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拳传统文化特征审视

2016-03-14 10:08:19黄建军
关键词:少林思想文化

黄建军



蔡李佛拳传统文化特征审视

黄建军

(五邑大学 体育部,广东 江门 529020)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从“儒”、“释”、“道”角度对蔡李佛拳传统文化进行剖析,揭示蔡李佛拳是儒家、释家、道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传统武术文化产物,具有与其它流派不同的理论体系、拳种特征和价值功能。这对认识与理解蔡李佛拳,以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回归及挖掘其现代社会价值有重要意义。

“蔡李佛”;传统文化;儒家;释家;道家

蔡李佛拳是晚清新会人陈享(1806-1875)所创,是以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为基础,集少林内外功法、跌打医术、佛家技击心法、西洋搏击技法于一体的岭南名拳。从其留下的《蔡李佛拳行功精要》、《蔡李佛技击学》,以及后人整理的有关蔡李佛拳拳法、器械、心法、医术等遗著看,其理论内涵极其丰富,寓意深刻。蔡李佛拳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融合体,已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国度。“儒”、“释”、“道”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常言道:儒治世(人),佛治心,道治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释”、“道”思想得到不同社会群体的推崇而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并以不同演绎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

一、蔡李佛拳的儒家文化剖析

儒家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渗透到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民间习武人群中,“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等儒家道德伦理观备受推崇,成为传统武德的核心思想,并逐步形成由武德伦理规范、习武者的意志品质和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所组成的传统武德体系。

(一)蔡李佛拳的“孝”文化观

“尊师重道”是儒家“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孝”文化是儒家所提倡和弘扬的道德伦理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社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道”是指听从师父在传技中的种种要求和吩咐,循序渐进,完成师父的授业[1]。儒家名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有所成,有赖师教,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古今学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也”。自古以来, “孝”文化在习武群体中被置于首位,先拜师后学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师后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视师徒如父子”,称“师”为“师父”,将师徒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血缘化和伦理化,并融合于传统武德之中代代相传。所以“守师训、遵师命、忠心耿耿、绝不能有三心二意”等逐步成为武术传承的核心信条。一代宗师陈享也不例外,据陈尊三遗稿《尊三随笔》中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享公时年十六,经严父恩师熏陶,焚膏继咎攻文传白沙理学,苦心孤诣练武绍少林灵心佛门真传,文武两学不凡。”[2]1836年,陈享学有所成后,创编“蔡李佛”拳,拳名取自蔡、李两位恩师的姓和陈姓恩师的佛门弟子身份,以“重光少林术、世代毋相遗”为门派宗旨,以“蔡李佛门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传”作为祖师堂对联,以开式动作“灵心掌”,“辘轿虎爪”,“魁星踢斗”,“日月拳、前后三礼”为门派的“开式礼”,纪念和报答三位恩师的培育之恩,并激励门派弟子饮水思源、不忘先祖。同时,为继承恩师“反清复明”大业, 将蔡李佛拳“开式套路”编成一首脍炙人口的椿礼诗诀:“魁星踢斗反天乎,大鹏展翅清名留。供拜五湖复四海,日月拱照明当头。”巧妙地将“反清复明”4字分拆嵌入其中。在陈享的影响下,180年来“尊师重道”的“孝悌”文化在蔡李佛门派中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二)蔡李佛拳的“身心双修”观

习武强身健体,习文赋则修身养性。“文韬武略”的“身心双修”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释家和道家所提倡。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一个“通五经贯六艺”、“文武兼修”的思想家,就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所阐明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3]儒家经典《礼记》提倡这样的“文武”观:“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因此,“文韬武略、修身养性”观为历代武术名家所崇尚。在《蔡李佛拳行功精要》中,陈享阐明了习武修身观:“拳之为用也,主要目的为强身健体,却病延年,进而自卫御侮……”[4]强调习武是强身健体,却病延年,而后才是自卫御侮,反对好勇斗狠,欺小凌弱。在《蔡李佛技击学》自序中,他详细地记载了其告别恩师蔡福时恩师的嘱咐:“惟是技术虽精,只可自图保卫,慎勿以技凌人;既勿滥相授,庶免挟武犯禁……”[5]。陈享极力主张“精武娴文,志铭博大”。从悬挂在祖师堂的关帝联“洪材定取文章事,圣算还推武略通”,不难看出陈享“文韬武略、内外兼修”的思想观。俗语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所谓“内练”是指对人的学识、品德、思想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属于人思想精神方面的修炼。尚武者习文有助于广志,拓思维、理明德、胸怀坦荡。《论语》有言:“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6],亦表明习武者通过习文可以修养精神,净化人格,否则最多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

