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华 赵 旭 亮
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赵 丽 华赵 旭 亮
提要: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自由是人的本性、本质得以确证、肯定、实现的状态。人的类特性得以实现的自由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但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人的个性得以实现的自由活动和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的社会特性是人的社会关系规定性,人的社会关系的外在规定,要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自由实现的条件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在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下,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自由理论 马克思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作者赵丽华,女,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太原 030024);赵旭亮,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教授(太原 030031)。
马克思终生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揭露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探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贯彻的主线。本文拟对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作一较为系统性的阐释,并探讨其在今天给予人们的深刻启示,以引起学界同仁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理论的重视。
马克思没有对自由做过明确的定义。这是马克思的理论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极少下定义,即使是十分重要的范畴,他也往往不去下定义。如实践、生产方式、生产劳动、所有制等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但马克思也没有给出过明确的定义,以至于迄今人们对这些范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论。毫无疑问,马克思对于其所使用的范畴、概念都是熟练把握、了然于胸的,他却为什么不下一个定义呢?这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对于较为复杂的哲学、经济学范畴而言,必须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去进行理解,他唯恐下一个简单的、抽象的定义会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影响了人们对于范畴的丰富内涵的辩证思考。
关于自由,马克思尽管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工作都是围绕着人的自由的实现展开的,马克思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劳动异化时,对自由的内涵及其实现的条件和方式都做了大量的论述。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是指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包含有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和内容。
(一)自由的内涵
自由是人的本性、本质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得以确证、肯定、实现的状态。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关系的自觉控制,个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展示和发展。
马克思始终把自由同人的本性、本质的肯定和实现相联系。“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67页。这里所谓人的本性、本质,是指人不同于动物而成为人所特有的属性,亦或人区别于动物,超越于动物的特性。人与动物一样是自然存在物,自然性不是人的特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性有类特性、个体特性和社会特性三个方面。马克思首先从类特性的含义上考察了自由的内涵。
费尔巴哈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类意识,即理性、意志和爱,他把理性、意志和爱当作人的本质。马克思不限于从意识方面规定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主要体现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上。“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当人的类特性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得到了肯定和实现时,人们就会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还仅仅指的是生产劳动。“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在那个理论研究阶段,马克思还没有对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行全面的阐述。
综观马克思关于自由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有三个维度:首先,自由要求通过其活动、产品和关系使自己对象化,只有当人与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本质进行的,而不是采取交换价值和货币这样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时,自由才能获得。其次,人类只有摆脱个人生活条件中偶然因素和意外情况的影响,能够参与对生活条件的控制,使其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再次,人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合作的过程,才能获得自由。
(二)“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中的自由
在《资本论》的最后手稿中,马克思对自由自觉的活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规定和论述,他从人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和规定出发,区分了物质生产领域“必然王国”中的自由和“自由王国”中的自由。
1.人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据,需要的满足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一是由人的自然必然性存在所外在规定的需要,另一是人表现、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内在规定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人首先要有一定的生活资料来维持他的肉体组织存在的需要,这是由人的自然必然性存在所外在规定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有一种表现、实现自己的内在的本质力量的需要。“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马克思将人的表现自己生命力的需要称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黑格尔也曾讲过,对于人性而言,人的肉体原则及其与之相应的自然律,属于外在规定。因为“这些规律的尺度是在我们身外的”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页。。黑格尔认为,只有那些超越人的肉体存在及其属性的规定,才属于“人”的真正的或真实的自我。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观点的唯心的性质,把上述规定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将人的实践活动区分为外在规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内在规定的自由活动。
2.在物质生产领域内的生产劳动,其所能达到的自由是有限的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也具有一定的自由自觉性。在物质生产劳动中,人通过有目的的对象化活动作用于对象,把人的体力和脑力对象化到某个产品上,确证了人的内在力量和整体性。然而,由于物质生产领域受人的肉体需要外在目的的限制,因而“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8、929页。这也就是说,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还不能以人的能力的发展为目的,人所能达到的自由充其量是类能力的自由,是类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还不能完全得以实现。
3.在物质生产领域彼岸的“自由王国”,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说:“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8、929页。“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8、929页。只有在自由王国内,人的活动才能不受外在目的规定的限制,才能以自我生命力的展现,自我能力的发展为目的。那么自由王国又在哪里呢?马克思回答:在自由时间里。
(三)自由时间和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1.自由时间是自由活动的广阔天地
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页。对于劳动者来说,自由时间是其必须从事劳动的工作日以外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因素,是人实现自由的重要空间。
2.自由以自由个性的实现,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
“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页。马克思把自由时间内的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物质文化产品的较为低级的闲暇活动,这类活动以消费或享受现有的物质文化产品为目的;另一类是以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发展为目的的较高级的活动。这就是把自由时间“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艺术等等,科学)”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较高级的自由活动包括 “个人受教育”, “发展智力”, “个人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创造产生科学艺术”,“进行社交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等等。马克思认为,只有较高级的活动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人们只有在自由的活动中才能实现自由个性,才能实现个体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社会特性与人的自由
1.社会特性是人的社会关系规定性
社会关系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现实的人总是生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就决定着人的社会特性或社会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2.人的社会特性的实现——社会形式上的自由
人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位置,会具有不同的社会特性,这种社会特性对其构成一种外在的社会规定,使其只能在社会特性的外在规定下争取自己的自由。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雇佣劳动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特性,他们分别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外在社会规定下争取不同社会形式的自由,前者追求资本增殖,后者只能得到出卖劳动力的自由。资本和劳动之间在法律形式上是平等的,他们都是自愿地进行交易的,他们具有同样的发财致富的权利。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的虚伪性。他指出,雇佣劳动受资本统治和支配,其剩余劳动被资本无偿占有,对于雇佣劳动者来说,他的社会形式上的自由同作为人的自由是相矛盾、相对立的。所以,人们在社会关系外在规定下,其社会特性的实现及社会形式上的自由之间会出现差异、矛盾和对立,劳动者在特定的社会形式规定下的自由会同其作为人的自由出现矛盾和对立,这时,人们在社会形式上的自由要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加以改变。
