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强国研究综述

2016-03-14 18:22吴海菲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强国竞技

吴海菲,曾 吉

我国体育强国研究综述

吴海菲,曾吉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30年中国体育强国的内涵、特征、判断标准、实现路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强国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在体育强国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体育强国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凸显了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加强体育强国的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体育强国;研究;综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我们要把每个人的梦想汇聚起来,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只要我们立下雄心壮志,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1]。徐本力认为,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强国梦”就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体育事业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2]。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近30年我国体育强国的内涵、特征、判断标准及实现路径的综述,厘清体育强国的基本理论,总结体育强国的发展规律,审视体育强国的现实问题,寻找出实现路径,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 体育强国的内涵

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体育强国的内涵进行探讨,对体育强国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一维说”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认为,体育强国是指在世界重大综合性比赛的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即以竞技水平为最鲜明、最主要的标志。例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总体优势,名列前几名(一般指3-6名)的国家[3]。

1.2“二维说”

田雨普等认为,体育强国是个意会概念、定性概念,是具有明显动员性和引领性的概念,是指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4]。肖焕禹等认为,体育强国是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两者俱强的国家[5]。

1.3“三维说”

本着“以人为本”、“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这3条原则,邱雪认为,体育强国主要是指那些竞技体育超群、群众体育普及、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6]。

1.4“多维说”

熊斗寅认为,体育强国是整体概念,不仅包括竞技体育超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基础雄厚,而且包括一个国家体育科技水平高、场地设备条件好,人才培养素质高等[7]。徐本力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指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领域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还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8]。周爱光认为,体育强国是指体育事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等)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前列的国家[9]。鲍明晓认为,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体育;其次体育强国实质上是强国体育;最后体育强国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10]。韩冬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既在现代体育组成部分的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方面,又在标志体育运行状态的体育法制建设、体育外事、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宣传、体育管理等诸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1]。黄莉认为,体育强国是指在国民体质、运动竞技、科学教育、产业经营、竞技文化等方面显现出强劲综合实力,整体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12]。刘一民等认为,体育强国是指在大众体育普及程度、竞技体育水平、学校体育完善程度、体育产业发达程度,以及体育软实力等综合实力上,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的国家[13]。林立等认为,体育强国是指以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14]。刘鹏认为,体育强国应该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法制、体育科研、体育教育等领域,并且这些领域都要达到相当的水准,要在国际中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还要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这样才能称之为体育强国[15]。王智慧认为,体育强国是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等体育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体育综合实力包括体育硬实力和体育软实力两个方面,体育硬实力主要涵盖竞技体育实力、群众体育实力、体育科技实力、体育产业实力、体育教育实力5个方面,体育软实力则包括体育文化、政府管理制度与执政能力3个方面[16]。

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体育强国的内涵,立足当下、追溯过去、展望未来,以奥运竞技名列前茅为主旨,围绕竞技体育超群、群众体育普及、体育产业发达,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整体概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是对奥运竞技名列前茅、围绕竞技体育超群、群众体育普及、体育产业发达本身内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

2 体育强国的特征

体育强国具有鲜明的特征,学界的看法各有侧重,主要观点如下:

2.1“三大特征说”

姚颂平认为,体育强国有3大特征:1)竞技体育自然是世界一流水平;2)群众体育不仅普及化、生活化,而且与国民健康水平成正比,与医疗保险费用成反比;3)在政府支撑下,采用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机制[17]。刘美桂[18]与其持有类似的看法。

2.2“四大特征说”

熊晓正认为,体育强国有4大主要特征:1)在国际体育大赛中成绩要名列前茅;2)在国际大赛和国际体坛主要事务中,有组织、承担的能力和影响力;3)在国际体育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4)在国际体坛、国际体育组织中,要有主导性的话语权[19]。许立群[20]、杨辉[21]与其观点基本一致。

2.3“五大特征说”

刘一民等认为,体育强国有5大特征:1)大众体育普及程度高;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强;3)学校体育受到政府重视;4)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5)体育软实力强。黄莉[12]与其持有相同的观点[13]。

2.4“六大特征说”

王智慧认为,体育强国应具备6大特征:1)竞技体育布局合理,整体实力强;2)国民体质强,体育参与质量高;3)体育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高;4)体育科技水平高,创新成果位居世界前列;5)体育产业发达,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6)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16]。

2.5“八大特征说”

苏宁认为,体育强国有8大特征:1)竞技体育强国;2)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3)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良好;4)在国际体育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5)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占有主导话语权;6)国民的体育意识较强;7)健全的体育管理机制和完善的体育法制;8)强大的体育宣传力度和广泛的体育交流[22]。

学者以中国为出发点,以全球化的高度审视体育强国,认为体育强国既具有健康性、经济性、科技性、国际性,体育强国还具有整体性特征和明确的价值取向。

3 体育强国的判断标准

学界关于体育强国的判断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从多角度、多学科、多领域进行探讨,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3.1定性标准

