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乃民
我国城市广场舞现象的城市社会文化生态学分析
仇乃民
城市广场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殊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基于城市文化生态学视角对城市广场舞流行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出现问题进行深入审视与反思,研究认为广场舞运动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它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与城市空巢现象明显是形成广场舞中老年女性人口规模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大原因,而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缺失与道德失范是导致广场舞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
广场舞;城市文化;人口老龄化;城市空间;文化失范;生态学
2015年1月14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2015年8月26日,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四部门也联合印发 《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本文基于城市文化生态学视角对我国城市广场舞的发展过程的出现的种种文化生态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审视与反思,旨在探讨这些现象背后产生的重要原因及本质,为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1.1城市与城市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文化聚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宗教等的集聚中心[1]。然而,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它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人们的工作、居住、休闲、社交等所有日常生活,与其所在的城市有机融合在一个社会、文化和自然的系统中。城市生活反映了居民整体的心理状态,是各种传统与习俗、思想与情感所构成的整体[2]。世界城市的发展在经历古代、中古、近代3个发展阶段后,在20世纪初进入了现代的发展阶段。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历史系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的主要作用不但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既是人类各种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场所,也是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的地方[3]。目前,现代城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即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社区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功能趋向动态性、综合性、城市生活方式丰富而复杂化与城市问题日趋严重等[4]。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文化。所谓城市文化就是指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5]。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推动力,是城市的灵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居民的素质,表征了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目标就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形成起来的,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城市是城市文化的容器,城市文化附着在城市这个在载体中,渗透于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着城市的兴衰历程,指引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文化的本质就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所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状况、社会体制、民族信仰、地方风俗等的差异,城市文化的发展可能呈现不同样的一些模式[6]。
广场是城市文化重要的象征,所谓广场(或城市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亦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7]。广场起源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许多宗教、祭祀活动或聚议政事就在广场举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广场的种类与功能日益丰富。到了现代,城市广场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城市广场是集中体现一座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的场所,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是一座城市的眼。而广场文化是指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也就是说它既包含富有文化气息、表现较高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等,又包含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8]。在广场文化中,广场和文化融为一体,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给文化提供舞台和空间,文化为广场提升人气和品位。[9]随着城市社会的政治、经济、商业发展和建筑理念的变化,广场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品位,并以其独特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调节功能而深深地融合于城市文化主体之中。
1.2城市广场舞是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现象
每当清晨或夜晚,我们都能看到一群群人在广场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成为我国各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广场舞几乎遍布了全国每一个角落,己成为一个时尚和潮流,呈现一派方兴未艾之势。广场健身舞作为一项城市文化的新资源、新时尚的广场文化活动,深受到我国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追捧。目前,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已逐渐成为各地城市广场文化中最活跃的休闲和娱乐方式之一。广场舞是指以健身为目的,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并加一些舞蹈动作在里面,在城市中最宽阔的场地上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0]。广场舞种类很多,主要有健身舞、健身操、形体舞蹈、秧歌、腰鼓、国标舞、健身街舞、养生操、武舞、民族舞蹈、排舞等。广场舞作为现代流行的广场健身活动,动作简单,内容丰富、简单易学、运动量可大可小,又不受人数、年龄、性别、器材、场地等的限制,同时具有健身、缓解压力、消除紧张、放松身心、有益智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功能,越来越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同时也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城市整体风貌建设成为政府重视的重点。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广场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成为城市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舞在我国城市广场覆盖最广,参与人数最多,适宜人群最广,影响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广场舞的出现使广场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广场舞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又回归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场舞的出现即提升了城市文明和谐发展氛围,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也为广大群众打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人民身心全面发展。