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鹿士义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本文运用信息可视化CiteSpace软件分析了2015年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汉语作为二语学习和习得领域的研究文献,通过共引分析、聚类分析和共词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以及知识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汉语作为二语习得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热点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500余篇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2015年国际主流期刊上汉语作为二语习得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并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其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以期揭示出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CiteSpace是一款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主要基于从题目、摘要、检索词和突现词(burst terms)来确定研究前沿,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的变化趋势及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间的关系。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Cited Reference)、关键词共现分析等,可以绘制出学科领域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地辨识出学科前沿的演化路径及经典基础文献。我们可以此来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识别并发现该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数据合集作为文献来源,检索条件为“主题: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hinese或主题: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inese”。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article)和论文综述(review)。学科范围限定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共检索得到2015年发表的503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由于CiteSpace软件只能勾勒出整个研究领域的概况,无法提供更深入的文献细节信息,所以本文根据CiteSpace的分析结果,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进一步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具体而言,本文以汉语作为二语学习和习得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目标领域的被引(cited)文献和引文(citing)进行描述统计和数据挖掘,绘制出这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并结合文献的阅读,对该领域的前沿热点和研究内容进行定性分析。
为了对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知识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应用CiteSpace的共引网络绘制功能进行引文分析,生成汉语二语研究领域的共引网络(见下图1)。共引分析通过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的频次来表达文献间的关系,即某两份文献若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引用频次越高,则表明关系越密切,即意味着这两份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共引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定量地解释学科的结构、亲缘关系和演化规律(陈悦等,2014)。图中每个节点代表被引用的文章,节点的半径越大,表明其被引的频次越高,从图1可以看出,2015年的文献共引网络有比较明显的自然聚类,6篇关键文献使几个聚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这几个研究聚类的知识流向比较明确,知识基础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图1 2015年文献共引网图
为了探索研究前沿,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共被引网络进行聚类,生成自动聚类标签视图(见下图2)。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是在默认视图的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生成知识聚类,然后通过算法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施引文献中提取标签词,以此表征对应于一定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陈悦等,2014)。CiteSpace生成的引文共被引网络中形成的聚类为知识基础,是被引文献的同被引关系形成的,引文网络中同时出现的还有引用知识基础的研究前沿术语,显示在聚类上。由于研究前沿与共被引文献聚类形成的知识基础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聚类名称使用研究前沿术语进行标注。通过聚类和研究前沿术语可以确定主要的研究前沿。
图2 2015年的文献共引网络自动聚类标签视图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作为二语习得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有七个聚类,根据自动赋予的标签可以看出各个聚类的内容分别为“对二语学习者的测量”“认知加工”“L2发展”“实验研究”“年轻学习者”“二语词语学习”和“元音”。这几个聚类中除了“实验研究”为研究的方法、“年轻学习者”为研究的对象外,其余几个聚类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具体内容。这几个聚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语作为二语习得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其中最大的两个聚类是“对二语学习者的测量”和“认知加工”,节点数分别为28和26。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文献研读,重点分析“对二语学习者的测量”及“认知加工”这两大聚类。
图3 由共被引节点和聚类组成的混合网图
对二语学习者的测量该聚类前5篇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见下表1。对学习者一般语言能力,显性的、隐性的语言知识和显性的、隐性的二语知识的测量及测量方法,显性的、隐性的知识与汉语水平的关系等都是这个领域关注的热点。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一直都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这两类知识的有效测量(Ellis, R., 2005)。有研究(Zhang, R. H., 2015)验证了Ellis, R.