这是一种重点突出、简洁实用的判定方法。上世纪80年代,我国确立了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为主要标志的体育强国衡量标准,至今仍有部分学者坚持此观点。田雨普[23]认为,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2项基本标准。肖焕禹认为,体育强国有7个标志:1)国民体质强;2)竞技体育项目均衡发展,国际大赛金牌处于领先地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3)大众体育普及,体育人口达到经济发达国家中上水平;4)体育科技水平高;5)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6)体育文化繁荣;7)体育产业发达[5]。鲍明晓认为,审视和判断体育强国有两个维度:从体育自身的维度看,体育强国就是由体育基础实力和核心表现所构成的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名列前茅的国家;从体育发展的外部性维度看,体育强国就是能融入并塑造民族精神的体育,是一个能参与经济生活并创造财富的体育,是一个能沟通人际、亲和社会、培育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体育,也是一个能传承历史并能给后代人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体育。徐本力[2]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主要还是要看竞技体育上的绝对实力,与此同时当然也要兼顾大众体育、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等体育其它领域的发展水平是否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10]。刘学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不仅要看其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还要看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普及程度、体育科技的发展状况、体育教育的质量、体育产业的发达程度、体育管理机制的健全程度以及体育法制和体育文化等的完善与发展水平,只有上述领域都位于世界的前列才能称得上是体育强国。这种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彰显出一个体育强国的个性和优势,但是国际比较力不够[24]。

3.2定量标准

这是一种具体、量化、直观的判定方法。常建平认为,体育强国的评价标准包含5个方面:1)国民对体育的认知程度;2)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到的规模;3)竞技体育中核心项目达到的竞技水平;4)人均占有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质量;5)以竞技项目职业化为重点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25]。周爱光认为,现阶段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至少应当满足3个必要条件,即在群众体育方面,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占45%以上;在竞技体育方面,奥运会的奖牌数和成绩名次进入前8名;在体育产业方面,GDSP占GDP的比重1.5%以上[9]。邱雪认为,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3项一级指标,并对3项一级指标又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可量化的二级指标。这种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具有量化的可操作性特点,但是易消解掉一个体育强国的个性特征[6]。

也有一些学者从综合的视角提出了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齐立斌认为,应当把我国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场馆、体育人才、体育科研、体育经费、体育媒体、体育法制、国民体质等作为评价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准[26]。张晓义认为,体育强国的衡量标准包括国内体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体育人口的数量及质量、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体育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现代化体育设施的数量、体育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体育产业化水平与体育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国际体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优势项目的数量及在重大国际赛会上的名次、中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与规制权以及世界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认同程度)[27]。周丽萍等与张晓义持有相同的看法[28]。还有一些学者从自身研究领域的视角间接提出了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力求凸显某一方面对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于善旭认为,北京奥运会后,体育法制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准之一[29]。蒋志学认为,体育科技对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贡献[30]。宋继新认为,文化兴体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抉择[31]。刘红梅等认为,学校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个主要指标[32]。

4 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路径

学者认为,体育强国的实现需要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全面协调发展。

4.1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结合

辜德宏认为,在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路上,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把握中国体育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优化结构,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体育强国的建设道路中,我们既应该学习别的体育强国的先进经验,又应该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自身特色[33]。杨海龙认为,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就必须坚持并完善举国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否则不能谈跨越式发展[34]。徐本力认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路径:1)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体育发展道路;2)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强国强民之魄力;3)凝聚中国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凝聚力[2]。

4.2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鲍明晓认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应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奋斗目标相一致[10]。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国的工作体系和业务构架,初步实现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完成体育强国的建设任务,全面实现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如何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其根本路径是什么?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那就是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4.3以体育国际影响力或综合实力为支撑

任海等认为,当今世界,一个没有国际影响力或国际影响力很弱的国家不能算是体育强国;中国要建设体育强国,其核心的外层目标就是通过体育对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为我国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35]。黄莉认为,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予以有力支撑,同时也与一个国家的体育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体育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教、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相互作用后显现出来的总体能力[12]。

4.4以体育文化为突破口

刘旻航等认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所缺乏的是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必要路径[36]。张长城认为,体育文化与塑造国际体坛话语权是提升我国体育强国软实力的主要途径[37]。林立等认为,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慎重把握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契合,需要以人为本制度的支撑和保障[14]。冯建中认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加强体育文化工作[38]。刘纯献等认为,提升体育文化自觉、增强体育文化自信、实现体育文化自强是建设体育强国之魂[39]。

4.5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协调发展

刘鹏认为,建设体育强国,群众体育领域要建立覆盖城乡且比较完善的公共体育体系;竞技体育领域要在国际重要比赛中继续保持较高水准,同时项目发展要均衡并具有可持续性;体育产业要逐步提高在GDP中所占比重,进而成为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方面,则要使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大的影响力,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体育法制、科研以及教育等方面也要达到相当的水准,让中国体育在国际体育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力[40]。

4.6推行“两步迈进”计划

刘一民等认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需要积极推行“两步迈进”计划:第1步,从现在到2020年,实施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体育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小康体育,同时,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的特点和优势;第2步,从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全面迈进,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13]。