广场舞的发展为我国城市增添了文化魅力,为城市塑造了良好的文化形象,打造了独具我国特色的城市广场文化。也更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与其他的广场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我国城市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城市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既可以隶属于文化生态学理论范畴,也可属于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生态”的英文“Eco-”源于希腊字“Oikos”,意思是“人和住所”。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思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态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和活动状态,以及生物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从以生物界为主体逐步发展到以人类社会为主体。在社会学领域,埃米尔·迪尔凯姆于1893年开创了“社会形态学”,研究人口与环境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社会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社会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并把生态学的许多观点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而罗伯特·帕克率先把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城市社会学研究当中,把城市看做是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并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人手研究城市发展[4]。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学并与文化学结合,进而进入了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领域。1955年,美国著名学者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在其著作《文化变化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中首次明确提出“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即文化生态学主要考察人类如何与其周围环境相适应以及环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文化;或者说,人类文化如何在其环境背景中取得发展,而人类的谋生方法又在如何影响着其文化的其它方面[11]。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拉普卜特对城市分析的文化生态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一书中认为,“城市形体环境的本质在于空间的组织方式,而不是表层的形状、材料等物质方而,而文化心理、礼仪、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在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2]。同时,美国城市社会学家沃尔特·法尔和杰里·乔纳森也着认为,只有把“文化和价值观看做生态学的理论核心,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13]。我国城市广场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我国特殊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因此,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的发展需要从城市文化生态学方面来考察。
3.1城市化进程与广场舞运动的兴起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2010年,英国城市化率为79.5%,美国为82.1%),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4]。其中人口集中是城市化的表征,生产方式变更是城市化的内在推动力,而广义生活方式的变更则是城市化的社会变革结果。城市化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时代,1867年由西班牙人A·Aerda最先提出。在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只是起伏徘徊,大概经过了 4个发展阶段:1)1949-1960年的起步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为10.64%-19.75%;2)1961-1978年的基本停滞阶段,城市化率为 19.29%-17.92%;3)1979-1995年的恢复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为18.96% -29.04%;4)1996-至今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为30.48%-53.57%(截止2013年)[14]。其中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首次超过了50%,达到51.27%。这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中国社会从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大国,正逐渐进入了以城市文明为主的城市大国。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广场舞运动文化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它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广场舞运动的兴起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40-1950年代的建国初期的“秧歌舞”。1940年代延安“秧歌”作为政府动员工具,是中国特色城市“广场舞”的起源。在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的各种“改造”、“跃进”等社会运动中城市的街道、广场上处处是官方组织的“秧歌舞”,渲染了城市建设“开始一片新天地”。2)1960-1970年代的文革时代“忠字舞”。中国“革命群众”们在广场上、大街上、操坪里及乡村的禾场上跳“忠字舞”,以表现他们对革命及其领袖的无限忠诚,也使得各种各样城市文化的建设遭受大肆破坏与践踏,而城市发展也导致停滞的状态。3)1980-199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代的“交谊舞”。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国的城市各方面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恢复发展阶段,同时被封闭多年的交谊舞在全国各个大、小城市的公园、广场与舞厅中流行起来。这一禁止的解除为日后广场舞的发展埋下伏笔,培养了大批生力军。4)2000-2008年代的奥运会时代及后奥运时代的 “现代广场舞”。2001年随着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我国的城市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在城市中适量建设文化广场,从而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为现代广场舞运动开始盛行提供了物质与文化基础,而2008年奥运后的效应则真正将现代广场舞发展推向一个新高潮[15-16]。
3.2城市人口老龄化与广场舞大妈群体