所开发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测试在外语环境中的有效性,表明由于学习者所接受的课堂教学以及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其外显知识的测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内隐知识;还有研究论述了如何根据这两类知识来观察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认为一般的语言水平可以理解为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外显知识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这两种类型的知识与一般语言水平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随着多语现象的增多,对更有效的二语学习方法的测量,以及分析有效学习的发生机制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研究调查了不同的学习环境如何影响汉语词汇的习得,从认知和语言学的视角比较了虚拟学习环境和传统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对虚拟环境中的学习轨迹(learning trajectory)的测量表明,由于虚拟环境中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促进二语词汇的加工,因而虚拟环境中的词汇习得的效果要高于传统学习环境,特别是对短期的语言训练更为有效。学习者如何获得目的语中的照应系统(anaphoric system)也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虽然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加深,但目前对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照应系统进行评估还缺乏有效的方法,Sperlich, D.(2015)运用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阶段选择”(Phased Choice),探测了英语母语者和韩语母语者学习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习得情况,结果表明该评估比以往的方法更能有效地处理以往测试中所面临的问题。诱导式模仿(Elicited Imitation)作为测量二语语言能力的工具一直饱受争议,争议的关键是该工具能否探测到学习者的隐性知识。Suzuki, Y. & Dekeyser, R.(2015)的研究更进一步挑战了用于测量隐性知识的诱导式模仿的有效性,认为它探测到的可能是一种自动化的显性知识。
表1 聚类“对二语学习者的测量”前5篇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
认知加工该聚类前5篇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见下表2。这一聚类包括迁移的认知机制、语用迁移、构词法意识以及“修饰语—中心语”一致性的认知加工。众所周知,第二语言习得会受母语迁移的影响,但语言迁移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作用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这一问题的看法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初期的讨论是否发生转向了迁移如何发生,研究的视角从语言本体转向了更关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者。这一转向也体现在了认知加工这一聚类中。有研究着重探讨了英汉双语者构词法意识的迁移,认为与英语一样,汉语词语也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语法化后缀、构词法后缀和其他自由语素等词根语素的组合。因此汉语母语者的屈折语素和派生语素的知识与英语母语者具有相同的发展轨迹。双语者的汉语构词法意识与英语构词法意识密切相关。双语研究中对两种拼音文字的读写能力的研究表明,L1中的识字经验一旦形成,构词法意识就会迁移并促进L2的语言阅读。然而,我们并不清楚L1的元语言意识会不会也以相同的方式迁移到类型学不同的语言中,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迁移、迁移到什么程度。Ke, S. H. & Xiao, F.(2015)一文综述了8项英汉双语之间构词法意识的迁移研究,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1)之前的研究人们是如何定义并测量构词法意识迁移的;(2)两种语言间的迁移模式是什么;(3)影响迁移效应的因素是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中构词法意识的测量缺少一致性;汉英双语阅读发展的过程中L1和L2之间的构词法意识存在低或中等相关,对L2的接触以及任务需求对跨语言迁移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双语阅读发展中作为可共享资源的构词法意识的研究和理解。我们知道,语言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语法结构具有形式、意义及语用等不同层面的特征,不同语言之间又在这些特征上形成复杂的对应关系,那么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在语言之间发生迁移的呢?Siu, C. T. S. & Ho, C. S. H.(2015)考察了两种结构特征不同的语言——英语和汉语,句法技能的不同维度(语序、形态句法)对预测阅读理解的作用,研究认为双语学习者也许会利用L1和L2句法的一致性支持其学习,L1的句法技能会跨语言地预测L2的阅读理解,从L1到L2的这种句法迁移是通过L2句法技能调节的,而不是L1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早期个别的句法技能、语序似乎比形态句法技能更容易迁移,从而支持了迁移的促进模型。双语学习者可以利用L1和L2句法的一致性来学习L2。而Yuan, B. P.(2015)则通过调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对含“到底”“怎么”等表态度词语的汉语WH问句的习得,实证探讨了二语习得者能否习得句法—语用的接口知识。实验结果表明,高水平汉语学习者虽然掌握了含“到底”“怎么”等态度词的疑问句,但却未能掌握“到底”“怎么”这两个态度词能否连用等问题。这可能在于对违反句法—语用接口知识WH问句的处理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使其难以感知相应结构,从而形成学习障碍。因此,接口信息往往会增加二语习得的难度。
表2 聚类“认知加工”前5篇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
图4 主题词共现知识网图
表3 高中心性的关键词(2015)
(续表)
聚类 0包括元音(vowel)、对比效应(comparative effect)、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词汇声调变异(lexical tone variation)、词语识别(word recognition)等关键词,主要从认知加工的角度研究汉语作为二语的词语识别、声调变异及元音的习得等方面。
聚类1包括跨语言迁移(cross-linguistic transfer)、L2发展(L2 development)、构词法意识(morphological awareness)、词汇知识广度(vocabulary breadth)等关键词,着力探讨英汉双语之间的词汇知识以及构词法意识的跨语言迁移、L2发展等问题。
聚类 2包括大脑(brain)、适应程序(accommodation procedure)、动态性(dynamic nature) 、英汉双语(English-Chinese bilingual)、阅读能力(reading abilities)、大脑基础(brain base)、幼儿(young children)、构词法加工(morphological processing)等关键词,主要侧重于汉语习得的脑机制、神经基础以及汉语习得的动态性、适应性等,研究包括英汉双语习得中的阅读能力、构词法加工、儿童语言习得等方面。
聚类3包括选择方法(choice methodology)、词语监测(word monitoring)、测量(measure)、评估照应关系(assessing anaphoric relation)、作用(role)等关键词,聚焦于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的水平和相关知识的测量、评估方面的研究,着眼于从实时的角度对词语监测、照应关系的习得过程的测量等。
聚类4包括新颖词语(novel word)、词间距(word spacing)、位置特征频率(positional character frequency)、频率(frequency)、反馈一致性效应(feedback consistency effect)等关键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词语、语块的认知加工因素方面的探讨,这些因素包括词语、语块的新颖性、词间距、位置特征以及频率效应等。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校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为师生提供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体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条件,如聘请外国人士或归国人士任教或讲学;组织师生出国参观和游学直接感受文化差异;加强与其他院校的经验交流。在课程设置上,除英语课之外,为学生开设一些包括其他语种的选修课,了解合作办学国家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教育与职业等,为学生将来快速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加大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比重,改进教学策略。学生要学会利用不同资源去学习和了解跨文化知识并加以运用。
