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双主体厚人文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6-03-14 00:21易东阳付绍智蔡兴东谭开键李洁玉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校企人文素质教育

沈 力,易东阳,付绍智,蔡兴东,谭开键,李洁玉,马 羚(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中药专业“双主体厚人文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沈力,易东阳,付绍智,蔡兴东,谭开键,李洁玉,马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针对中药人才培养岗位针对性不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双主体厚人文强技能”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主体办学,搭建中药人文素质培养、开放实践教学、中药协同创新“三平台”,凸显中药人文素质、中药从业技能、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素质

为解决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校与重庆太极集团等中药企业合作,搭建中药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共享创新平台,实现了中药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凸显了中药传统人文素质、从业技能、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实践了“双主体厚人文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方面,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战略地位提升,中药产业已形成了覆盖种植、加工、制药、经营和应用的完整产业链[1],对中药专业人才需求已分化为中药种植与加工、中药制药、中药经营管理等方向。然而,传统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是岗位针对性不强;二是中药专业人才培养以中药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忽视了人文素质培养;三是高职中药人才培养体系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1.2培养内容方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对接职业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方面,学科特征突出,没有按工作过程进行序化;课程基本上按照“大中药”设置,岗位针对性不强;中药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缺失。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重在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职业能力要求不足。“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问题突出,学生难以毕业即上岗。

1.3培养方法方面,产教结合不紧密,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校企合作中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2],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没有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支撑,产教结合不紧密。同时,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

1.4培养条件方面,教学平台与资源不完善

技能培养方面实践教学环境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中药传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平台、师资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既无相应平台支撑也无相关培养举措和路径。

1.5培养质量方面,人才岗位胜任力较弱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企业参与不够,质量评价单一。毕业生中药人文素质缺乏,缺少对中药事业的热爱、奉献和追求之情,对企业忠诚度不够,技能不精,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弱,整个中药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2 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2.1建立校企良性互动、互助共生的运行机制

建立药学系、三峡中药研究所、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三合一”管理模式,强化“研”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良性互动、互助共生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实施校企“双主体”办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2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药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组建包括中药领域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人力资源专家、专业教师和中药职业教育专家的课程体系构建团队,把本专业职业岗位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确定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结合中药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具体课程。以不同岗位的共同能力、素质为基础来设计专业平台课程;针对某一专门化方向,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确立专业方向课程。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原则构筑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平台+职业方向”中药专业课程体系。

2.3校企合作优化教学条件,组织教学

2.3.1搭建中药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将中药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凸显中药人文素养培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上,围绕以“尊重生命、诚实守信、精益求精”为核心的中药人文素养培养,开发中药人文修养特色课程,打造中药文化长廊,搭建中药文化节和中药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建立全方位育人载体,校企合作实施中药人文素质教育。

2.3.2搭建中药开放实践教学平台,将中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凸显中药从业技能培养 在专业常规实验实训平台基础上,与重庆太极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中药传统技能实训中心、中药前处理实训中心、制剂生产实训中心、药品质量检测实训中心、校园桐君阁大药房等开放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校内实训与生产实际对接。在中药鉴别、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调剂等能力培养过程中,将中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凸显中药从业技能培养。

2.3.3搭建中药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结合,凸显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先后建立三峡中药研究所、三峡中药科技馆、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三峡创客驿站等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开展中药应用技术研究。同时,将教师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展中药科研讲座,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三峡创客驿站建设和创新技能大赛,培养中药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结合。

2.3.4校企合作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改革课程评价方式,通过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强化实习质量评价、深化就业质量评价等途径,完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加强人才状态数据库数据分析与使用,主动开展相关数据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办法,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3 取得的成效

3.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生中药人文素质显著提高,职业能力大大增强,备受市场青睐。毕业生初始就业率由2008年的72%达到2015年的91%,2015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9.3%。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爱创新、能创业,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8%以上。在连续3届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中,我校中药专业选手全部获奖,成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5年国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中,我校中药专业选手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能力显著提高。我校学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三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重庆赛区决赛铜奖,在2014年“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重庆市银奖。

3.2报考学生人数持续攀升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校中药专业社会声誉显著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办学效应。中药专业年度招生人数由2006年的43人增加至2015年的225人,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分别由2008年的35%、65%增至2015年的80%、90%。

3.3实践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校企全方位合作,建立了中药科技馆、药用植物园、中药种植与加工实训中心、中药制药实训中心、中药质量检验实训中心、中药经营实训中心等多层次、多方向、多功能的“一馆一园四中心”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内实训与生产实际的有效对接。

3.4课程教学资源不断优化

校企合作构建了“中药人文素质+职业能力”双轮驱动中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搭建了中药人文素质教育“五平台”,开发了中药人文修养等6门具有中药职教特色的课程及校本教材,建成重庆市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形成了市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等多元融合的高职中药专业课程资源体系。

3.5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创建了中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团队,实现了教师能力提升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团队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教学团队”“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先进团队”“万州生态涵养建设创新团队”。编写出版《长江三峡中草药图谱》《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两部专著,承担市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项目3项、万州区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项目2项,与企业共同开展中药应用技术研究5项。2015年引进中药品种3个,指导中药种植面积1.5万余亩,新增产值1 500万元以上。

4 讨论与体会

构建药学系、中药研究所、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三合一”管理模式,创建中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教学团队,提升中药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形成校企良性互动、互助共生的运行机制。

走校企合作之路,基于中药产业链建设中药专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搭建中药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中药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中药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中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凸显中药人文素质、中药从业技能、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1]李羿,万德光,钟世红.从中药产业链试论中药材生产[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3(4):310-312.

[2]李启明.谈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J].成人教育,2011(2):71-72.

G420

A

1671-1246(2016)15-0003-02

重庆市教委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12103)成果

猜你喜欢
校企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人文绍兴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