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演讲分析:修辞、话语和隐喻》介评∗

2016-03-14 17:48:30穆军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话语研究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演讲者语言学古典

◎ 穆军芳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政治演讲分析:修辞、话语和隐喻》介评∗

◎ 穆军芳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Jonathan Charteris-Black.2014.Analysing Political Speeches: Rhetoric, Discourse and Metaphor.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xxi+274pp.ISBN: 978-0-230-27438-9.

Charteris-Black教授的最新著作《政治演讲分析:修辞、话语和隐喻》展示了政治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新进展。作者首先从古典修辞学和传统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政治演讲,然后重点从话语-历史法、批评隐喻研究法等角度对政治演讲及其所隐藏意识形态的语言建构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为广大语言学、修辞学、政治学和大众传播学研究者从政治层面解析修辞、话语和隐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政治演讲;批评话语分析;修辞;话语;隐喻

1.引言

由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关注社会中权力滥用和权力反抗,政治话语一直以来都是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研究领域(van Dijk,2015:478)。作为政治话语的研究焦点之一,政治演讲(Political Speeches)备受批评语言学家关注。《政治演讲分析:修辞、话语和隐喻》是英国西英格兰大学Jonathan Charteris-Black教授继《批评隐喻分析的语料库研究法》(2004)、《政治家和修辞:修辞的说服性力量》(2011)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古典修辞和传统语言学作为切入点,重点从话语-历史法、批评隐喻研究法等角度对政治演讲及其所隐藏意识形态的语言建构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是对政治演讲分析得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一本专著,展现了政治演讲的最新研究成果。Wodak曾这样评论道:“本书是一本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专著,是社会科学界学生和学者的必读书目。”(Charteris-Black,2014)本文拟对该书的内容逐章介绍,并进行简要的评述。

2.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修辞、演讲术和话语的传统方法;第二部分对20世纪90年代后的话语和公众交际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第三部分探讨了最近十年间兴起的批评隐喻分析法在政治演讲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修辞学、演讲术和话语的传统研究方法”由第一章至第三章组成,从古典修辞学和传统语言学视角为人们理解政治演讲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识。

第一章“古典修辞学:艺术证据和安排”主要阐释了三种古典艺术证据在政治演讲中的应用。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不考虑演讲类别的情况下,劝说是通过演讲创造的三种艺术证据1实现的,即基于演讲者品质的道德诉诸(ethos)、基于演讲者推理技巧的理性诉诸(logos)和基于听众感情的情感诉诸(pathos),作者结合具体领袖的演讲探讨了如何将这些艺术证据成功地应用于政治演讲。最后,本章运用古典修辞学的五个演讲步骤分析了奥巴马的政治演讲,指出每一步都有特定的修辞目的和劝说证据。

第二章“古典修辞学:风格和修辞”主要探讨了古典修辞学的风格组成要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巧妙地调整以吸引不同的听众。风格是个人选择和社会意义、口语模式和其他交际方式的复杂互动。作者首先运用古典修辞风格解析了柯林斯的“战前”演讲,指出演讲者在交际过程中选择的风格对于政治演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修辞也是风格的一个要素。作者从形式辞格(schemes)和转义辞格(trope)互动的角度指出,开场和结语部分修辞的密集使用和比喻的聚类出现是奥巴马2009年就职演讲高雅风格的特点。

第三章“话语中的连贯和衔接”以肯尼迪的就职演讲为例,详细勾勒了演讲者与观众的共有知识和经验对于实现话语连贯和衔接的重要性。作者首先探讨了连贯和言语环境的关系,认为连贯取决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正常经验的认知知识,而衔接是实现话语意义连贯的句法手段。作者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从语法衔接(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和词汇衔接(搭配和反复)分析了肯尼迪的就职演讲,指出肯尼迪使用的衔接手段塑造了他强硬、可信的领袖形象。

第二部分“话语的批评性研究方法”由第四章至第六章组成,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话语和公众交际的主要批评性分析法,为第三部分批评隐喻分析法的提出做了铺垫。

第四章“批评性分析:语境和劝说”主要展现了用于语境分析的劝说理论如何应用于政治演讲。批评话语分析的特点之一是对社会语境的密切关注,即对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以及话语在建构这些关系时所起作用的重视。Charteris-Black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提出了公众交际的三步骤:话语“情境”分析、话语特征识别和分析以及话语的阐释和解释。最后,作者结合16岁男孩威尔2011年在工党会议的演讲回顾了他提出的五个劝说途径,即意图合理、论据充分、演讲富有感染力、讲述内容契合观众和着装手势得当。