(三)“内圣外王”的儒侠文化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社会价值取向。孔子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内圣外王”思想观的人。他在《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阐述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纲领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这几句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内圣外王”观。这种“内圣外王”观主要通过“义”来体现。所谓“义”就是“正义感,主持公道”,是儒家核心观之一。“义”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被平民化,其精髓也被“侠”文化所吸收借鉴。而“侠”是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底层平民伸张正义的行为。李德裕在《豪侠论》中写道:“夫侠者……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8]。以“武”为基础的“侠”行为是习武者实现内心“义”的途径。因此,在传统武术中“内圣外王”大多以“侠义之举”来展现,“行侠仗义”也就成为习武者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纵观蔡李佛门派的发展史,创始人陈享一生可谓传奇,许多“行侠仗义”之事流传至今。早在1833年陈享学成回乡途中,便只身连陷匪阵,为民除患;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英法侵略者;在新加坡,他用自己的行动化解了广东、福建两地华侨会馆首席教头的恩怨;在旧金山,他出手打击外国恶棍,使同胞免受凌辱;在香港,击败不可一世之俄国大力士。这些,无不表现出“内圣外王”的儒侠精神。

二、蔡李佛拳的释家禅定文化剖析

释家思想是中华三大古典哲学文化之一,是少林禅拳的理论依据。一千多年来,以“坐禅修心,以静养性”为核心的释家禅定文化一直推动着“少林禅拳”的发展和传播。从“蔡李佛门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传”对联中不难看出“蔡李佛”拳是少林禅拳的嫡系。据史料记载:“南天王”陈济棠在缅怀一代宗师陈享时曾用“始创蔡李佛门,祖绍少林禅宗”12字楹联概括蔡李佛拳的宗源。陈享在《蔡李佛技击学》自序中也诠释了“蔡李佛”的寓意,写道:“盖蔡者即蔡福大师;李者李公友山;佛者陈公远护,同是佛门,而参以禅家之术,故称之曰为‘蔡李佛’之意也”[5]。可见,佛家的“禅定”思想是蔡李佛拳文化的重要来源。蔡李佛拳合理地纳入了佛教“禅定”的研习方法,将“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修禅之法有机地融入其拳法修炼中。

(一)“任运随缘”的宽容观

佛教禅宗主张“任运随缘”,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融大千世界于一体,认为一切都是自性的活泼的体现。禅宗的这种宽容思想也渗透到了陈享的武术思想中。他打破传统门派互轻的世俗观,汲取“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的精华,创编了“蔡李佛”拳。晚年时,他又将跌打医术、佛家技击心法、西洋搏击技法等进行系统整理,并与30多年来的实战经验和教学体会有机融合,丰富和完善了蔡李佛拳理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武术派系。这种宽容豁达的禅宗思想是蔡李佛拳派一个半世纪来经久不衰的动力源泉。

(二)“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心”论观

禅宗主张“清静本心”,也为“无住心”,当武术修炼到一定程度,更强调动作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变。陈享创编“蔡李佛”时,就是以禅定的思想和修持方法为基础,将少林禅拳的“心”论融于蔡李佛拳修炼过程中,使“用心”、“调气”与肢体动作互为表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逐步“清静本心”、澄澈心灵、抛开一切心理负担,做到心中空无一物,使之潜在直觉悟性重现活力。陈享在《蔡李佛拳行功精要》中论述实战时的运用写道:“无论敌之刚柔、虚实、进退、左右均因敌之变化而应付之,不自作自动。须记住‘舍己从人’切勿‘舍近求远’,虽然不作主动,但有灵感灵觉,虽似被动,实为主动也。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亦所谓‘迟人后动,先人而至’也。”[4]“舍己从人”是禅宗“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思想运用。“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亦所谓“迟人后动,先人而至”是禅宗“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在蔡李佛拳中的具体实施。蔡李佛拳继承和发扬了少林武术的“心”论观,认为“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猝间。”[4]《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9]61技击如禅机,需要深沉、镇静、活泼的内心,随机发用。

