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介
作为中国现当代知名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张岱年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并将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一直延续到了本世纪初。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理论传承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解蔽与重建:论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起点》一文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陈松认为,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早期所出现的理论疑难是张岱年坚持“新唯物论”、发展“新唯物论”的思想起点。通过对教条主义和旧唯物论的批判,张先生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向本民族的社会现实,而且要从经验性的推断跃迁至概念性的反思。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协商民主视角下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的成果《协商民主视角下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基于凤冈的案例研究》一文中,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传兵认为,党群直议将人民群众纳入到决策层面,实现了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共同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共同关注的话题和问题进行话语论证,用多元共识、公开审议和平等参与代替了传统群众工作的组织、动员。这种互动协商的群众工作方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参与和表达的平台,从而实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有效、持续互动。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艳在《区域“五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分析样本》一文中认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战略导向。文章从省域和市域层面对“五化”同步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研究。
对老子“道”的理解,研究者们在“道”同“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肖孟夏在《论老子思想中“道”及其与“有”、“无”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根据《道德经》的文本,我们非但不能确定作为哲学概念的“有”、“无”之内涵,反而发现其中甚至并不存在作为独立哲学概念的“有”和“无”。因此,“道”与“有”和“无”的关系更是无从谈起,而通过对作为哲学概念的“有”、“无”的理解来达至甚至代替对“道”的理解的做法尤其值得商榷。我们有必要以批判的态度看待现有的老子研究,以期在契合文本的前提下探寻接近真理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