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200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71%,同时在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占22.83%。2011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85亿,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接近一半中国城市。而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城市老年人已超1亿。预计2013年至2033年,平均每年增加1 000万老年人口,到2033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比重高达34.1%,而空巢现象开始前移,40、50岁的中年人家庭已经空巢[17-19]。同时,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刻的性别差异,即我国老年人口中,老龄妇女是主体,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长),老年女性已成为老年人口中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群体。如在2000年,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6 300万,女性为男性的两倍至五倍。2005年,在60岁以上的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6 700万人。2007年,在年届60或60岁以上者中,妇女比男性多出了约7 000万人[20]。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当今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巢现象明显,同时中老年妇女人口规模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大。
目前,我国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人数已经近亿,而参与者却主要是中老年女性。即在普遍有关广场舞的年龄、性别调查中,女性的比例都在80%以上,年龄45岁以上在70%以上。如郑州市城区的男性占3.3%;女性占96.7%,年龄45岁以上参与人群的比例为83.7%[21]。而兰州市区的男性占17%;女性占83%,年龄45岁以上参与人群的比例为74.7%[22]。然“广场舞大妈”的出现也并不是偶然因素。由于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与空巢现象规模不断增大,中老年人有锻炼身体、娱乐、交流与保持生活热情的强烈需求,但这些需求往往不能被现有城市社会的文化生活与娱乐模式完全吸纳。在如今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定义中,中老年人明显处于边缘位置(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她们被各类商业消费模式和网络技术所排斥。伴随着社会与民生问题的矛盾在老龄化社会中日益凸显,中老年人探寻自己喜欢的活动、交往与娱乐形式并得到认同的愿望就愈发强烈。广场舞运动以其独特的运动娱乐形式、功能特点与组织方式(广场舞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简捷性、沟通性等特点),深受中老年人喜爱,这符合我国社会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与需求。因此,城市广场舞大妈现象出现并非所谓代际差异的产生冲突,而是中老年人特别其女性受到主流社会排斥的边缘群体很自然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反应。
3.3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缺失与广场舞扰民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通常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同时,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23]。也就是说公共空间绝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同时也包括了具有一定文化活动的文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公众活动的城市空间有2个特点:1)任何人都有权进入;2)人的活动不受限制。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社会生活发生的场所,也就是说是人们休闲、健身、娱乐、交流的场所。空间中的城市生活则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平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与民主性特点,而人与人之间的联合最终导致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反映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追求。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随着城市广场舞运动的迅猛发展,由广场舞扰民引发的冲突事件也不断涌现。如2013年10月23日晚,武汉市民按惯例去跳广场舞。仅跳一会儿,就感到空中有东西飘落,很多人都被洒了个满头满身,等到反应过来,人们发现泼下的竟然是大便。2013年8月30日,北京某市民因不堪广场舞骚扰,持双筒猎枪朝天鸣枪发泄,并放出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舞者。2014年3月29日,温州市区新国光商住广场的600住户采取了“以噪治噪”的对抗方式:他们花26万买来“高音炮”,还击对面松台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24]。2015年6月28日香港近百名本土派成员在旺角西洋菜南街闹事,以反对“内地大妈”在旺角街头唱歌跳广场舞而爆发多次冲突,声称这批内地大妈制造噪音,影响市容,“清洗”香港文化[25]。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要把握和建设今天的城市文化,首先需要面对的正是像广场舞这样在空间匮乏的现实处境中倔强生长起来的城市文化形态,仔细辨认和体会由此呈现的人们对公共文化生活的真实需求和现实焦虑.广场舞扰民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是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缺失,即人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区域。具体来说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整体上表现出功能公共性缺失和人性化缺失,即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公共性出现了异化与消解,开放空间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挤压,也就是说城市公共空间更多地为城市商业化,而忽略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娱乐与休闲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上缺乏人性化思考,也就是说人们的居住环境与休闲娱乐空间缺乏科学人性化设计,而只考虑所谓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人们的精神与文化的需要,与公众活动大多处于分离状态。
3.4城市社会失范与广场舞形象曲解问题
所谓“失范”是指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所导致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序状态[26]。如今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成了“标签化”社会(至少在网络上,我们是生活在“标签化”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在很多社会事件中,只要提到“广场舞大妈”这个标签,这事件就会迅速成为社会公共热点话题,无不因背后存在的某种营造“负面”的社会情绪为基础。换一句话说,我们并不特别在意事情的真相,只对行为人的身份感兴趣,并从身份标签中直接得出结论。其实广场舞作为一种城市文化是将给人们带来美感的传统舞蹈与带来健身功效的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体育休闲文化形式,它既体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又表现出健身运动的强身功能,有利于促进市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平台,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因此,对人们来说,广场舞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健康生活的方式。然而,“广场舞”在今天的中国广场舞形象已被曲解,“广场舞”和广场舞者被接连不断的负面冲突所淹没,广场舞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公敌”,“广场舞大妈”也成为了一种没有文化、缺乏公共意识与法律规范的“标签化”群体形象。