4.7加强区域体育发展

冯宝忠认为,我国的体育强国途径是指我国由当前体育事业落后状态通向21世纪中期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体育强国的方法或路子。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逐步推进,我国的体育强国途径先后经历了全面协调发展、体育强省发展和区域体育发展[41]。邹师认为,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现实选择[42]。

4.8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根本途径。尹维增等认为,根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进一步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以竞带群,以群促竞”,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辐射功能,注重竞技体育内涵发展,使竞技体育由“赶超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和过渡,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服务[43]。董翠香等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应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实施“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学校体育长效运行机制,促使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由“空间封闭型”向“空间开放型”转变,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44]。杨桦等认为“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闯出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一条特色之路,从而为中国体育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45]。在社会和体育的不断发展中,“赶超型”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需要及时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此外,杨桦认为,坚持高等体育教育优先发展、引领发展,是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需要[46]。董德龙等认为,实现体育强国的路径是:1)保持和扩大竞技体育的优势;2)群众体育上的普及;3)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向驱动发展;4)努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积极扩大体育产业发展[47]。陈静侬等认为,借鉴世界体育强国经验、加强体育品牌建设和坚持科学发展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必要途径[48]。王智慧认为,实现体育强国路径有5条:1)根本解决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实现由“外生式”发展模式向“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转化;2)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让体育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3)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借助传统体育文化平台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体育文化输出格局,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4)构建和提升国家体育话语能力;5)形成“三步走”的整体发展策略,向体育强国迈进[16]。

学者在实现体育强国的依靠力量、路径选择、精神支撑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诸多共识。目前对体育强国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体育学以研究成果为主,跨学科综合研究成果少,政策宣传性的成果较多,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较少,转述解释性成果较多,在实践层面可操作性成果较少等不足,需要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加强体育强国的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

[1]杜尚泽,李中文,马剑.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02-08(1).

[2]徐本力.对我国“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的解读与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5):4-9.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4]田雨普,王欢.体育强国的辩证认识论[J].体育学刊,2009,16 (8).

[5]肖焕禹,邵雪梅.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J].体育科研,2009,30 (4):3-5.

[6] 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 (1):12-14.

[7]熊斗寅.世界体育强国浅析[J].四川体育科学,1985(4).

[8]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

[9] 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体育学刊,2009,16(11):1-4.

[10]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1-6.

[11]韩冬.宏伟的目标艰巨的任务——论“体育强国”建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

[12]黄莉.从体育强国内涵探究体育综合实力构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15-18.

[13]刘一民,赵溢洋,刘翔.关于体育强国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4-36.

[14]林立,李付伟,吴丽晶.试论体育强国与体育本质的契合[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

[15]华奥星空/sports.cn.刘鹏采访全文:铲除足坛假赌黑向体育强国迈进[EB].http://sports.sohu.com/20100927/n275304443.shtml.

[16]王智慧.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17]姚颂平.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18]刘美桂.“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4:12-13.

[19]熊晓正.关于体育理论与实践几个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20]许立群.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21]杨辉.体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6):18-19.

[22]苏宁.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考[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3]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

[24]刘学.体育强国的文化解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 (4):29.

[25]常建平.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26]齐立斌.“体育强国”战略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

[27]张晓义.新时期建设体育强国的认识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

[28]周丽萍,田雨普.“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研究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

[29]于善旭.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法治进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

[30]蒋志学.总结北京奥运会科技工作经验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新的贡献[J].体育科学,2009(11):3-7.

[31]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2]刘红梅,裴海泓.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梦想与现实——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49-53.

2010(2):1-4.

[33]辜德宏.整体完善与优势凸显: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J].南京休育学院学报,2009,23(5):45-49.

[34]杨海龙.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

[35]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

[36]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33-36.

[37]张长城.体育强国的软实力及提升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10-312.

[38]冯建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迈向体育强国——在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体育文化导刊,2011(8).

[39]刘纯献,刘盼盼,冉祥华,等.试论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3(5):1-3.

[40]刘鹏.建设体育强国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N].中国体育报.合、不断完善。同时,建立我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今后校园足球联赛开展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这也将是我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可持续发展的后期研究目标。

[41]冯宝忠.中国迈向体育强国途径的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2012.

[42]邹师.区域体育发展战略: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2(4).

[43]尹维增,张德利,陈有忠.体育强国梦构建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1).

[44]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

[45]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

[46]杨桦.建设体育强国与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

[47]董德龙,范安辉,梁建平.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现实差距与路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9-41.

[48]陈静侬,徐凤琴,吕树庭.体育强国研究回望与前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1):24.

Research Summary on Chinese Sports Power

WU Haifei,ZENG Ji

Using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standards and realization rou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t of achievement about sports power we got though,but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is still need to be strengthened,and there are fewer results on practice.Sports power demonstrates Chinese road,China spirit,and China strength.It highlights the China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 of times.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sports power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competitive sports and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sports power;research;review

G812

A

1003-983X(2016)08-0699-04

2016-07-12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TY054)

吴海菲(199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HubeiUniversity, Wuhan Hubei,430062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强国竞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竞技精神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