第五章“社会施事方和情态”详细分析了英语语法内部资源的施事方如何被揭示、强调或者隐藏。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探讨语言如何表征施事方,而及物选择能够展现参与者和他们在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关系。因此,作者首先分析了卡梅隆2012年在政党会议演讲中及物性的使用情况。此外,演讲者还可以通过情态系统来表达立场。情态可分为认识型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和责任型情态(denotic modality),前者关注演讲者对于其所讲事件真实性、准确性或者确定性的承诺等级,而后者表达了演讲者意愿做某事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作者解析了布莱尔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演讲,提出不同情态类别和等级的选择会影响意义的表达,从而对交际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六章“话语—历史法”阐释了话题和话语策略在政治演讲中的应用情况。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选择和社会语境的关系;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话语-历史法通过三个步骤来阐释权力关系是如何构成的:第一,确定语篇的主题或具体内容;第二,分析语篇的话语策略;第三,解析话语策略的语言体现方式。以此为基础,作者对霍华德的移民演讲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其主题和话语策略。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话语-历史法的一些问题。最后,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话语—历史法中的话语策略进行了顺序调整,提出了名词化、表述、“视角化”框架和表征、强化和缓和以及论辩策略,并分析了每条策略的目的。

第三部分“批评隐喻分析”由第七章至第十章组成,全面探讨了最近十年间兴起的批评隐喻研究法。

第七章“公众交际中的隐喻研究”探究了政治演讲的系统分析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由内在隐喻驱动的话语发生方式。作者首先运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布莱尔、奥巴马和克林顿在政治演讲中使用的“信标隐喻”(beacon metaphor),重新界定了隐喻。作者继而结合十个问题回顾了政治话语中隐喻的研究设计方法,如语境分析和数据搜集法、隐喻识别法、隐喻阐释法和隐喻解释法等。最后,本章提出了隐喻的识别和分类法,前者需要确定一个系统的标准,后者通过比较或范畴化来实现。

第八章“批评隐喻方法论”提出了针对批评隐喻分析的隐喻识别法。批评隐喻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劝说性体裁(如政治演讲、政党政治宣言或媒体报告)中的隐喻,并试图解释在参照演讲者目的和言语情境的特殊设置互动之下隐喻是如何选择的(Charteris-Black,2004)。作者首先以递归的方式回顾了批评隐喻法的四个步骤:语境分析、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和隐喻解释,继而提出了针对批评隐喻分析的隐喻识别和阐释法,前者是隐喻的判别方法,而后者是隐喻的分类方法,最后隐喻识别和隐喻阐释解析了奥巴马2009年就职演讲。

第九章“意向性隐喻和社会认知”通过对比van Dijk的“社会认知”,阐释了政治演讲中隐喻使用的意向性类别和本质。“社会认知”定位于听者的想法,强调话语的接受;而“意向性隐喻”则关注说者的看法,侧重话语的生成。批评隐喻分析认为,语言的使用是有意向性的。本章深入探讨了第七章提出的隐喻意向,即一般修辞意向、启发意向、表述意向、移情意向、美学意向、意识形态意向和虚构意向,展现了政治演讲中劝说的修辞方式。最后,作者分析了奥巴马2009年就职演讲中隐喻的七种意向,并结合劝说理论探讨了这七种意向与隐喻的首要修辞目的——修辞劝说的关系。

第十章:“结语:戴维·卡梅隆的欧盟演讲”运用本书提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卡梅隆2013年1月的议政演讲,是对政治演讲研究的实践性总结。从古典艺术证据来看,本演讲主要通过道德诉诸和理性诉诸进行劝说论证;从古典修辞风格上来看,主要运用了回指(anaphora)、交错配列(chiasmus)等形式辞格和暗喻、互文典故(intertextual allusion)等转义辞格;借助Halliday的施事和情态理论,本演讲的另一特征是多次交叉使用认识型情态和责任型情态,表达了卡梅隆对欧洲的强硬态度。最后,作者运用话语—历史法探讨了卡梅隆演讲的主题,欧盟通常被表征引发消极社会结果的原因,因此卡梅隆通过提出更民主的管理系统把自己建构成一个有责任感的政治家,与听众产生共鸣。

3.简要评论

本书结合最新的热点话题语料,从修辞、话语和隐喻相结合的角度全面地向读者展现了政治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该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书体现了政治演讲的多学科互动和融合。Charteris-Black以古典修辞法和传统语言学法作为背景,主要运用话语-历史法、批评隐喻分析法等对政治演讲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阐释了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演讲者如何通过组织和建构语言来劝说和影响观众。例如,第六章运用话语-历史法分析霍华德的移民演讲时,不仅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局面,还扩展到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又例如,第八章作者采用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政治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即语境分析和演讲选择、识别阶段、阐释阶段和解释阶段。因此,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政治演讲研究的热点,从而更好地掌握政治演讲的研究动向。