城市文化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植根于全体市民中的价值观念,它以不同于法律的形式规范着市民的行为,决定着一个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与城市特色[27]。当公众都习惯于“标签化”判断时,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而是一个失范的社会。当然,在广场舞事件中一些居民的行为也一种社会失范现象,如泼粪、鸣枪、放藏獒等。这些失范行为则表现了社会共享价值链的断裂,即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社会价值系统的混沌不清或混乱,必然导致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失范。这是也由于在我国正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时期,这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的频繁流动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变换。人口的流动性及其生活空间的拓展,又会扩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然而,由于城市生活的复杂化、人口的流动性及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使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大为增多,异质性明显增强。这种异质性增大了个人生活的独立性和隐秘性,公共生活和私生活界限分明。这样部分城市居民对城市社会出现的急剧变化不能迅速适应,从而在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方面出现心理迷乱倾向,不能理智地把握自己,只能随大流或赶潮流,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行为。
我国城市广场舞生态文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它从只受单一自然环境变量的作用,发展为受到多种变量综合的交互作用,从而变得愈加深入和复杂。也就是说它与我国特定的城市、人口、空间、文化等各种综合因素息息相关。我国城市广场舞来源于人们的城市生活,是在人们的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又回归于人们的城市生活之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城市广场舞的出现既提升了我国城市文明和谐发展氛围,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打造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城市广场舞的发展为我国城市增添了文化魅力,为城市塑造了良好的文化形象,打造了独具我国特色的城市广场文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广场舞运动文化逐渐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化。总之,运用城市文化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对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的全面理解,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指导我们对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更具有创新性的研究。
[1] 王伟伟.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整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
[3]许英.城市社会学[M].齐鲁书社,2002.
[4]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张钟汝,章友德.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6]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
[7]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蒋淑卓.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J].广东社会科学,2003 (4).
[9]刘尧.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的述论[J].中国名城,2014(6).
[10]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 (24).
[11]万昆.城市文化生态学思想在旧城改造中的作用[J].南方建筑,2004(6).
[12]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13]周蜀秦.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范式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4]1920年数据摘自:金恩斌.中外城市化进程透视[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15]周丽云,邱慧晶.我国广场舞的发展历史浅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1).
[16]李熙.“大妈广场舞”源头考[EB/OL].[2014-04-24].http:// view.163.com/special/reviews/tommiedance0424.htm1#f=www_ne ws_attr.
[17]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急速发展期[J].城市规划通讯,2012(10).
[18]“空巢”家庭将成未来主流[N].华商报,[2012-09-23].
[19]全国老龄办: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达49.7%[N].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23.
[20]Population Division,DESA,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Age-ing1950-2050,[EB].http://www.un.org/spanish/esa/population/Executivesummary-Chinese.pdf.
[21]马孟卓.郑州市中老年广场舞发展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2]范仲鑫.对兰州市区广场健身舞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3]高宇波.城市公共空间探析[J].山西建筑,2013(10)5-7.
[24]何敏.媒体盘点广场舞引发的对抗事件:考验管理智[EB]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5-27.
[25]香港本土派抗议内地大妈广场舞引冲突[EB].http://news.sohu. com/2015-7-7.
[26]启越.社会失范谁之责[J].领导文萃,2013(1).
[27]冯涛.文化情境与西安市城市公共空间[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Analysis on Urban Social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Phenomenon of Urban Square Dance in China
QIU Naimin
China's urban square dance is a unique form of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China's special urba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ultural ecology,this paper makes a deep survey and reflect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popular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urban square dance.The research thinks that the square dance in our coun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 is a microco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Urban population aging fast development and the urban empty nest phenomenon obviously formed square dance in elderly female population size for proportion continuing to increase,and urban public cultural space and lack of moral anomie are the main reason leading to the square dance ecological imbalance.
square dance;urban culture;population aging;urban space;cultural disorder;ecology
G80-05
A
1003-983X(2016)08-0665-04
2016-06-1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15SJB772)
仇乃民(1971-),男,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全面健身理论与方法.
盐城工学院体育部,江苏 盐城22405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Jiangsu,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