现在的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事容易产生暴躁与不安的情绪,更愿寻求暴力途径去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阶段,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支持,那么这些孩子就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影响其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在对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分析中发现,这些施暴女生的家庭结构大多不完整或者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些家庭甚至还有严重家庭暴力。这些女生长期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容易养成畸形的心理,对待他人会表现出好斗、敏感和冷漠等情感。
(三)学校因素
中学校园中的老师和家长都太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造成了以考试成绩论学生好坏的单一标准,使得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在中学校园里,通常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我发现校园女生暴力事件中,这些施暴女孩大多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一度成为边缘人员。而这些女孩也希望可以被关注、被认可,从而通过骂脏话、打架等暴力行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中学校园缺少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校园女生暴力事件中,这些施暴者抱着游戏、戏虐的心态对受害女孩实施了暴力行为,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其他女孩的虐待、殴打、性侵害等暴力行为已触犯法律,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除此之外,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当孩子犯下错误时不但没有给予严厉的批评,还一味的袒护,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认识自己殴打他人行为的严重性,也为以后的更为严重的暴力行为埋下隐患。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学校对孩子所犯下的过错的惩戒措施越来越弱,没有形成应有的震慑力,使得一些学生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纪,实施侵害性的暴力行为,造成了学生自己、家庭和社会都难以承受的危害。
(四)社会因素
现在社会暴力文化的盛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电脑游戏充斥着暴力血腥的场面和情节,这些都在不断的刺激着青少年的神经,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由于青春期的女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和从众心理,她们在观看了那些暴力的画面后,会在她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使得她们在校园生活中将那些暴力场景带入到现实中来,使得一些暴力事件在校园中相继上演。在所发生的校园女生暴力事件中,很多的施暴女生将殴打、侮辱被害者的暴力视频上传网上,使得这些暴力视频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对她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似乎在昭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如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女生被叫作“女汉子”。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女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也由传统的温柔贤淑、小家碧玉的女性文化向中性文化发展。现在的一些中学女生会经常与男同学厮混在一起,也开始学起抽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经常表现出像男孩子一样的暴力行为。除此之外,社会和媒体对青少年关于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还远远不够。在校园女生暴力事件中,大部分的施暴女生根本不知自己对同学的殴打、侮辱和虐待等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以及将会受到何种处罚,缺少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正因如此,这些施暴女生才怀着游戏和戏虐的心态对同学实施暴力行为,并感觉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却给受害女孩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严重的伤害。
四、中学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防治对策
(一)学校应重视综合教育和学生心理辅导
现在的中学校园对学生的评级体系过于单一,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青少年普遍的社会责任感不足,对校园中所发生的暴力事件表现冷漠。一些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经常占用学生自己的时间安排加课,却很少注重兴趣爱好和思想道德的培养,造成青少年素质发展不均衡,成为产生暴力事件的一大因素。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学校应加强校园管理,要经常对校园里及周边偏僻地方进行巡查,条件允许的话应对校园全面安装视频监控,避免留下治安死角,做到对校园暴力的严格防控[3]。
学校应健全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机制,通过收集校园暴力事件的投诉、公开进行调查、接受施暴者的申诉和举行听证会等举措,给那些深受校园暴力折磨的女孩一个救济渠道,也给那些施暴者一个警告,还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权力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4]。
学校应聘请心理专家时常对中学女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早发现埋在一些女生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她们减少暴躁情绪,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还帮助那些受害女生缓解紧张情绪,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让这些女生可以尽快从痛苦的阴霾中走出去,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二)重视家庭教育和人格养成
家庭教育对于中学女生来说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女生情绪波动较大而且非常敏感,容易产生偏激心理,父母应当给予格外的关注。父母从小溺爱使得这些女孩形成霸道自私的性格, 在与他人相处中容易产生矛盾,从而易诱发校园暴力的发生。还有一些家庭结构不完整,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形成病态心理和扭曲性格。所以这些特殊结构的家庭的父母应当给予女孩更多的爱护,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可以健康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当孩子在面临暴力危险时,她会及时的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让她懂得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讲文明懂礼貌不随便使用暴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女生的暴力倾向,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教育
如今无论在社会现实中还是虚拟网络中都充斥暴力和色情文化,青少年随时都可以接触到这些,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好奇心强、爱模仿等特点,所以很容受受到暴力和色情文化的污染,从而会使她们表现出暴力的举动。所以社会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对一些电影和游戏做好分级处理,明确一定年龄以下的孩子不得观看。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暴力和色情的图片、视频等要进行严格防控,减少青少年学生与它们的接触机会,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大部分的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施暴行为已经违法,以及将会受到何种处罚。社会应当加大对青少年法律知识的宣传,同时协助学校、社区和家庭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通过法律和道德准则调解自身行为,而不是诉诸暴力。
参考文献:
[1]李萌.谈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及防范措施[J].辽宁警专学报,2010,(9).
[2]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6.
[3]温蕊.校园女生暴力事件频发有三大诱因[N].北京科技报,2006-03-15.
[4]张欣然.中学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及校园治理[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范禹宁]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16)02-0034-03
作者简介:李奥(1990-),男,北京人,2013级犯罪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