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汉语教师
崔希亮北京语言大学
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内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截止到2015年12月,全球开设的孔子学院已经达到500所,孔子课堂1000个1。很多大学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根据2012年底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当时全国已有342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达到63933人2,现在应该更多;有108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硕士课程3,在校生人数10133人;有35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或与之相关的博士课程4,在校生人数不详。再加上原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该说,汉语教师的供给来源是充足的。还有一些外语出身的人士和学习其他专业的人士也加入到了汉语教师的行列,这支队伍在不断壮大。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的汉语教师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原因很复杂:有的高等学校没有条件开出相应的课程,学生得不到专业训练,学生没有实习的机会,培养单位和学生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不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改行,等等。那么,我们的汉语教师培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汉语教师呢?
陆俭明和马真教授(2016)近期出版了《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一书,把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说得十分清楚。笔者曾就汉语教师的培养应该开设的课程做过详细的分析(崔希亮,2007),也曾就汉语教师的“知”与“能”做过多次讲演(崔希亮,2012),很多观点跟陆俭明、马真两位老师不谋而合,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五年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策划了一套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主要读者对象是本专业的研究生和从业教师。这套教材包含了8个板块(一共32种):
1. 基础理论与方法板块
2. 汉语语言学理论板块
3. 语言教学理论板块
4. 语言技能教学理论板块
5. 语言要素教学理论板块
6. 语言教育技术理论板块
7. 汉外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理论板块
8. 语言测试及其他板块
从汉语教师的专业培养的角度来看,这8个板块基本上涵盖了汉语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如果我们跳出专业的范畴来分析一下目前汉语教师培养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了解目前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汉语教师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目前汉语教师的培养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起码有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有人会问:“汉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啊,不就是培养教外国人汉语的教师吗?会说普通话、懂外语就行啊。”这种看法曾经十分流行,危害极大。它导致一些培养单位盲目上马,准备并不充分就开始招生。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到教学一线后要从头学起。这个学科目前来说还是个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科建设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培养的汉语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然后才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汉语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中国文化知识、中国历史地理知识、中国社会知识、百科知识,以及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外交能力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本科生就业障碍。全国几百所高校六七万名学生毕业之后专业对口的可能性极小,大部分毕业生只能改行做别的。因为他们无法在大学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去中小学,而中小学招收国际学生的学校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很迷茫,不知道学了这个专业毕业之后能做什么。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就流失了。有一些学生为了留在大学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就必须读硕士、博士,参与就业竞争。有人说:“海外开设了那么多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文学校,国外的一些中小学已经把汉语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需要大量的汉语教师,为什么不能出国教汉语?”海外市场是很大,但是一些国家有自己的教师培养体系和师资来源,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走出去还是有很多困难。一是需要所在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二是要得到工作许可,三是竞聘时要能够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四是需要畅通的走出去的渠道。一些毕业生毕业之后做了志愿者,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之后,回来仍面临再就业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汉语教师的职业生涯问题。汉语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和不良情绪,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还会遇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文化冲突。我曾提出汉语教师既要成为一个好的匠人,也要成为一个好的学者,希望汉语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术自觉(崔希亮,2013)。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必须有专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学术界被当成“小儿科”的现象仍然存在,本领域的专家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第四个问题是目前汉语教师队伍鱼龙混杂。一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占据着汉语教师的岗位,他们都要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当然也有一些人由此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些人就是滥竽充数。我们都知道,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岗位的从业人员有不少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赤脚医生”,他们关于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的知识非常有限,对语言教学法也只是临时抱佛脚,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社会方面的知识也不成系统,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语言问题不知所措,遇到关于中国文化、历史或者社会的问题则信口开河。以其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海外的汉语教师来源也是三教九流都有。一个没有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能开业当医生,一个没有受过法学训练的人不可能开业做执业律师,为什么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可以做汉语教师?
第五个问题是汉语教师的速成培训问题。前面我们说过有些汉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或者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教育,他们会选择参加一些速成的汉语教师培训。我们知道这些速成的培训不可能开展系统的教育,为了应对现实的工作需要,对教师才艺方面的训练比较多,专业方面的训练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一些汉语教师舍本逐末,才艺方面能剪纸、写书法、打太极就行了,专业方面只能靠个人的悟性了。
汉语教师培养存在的这些问题,有些比较容易解决,有些则不容易解决。这需要我们做好顶层设计,做好需求分析,调整培养方案,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和桥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汉语教师?笔者曾在一篇讨论“三教”问题的文章中提出汉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他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生言语活动的教练,他既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崔希亮,2010)。教师要生存,要发展,要有成就感,就必须考虑知识发展、素质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也是汉语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这些条件:
1. 专业训练——专业训练包括语言本体知识的系统训练、语言学的系统训练、语言教学法的系统训练、语言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这些训练可以培养教师的职业敏感、对语言的分析解释能力、课堂掌控能力、问题预判能力,也可以培养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毕竟有很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汉语教师自己去研究、去寻找答案。教学本身也非常值得研究,其他语言的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未必行得通,需要我们去探索符合汉语教学规律的教学法。
2. 国际视野——汉语教师的从业情况有三种状态:一种是在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种是在中国之外的某一国家从事汉语教学,三是本土汉语教师在自己的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国内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国际学生,出国从教的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可能是国际学生,也可能是单一国家的学生,本土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本国学生,看起来好像不太一样,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是一样的,那就是必须有国际视野。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国,更要了解世界。
3. 使命感——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世界上所有的伟大民族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都视如珍宝,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文化,英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广自己的文化,而语言教学是学习和了解这些文化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和响应,而丝路国家历史文化背景复杂,语言不通,民心相通就很困难。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文化相融 ,文化相融在于语言相通 ,语言相通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水平高低在于教师。
4. 责任感——汉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会说中国话,教师的责任在于育人,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同样重要。
5. 包容精神——汉语教师应该具有文化包容精神,尊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以开放的姿态真心欣赏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入境问俗、入门问讳、入国问禁,在教学和生活中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6. 合作精神——汉语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需要彼此支持、共享资源,在海外工作还需要与当地使领馆、社区、政府、学校、公司、华人华侨、国际组织合作,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合作精神。
7. 本土化——许多国家已经把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更多的本地教师,因此为各个国家培养汉语教师也是我们的责任。对于本土教师,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附注
1 参见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5-12/07/content_626351.htm,2016-9-7。
2 参见《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1期第77页《“2013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
3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sy/glmd/259613.shtml#57,2016-9-7。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的学校主要有以下一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等。
4 各高校所采用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崔希亮. 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见崔希亮主编. 汉语教学:海内外的互动与互补.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崔希亮. 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 世界汉语教学,2010(1).
崔希亮. 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文化修养. 国际汉语,2012(2).
崔希亮. 说汉语教师的学术自觉.世界汉语教学,2013(4).
陆俭明,马真. 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