第二,本书拓展了隐喻研究,深化了Charteris-Black本人提出的批评隐喻理论,是对话语批评性分析的有益补充。比如,在第八章,作者提出了针对批评隐喻分析的隐喻识别法和隐喻分类法,从而更加明确地展现出隐喻如何系统地使用以创造出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特征的合法化或者不合法化话语。在批评隐喻分析中,隐喻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步来识别:识别潜在的隐喻数量;确认或者否认起初的辨别;识别新的隐喻;识别常规隐喻;识别规约隐喻。此外,在第九章,作者对比了van Dijk的“社会认知”和Charteris-Black(2012)的“意向型隐喻”,二者是对同一现象进行探讨的互补方式,前者强调接受,后者侧重生产。在政治演讲中,意向性隐喻更加明显。通过解析意向性隐喻,可以解释这样的隐喻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对演讲提供连贯的表征。

第三,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修辞”。柏拉图区分了修辞和论辩,认为修辞从本质上来讲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迎合说话者,而论辩则是对于双方立场不偏不倚的写照。自此之后,柏拉图的修辞观点在学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修辞”一直以来都等同于虚假,与“修辞”搭配的多为表达极端政治或虚假信息的否定形容词(Charteris-Black,2014:3)。然而,亚里士多德重构了修辞的地位,把它看作论辩的同义事物,修辞通过人们参加论辩来协调行为,因此修辞在不同情境下对于论辩劝说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Charteris-Black(2014:5)认为,“修辞是在公众面前成功演讲的艺术,修辞运用得越成功的演讲就是越有说服力的演讲”。本书以古典修辞学开篇,描述了三种古典修辞诉诸如何成功地运用于政治演讲,接着又分析了古典修辞学中的风格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提出的话语-历史研究法和批评隐喻法等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研究,实际上进一步展现了修辞对于政治演讲的重要意义。

第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不仅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诸多理论研究方法,而且还为有志从事政治演讲研究的人士提供了丰富的语料。通读全书,读者可以发现,本书的每章都首先回顾了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方法并辅以图表说明,以此为基础对所选取的演讲文本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读者对章节内容的消化吸收。作者还在每章设置了相应的练习题以检验读者对重要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并在每章的最后提供了拓展阅读书目,为读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此外,在本书的最后附有练习题参考答案和作者评论,有助于启发演讲者更好地掌控意识形态和话语间的关系。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著者研究缜密,但是限于篇幅,有些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在语料选取上,虽然作者所选取的例子代表了政治演讲的诸多方面,然而这些例子大都选自英美国家男性政治领袖的演讲(除了柯林斯的“战前”演讲),如果能将女性政治领袖的演讲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演讲也涵盖在内,本研究的内容必将更加丰富。第二,作者简化了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和连贯框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使用性,特别是过于强调外指照应,未能全面地体现出观众对于政治演讲中社会、语言及认识关系理解的重要性。

然而,瑕不掩瑜,该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本书既进一步地发展了批评隐喻分析,使其更契合批评话语分析,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灵感,帮助其研究向纵深发展,又回顾了从古典修辞学到当代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经典理论,可以作为政治演讲研究领域的教科书,帮助读者对该领域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此外,从多学科探究政治演讲的研究思路,体现了该书在语言学、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等学科领域的应用价值。因此,本书的出版必将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究政治演讲的魅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古典修辞学认为,演讲由五部分构成:觅材(invention)、布局(disposition)、风格(style)、记忆(memory)和演讲(delivery)。觅材就是寻找证据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把证据分为非艺术证据(non-artistic proof)和艺术证据(artistic proof)。前者是演讲前已经存在的法律、论据、誓言等可以用来证明演讲者观点的证据,而后者是指在演讲过程中创造出的修辞学意义证据。

Charteris-Black, J.2004.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Charteris-Black, J.2011.Politician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2nd edn.).Basingstoke/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Charteris-Black, J.2012.Forensic deliberations on purposeful metaphor.Metaphor and One Social World, 2(1): 1-21.

van Dijk, T.A.201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Tannen, D., Hamilton, H.E.& Schiffrin, D.(eds.).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2nd edn.).Oxford: Wiley Blackwell, 466-485.

Review onAnalysing Political Speeches: Rhetoric, Discourse and Metaphor

Mu Junfang, Hebei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his newly published bookAnalysing Political Speeches: Rhetoric, Discourse and Metaphor, Professor Charteris-Black demonstrates the new development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peeches.In the book, he firstly explores political speeches from classical rhetoric and traditional linguistics.With the approaches such as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etc., the author displays the political speeches and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within it, which works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rhetoric, linguistics, politics and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to analyze rhetoric, discourse and metaphor at the political level.

political speeche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rhetoric, discourse, metaphor

穆军芳,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通讯作者:穆军芳

联系地址:河北省保定市(071002)七一东路2666号,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市(100875)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电子邮件:mujunfang@mail.bnu.edu.cn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YY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演讲者语言学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生日快乐等2则
意林(2011年9期)2011-05-14 16:48:56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