(三)“凝神固精,静心敛气”的“调息”法

“调气”原本是修禅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源自于禅修调息之原理。众所周知,少林拳是融“禅武”于一体,强调动作须配合呼吸,吐纳导引,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从而达到清养脏腑、通经活络的目的。修禅之法,包括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等五方面,《禅修入门方法》写道:“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也就是“精、气、神”高度统一。“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另“调身、调息、调心有初、中、后的差别。方法不同是因为修止观有入定、住定、出定的差别,形相有异也。”[10]在蔡李佛拳肢体动作与呼吸配合之中,陈享将“调息”理论运用其中。《蔡李佛拳行功精要》一文中写道:“练习拳式时,发手为呼,收手为吸,降为呼,升为吸,沉为呼,提为吸,合为呼,开为吸,各式过渡之时,有小呼吸,则为停式之意也……久而久之,则娴熟自然,切忌速进,速则姿势不正确,动作与呼吸不相配合,可能有伤营卫,及骨骼筋肉者也。”[4]《少林拳术秘诀》开首即是“气功阐微”,强调武功“要以气为始终之则”,“不论软功硬功,皆以凝神固精,静心敛气为主”,“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9]1陈享在《蔡李佛拳行功精要》中所强调的“神形合一”正是出自于修禅之道,在如何“用劲”时,他写道:“练纯劲时必先凝其神,敛其气,只与对方触及之处,黏着不分,其余全身放松,切不可用有形之拙力,主要在意,方能产生感灵觉”[4],这是强调意念在搏击实战中的主导作用,也是对少林武术“拳禅合一”思想的发展和延伸。拳是外在的形体动作,禅是内在的意念支配,形体与意念合而为一,就是所说的“形禅合一”,即“神为主帅,形为驱散”。

三、蔡李佛拳的道家文化剖析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其思想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影响深远。蔡李佛拳有机地吸纳了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刚柔相济”等理论观,使之成为其拳术的理论依据。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不是永恒不变的。陈享在创编蔡李佛拳时辩证地运用了道家思想,《蔡李佛拳行功精要》写道:“人之体魄,有强壮瘦弱之分,人之智能,有聪慧愚鲁之别,人之壮弱亦有男女老幼之异,因此凡创宗立派,编制拳谱,当顾及学者之秉赋,使能适合。而胜任愉快,不然者徒令学者之本能过于距离,必将影响其健康……使学者循序渐进,而抵于成。”[4]阐明了人有强弱、聪愚、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拳谱编制需要遵循人的年龄、性别、能力等自然特征,否则“过于距离,必将影响其健康”。他在“初基先导”中写道:“欲求却病延年,须先将四肢百骸,加以锻炼,使发育平均,无所偏重,举手、投足、呼吸、吐纳均须纯自然,毫无紧张牵强,而影响健康,故本门练习拳式时,动作姿式,先求开展,自然放松,不尚拙力。 动作开展,则劲流而不滞,无微不至,自然放松,则肌肉骨骼,无牵强紧张之弊。”[4]说明了习武时要顺应躯体的自然性,强调身心合一,练气归神,气势腾挪。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浑沌不分,进入忘我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道法自然”才能却病延年。蔡李佛拳口诀“出手马前标,招即是打,打即是招”看似被动,实为主动。得机得势,借力打力的“见招拆招”思想也是“道法自然”具体体现。蔡李佛拳在实战交手中不强调招式固定,强调随心所欲,步伐随意,拳法自然,追求“拳无拳、意无意”、有心运到无心处、顺万变而应对的境界。

