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怡
【摘 要】写话就像一个婴儿,当它长大的时候,就成了作文。写话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低年级的孩子,在刚接触写话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自身生理和心理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有孩子畏惧所带来的退缩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智慧地引导。
【关键词】写话障碍;写话智慧
写话是习作的“花苞”,是基础练习。学生所写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也可以是结构比较简单的短文。总之,它是一种以培养和锻炼学生遣词造句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书面形式进行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基础练习。
一、写话障碍
1.思维狭窄
二年级的孩子,思维太过狭窄。就拿我们班的孩子来说,不爱动脑筋,对于要他们思考的问题,通常会沉默不语。可怜的几只小手,偌大的教室,有点让人灰心。
在看图写话教学中,拿“做值日”来说。我首先请学生先自己观察图画,看清楚图上画了什么。就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就只有20几个学生举手。有一个学生是这么说的“图上有三个学生,一个在扫地,一个在排桌子,一个在拿簸箕。”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后,又请别的学生来说一说,小手就变成5、6只了。我选了其中的一个孩子,他说“我觉得图上的一个男孩是在擦桌子,不是在排桌子。”我告诉孩子们这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当我再让孩子说说看时,孩子们都沉默了。我不禁疑惑,难道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只能这么多了嘛!在批改孩子的写话时,我发现孩子们都写得差不多。几乎是上课时怎么讨论的就怎么写,很少会写出新颖的东西。
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深深地自责,自责自己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成为敢于、乐于思考的好孩子。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多数孩子,思维都不够活跃,就像是温水一样。我相信,写话中,思维的跳跃,是非常重要的。
2.语感混沌
二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是混沌的。他们很难把心里的想法用正确的语序表达出来。看学生的写话,很少有语句通顺的。特别是有几个男学生,语感一点都没有,几乎是脑子里蹦出什么词,就写什么词,写完了也不会读一读。有个男生把“阿姨,你请进,请坐在沙发上,我给你倒杯茶。”写成了“请近你坐在我马上跑池倒了”。
二、写话智慧
1.利用课文插图写话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存在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插图优美,栩栩如生,为孩子所喜爱。
每一幅插图都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以前,我只会在备课,教学时利用图画。通常就是让学生先观察图画,讨论发言,再引出课文内容。甚至有的时候,图画都“没能入我的眼”,被我忽视了。
偶然有一次,我发现同办公室的马老师,在利用二年级上册《识字8》的插图让学生练习写话。向马老师请教后,我也学着她让学生试着简单写一写。拿马老师的话来说“让学生看着书本的插图练习写话,其实也就是看图写话。”是的,练习写话的素材很多,重点在于我们是不是有双慧眼,能不能抓住可利用的一切资源。
《识字8》的插图,我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请人说一说所画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写话:河水、荷叶、荷花苞、金鱼。让学生多用形容词。本以为二年级的学生根本听不懂什么是“形容词”。然而事实上,只要多跟孩子说几遍,他们就会在写话时有意地加些形容词进去。这让我明白,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是无穷的。
班上的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夏天到了,我来到池塘边玩耍。我看到水是碧绿碧绿的。池塘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荷叶,我仿佛看到荷叶上有很多青蛙。池塘里还有很多粉红色的荷花苞。池塘里的小金鱼快活地游来游去。
这几句话中的“碧绿碧绿、许许多多、粉红色、快活地游来游去”都用的很好。
任何一件事情,在刚接触时,都会让人有点害怕。学生在活用插图练习写话时也是如此。我还记得孩子们当时张大的嘴巴,有点担忧的眼神。多次练写下来,孩子们的写话水平明显提高了,畏难情绪也没有了。我想活用插图,是一个好的开始。
2.利用词串写话
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识字课,均是由四组词串组成。刚接触这类教材时,我在教学上有点无从下手,觉得这几个词语有什么好教的呢?教学形式也很难丰富生动。
偶然的,我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词串来训练学生的写话呢?本身,识字课的教学单从识字的角度来说,过于枯燥、狭窄。现在融入了有意识的写话,突然觉得识字课充实多了。
我曾拿《识字6》进行过写话的训练。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先请学生用“骏马、秋风、塞北”连起来说一句话,加入形容词。刚开始时,学生都不怎么敢举手发言,我就拿“骏马”举例,我是这样说的“骏马在奔驰”。在我的引导下,一些孩子开始尝试着给词语穿衣服。在多个孩子的发言以及我的适时纠正下,孩子们对第一组词语该如何写话,有了大概的认识。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在塞北有很多片草原,骏马在草原上奔跑,还有凉爽的秋风吹来。这个小朋友不仅将这三个词语都用了,而且写得很顺畅,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同样的教学二、三、四组词串,学生的习作如下:美丽的江南,有粉红粉红的杏花。江南还经常下绵绵的春雨。在海岛上,有像火球一样的骄阳。还有不怕热的椰树。高原上,有些冰雪是常年不化的。那里还有许多牦牛,它们被称为“高原之舟”。
巧用词串,其实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训练学生的写话。素材无好坏,就在于老师愿不愿意“看到”。同样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施教,就会让教材无限增值。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写话便需要循序渐进,在点滴中积累。对于孩子,就如同种植了一颗小树苗,要让小树苗历经风雨,给予阳光、关爱,它才能长成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