聚类5包括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普通话词汇(Mandarin Chinese vocabulary)、上下文(context)、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强化词汇保持(enhancing vocabulary retention)等关键词语,集中探讨了汉语二语词汇学习和习得的学习效果。
图5 关键词共词知识聚类标签视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汉语作为二语学习和习得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从2015年汉语作为二语研究共被引的研究文献来看,共被引最多的文献依次为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前沿的引文形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陈悦,2014)。此外,在前沿引文的文献中还出现了一些神经科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的引文,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知识基础,从跨学科的视角来揭示二语习得的特征依然非常明显。
2. 从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来看,语音、词语句法、概念语义、语用的习得均有所涉及,研究的主题和领域分布范围较广,而又以词汇和句法习得的研究居多。研究手段有传统的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更多的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实时研究。
3. 运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ERP、FMRI)揭示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和加工的脑机制、神经基础的研究逐渐增多。和传统研究手段相比,这种方法更能从实时的角度观察习得的动态性和在线加工过程。
4. 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及其相关知识与习得效果的测量和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多,对二语习得与测量、评估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是一个值得我们今后关注的领域。
鹿士义,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语言习得与认知等。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冯丽萍. 认知加工视角的语言迁移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7(4).
石小岑,李曼丽. 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
Ellis, R.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 A psychometric study.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 27 (2).
《汉语小词典》(僧伽罗语版)出版
近日,以初级汉语学习者为读者对象的《汉语小词典》(僧伽罗语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僧伽罗语学习型词典的空白。
《汉语小词典》(僧伽罗语版)是“外研社汉语学习词典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词典为初级汉语学习者编写,在收词、释义、体例设计上均体现出了较好的学习性。词典分汉外、外汉两部分。汉外部分收词主要以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为依据,收汉语常用词语4000条左右,词目加注汉语拼音,标注词性;外语释义,利于读者理解;例证简洁易懂,由汉语拼音、汉语、外语三部分组成,方便读者使用。外汉部分收常用词3500条左右,均是该语言的常用词,按该语言的习惯标注词性;汉语释义;例证由外语、汉语、汉语拼音三部分组成,便于读者在两种语言间建立联系。
词典中附有160多幅精美插图,包括常见职业、亲属关系、常用动词、常用形容词、中国的文化符号等。附录中还特别加入了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极具中国特色的知识。
本系列词典计划出版20多个语种的双向词典,不仅有英语、法语、德语等使用人数多的语种,也包括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斯瓦希里语、缅甸语等使用人数少的语种。词典的出版将为中外文化交流、汉语国际传播发挥作用。
《汉语小词典》(老挝语版)、《汉语小词典》(法语版)等即将出版。
书名:汉语小词典(僧伽罗语版)
ISBN:978-7-5135-7990-2
定价:140.00元
开本:32开
By employing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from CiteSpace, this paper analyzes research pap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studies published in maj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2015. Through the co-citat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coterm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hot issues, research content and domains,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academic frontier, which can help us get to know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o some extent.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key research issues
(Term)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其来源包括文章标题、摘要及关键词。如果某一主题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用主题词分析更能深入文本的内容,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更全面(陈悦等,2014)。本文选择CiteSpace中的主题词共现功能对2015年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然后选择寻径法算法和对整个网络进行修剪的修剪策略,绘制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主题词的共现知识网图(见图4)。在图4的知识图谱中,节点代表论文的关键词,关键词字体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成正比,节点间连线代表其共现关系。图4中几个字体比较大的节点分别为“习得、语言、词语识别、词汇习得、水平”等,它们是目前国际上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热点。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高中心性关键词详见下表3,它们更能代表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文本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聚类,生成关键词共词知识的聚类标签视图(见图5),共词知识图谱共形成了5个主要聚类,代表了当今国际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研究领域。以下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节点数相对较多、信息量大的几个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