(二)“刚柔相济”的阴阳术

“刚柔相济观”揭示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道家阴阳理论的延伸。《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七十六章说:“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11]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以柔克刚的道理。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曰:“水至柔,能攻穿至坚之石。气无有,能透入无罅隙之金石墙壁。以至柔无有之损,而有驰骋至坚、入于无间之益,所谓损之而益者,柔能胜刚,无能入有,皆非有所为而自然,故曰无为之有益。”矛盾双方相互对立,不断斗争,各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在《蔡李佛拳行功精要》中,陈享用“刚柔”观对“随合刚柔”、“黏缠劲”、“回旋劲”等拳术思想进行了详细诠释。“何谓随合刚柔?随者,上下相随也;合者,内外相合也;刚柔者,刚柔相济也。何谓上下相随?腰腿灵活、上下一致之谓。内外相合者,内而精、气、神,外而身、手、步,合而为一之谓也。”[4]他的“刚柔相济观”既强调上下肢体动作的随合,又强调身体和内心的随合。在交手时以柔黏缠对方,柔劲是无形之力,不给对手脱离的机会,因为黏缠而使自己容易探觉到对方的虚实。他认为:“黏缠劲,黏者两物相着,如胶似膝,不能分离之意。缠者亦有团结不懈之意,不论四肢躯干一经与对方接触之时,即将对方胶着约束,不使有脱离之机会。练纯劲时必先凝其神,敛其气,只与对方触及之处,黏着不分,其余全身放松,切不可用有形之拙力,主要在意,方能产生感灵觉。”[4]柔在先,刚在后,通过柔劲而得势,然后以刚劲而解之。陈享主张:“回旋劲者,来不拒、去不舍,顺敌之来势,用环返回旋之劲,而包解之,敌人引退,即黏缠不舍以随之,敌急则急应、敌缓则缓随,其用劲也,如往而复,不往不复,往往复复,用回旋劲以转移敌方之目标及路线,务使我得机,人逆势,然后发劲以放之。”[4]可见,“刚柔相济”是蔡李佛拳术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对道家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四、蔡李佛拳是儒、释、道文化的融合

在历史长河中“儒、释、道”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虽然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提倡从自我做起,强调个体主观、内在的修炼,不断完善自我,修正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儒、释、道思想在相互冲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呈多元互补态势。宋元时期,“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思想逐步得到社会共识,渐渐渗透到武术门派的形成和发展中。金代(北宋)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认为“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 他是武术界第一个提倡“三教合一”之人。晚清时期,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继承、发扬、创新了“三教合一”思想,将儒家之理、释家之法、道家之术等不同层面上的传统思想有机地融合于蔡李佛的武“术”(技术)、武“学”(技理)和武“道”(道德价值)之中,以“忠孝仁义,贤良方正”儒家观为蔡李佛门派的道德伦理价值核心,将释家的“调心”、“调息”等“治心”修禅入定之法与道家“阴阳”、“治身”之道术融于蔡李佛拳的研习和实战之中,形成了蔡李佛拳多层面文化结构体系。因此,可以说蔡李佛拳是臻于完美的一个儒、释、道文化融合体。

总而言之,作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蔡李佛拳,合理地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精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元文化武术理论体系。一个半世纪以来,蔡李佛拳派之所以能矗立苍穹,经久不衰,除自有“尊古而融新”的存在和发展价值外,其拳派的影响还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这一点是我们在倡导万宗溯源、呼唤民族文化回归、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所应该借鉴的。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9.

[2]陈尊三.尊三随笔 [M].手抄本.现藏于香港蔡李佛始祖总会.

[3]王杰.军事政治学的逻辑起点、学科定价及价值分析[J].军师历史研究,2010(3):136.

[4]陈享.蔡李佛拳行功精要[M].手抄本. 现藏于新会蔡李佛始祖馆.

[5]陈享.蔡李佛技击学[M].手抄本. 现藏于新会蔡李佛始祖馆.

[6]孔子.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7]杨柳慧,蔡成后.儒道两家理想人格互补及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借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59-62.

[8]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85.

[9]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M].北京:中国书店,1984.

[10]李四龙.基督教与佛教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76-83.

[11]老子.道德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71-186.

[责任编辑 李夕菲]

2016-07-12

黄建军(1968—),男,江苏宝应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G852

A

1009-1513(2016)04-0001-05

猜你喜欢
少林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与太极(2020年3期)2020-07-14 08:41:21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少林与太极(2019年8期)2019-10-08 05:40:55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谁远谁近?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