3.社会关系外在规定要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当时人们实现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性、本质实现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人的社会关系必须适应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要求。当一定的社会关系适应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就会感到一种自由的状态,就会自觉地维护这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就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所谓社会关系适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生产关系要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就是适应于人的类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是人们的社会关系适应于人的个性、个体能力自由发展的要求。反之,当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不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时,这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及人的类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外在规定阻碍了人的自由个性和个体能力的发展,这时人们就会感到不自由,就会要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会要求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外在规定下解放出来,或迟或早这种不适应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本质要求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终究会发生改变。
社会关系一定要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要求,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唯物主义原理是内在一致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类能力的发展,二是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十分强调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对类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个体能力的自由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现为人的本质要求和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表现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形式按照适合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的方向不断改变和进步的历史,表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
(五)自由是人的特性和本质的全面发展与协调,是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与协调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要达到人的本质的完整性,即实现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体个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与此相应,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身本性关系的和谐统一,并且要达到人的自然、社会、个体等各方面关系的和谐统一和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马克思讲:“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他对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条件和社会形式。马克思根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批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人的异化,分析说明人的异化的根源,并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社会形式。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个体特性及其统一性是在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生成的。在实践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以总体意义、终极目标的形式鼓励个性,通过人的主体性、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断得以实现。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充分涌流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生产物质资料的类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力都会构成人类实现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纳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但是,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这是由于: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摆脱了对物质需要的忧虑,从而可以进行自由的活动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社会中,人们必须进行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那时还谈不上真正的人的自由。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到那时,人们才“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56页。。
2.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生产的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要时,人们的劳动不再束缚于谋生的外在目的,而是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当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劳动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劳动,而主要是指人们在自由时间内从事劳动或自由活动。人们从事自由活动或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劳动表现出更强的支配自然的能力
“劳动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能获得这种性质(——指自由活动的性质):(1)劳动具有社会性,(2)劳动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作为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的人的紧张活动,……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这就是说,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和科学性,生产者以自觉的创造性主体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支配自然的能力。
4.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可以大大缩短工作日,增加自由时间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减少,而劳动时间的减少会导致工作日的缩短,从而增加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增加,会带来自由王国的繁荣,会使个人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使个人的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实现。
(二)旧的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
马克思指出,旧的分工,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人的异化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的社会形式根源。
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但旧的分工使劳动者终生从事某种特殊的生产劳动,限制了劳动者的活动范围,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当分工发展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时,就产生了活动和享受、生产和消费、劳动和生产资料分别由不同的人来承担的可能性,这就包含着产生异化劳动的可能性。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资本支配着劳动,劳动沦为资本增殖的手段,资本的增殖同人的贬值成正比。异化是马克思对劳动和人的不自由状态的高度抽象的哲学概括,异化是客体对主体的异己关系。劳动者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别人劳动;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却不属于自己,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与自己相对立;劳动成为机器体系的附属物,劳动过程成为强迫的痛苦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要消灭劳动异化的现象,首先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得以从雇佣劳动制度中解放出来。其次要消灭私有制,使劳动者从一切剥削制度中得以解放。最后要消灭旧的分工,尤其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城市劳动和农村劳动之间的分工,使劳动从一切异化的可能性中解放出来。
(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页。如何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在学术界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无意对现有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只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要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必须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相关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由于受“必须的外在目的”规定的限制,物质生产劳动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领域中,人们能够达到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这就是说,未来社会的人,要能合理地调节、控制和支配生产力,这样才能达到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生产力是人和生产资料的统一,合理地调节、支配生产力必然要求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能力即社会生产力实现其自由性质的必然要求,只有“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有可能实现对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合理控制。
而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自由王国”内,人的个体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了广阔的天地。个体能力的发展,个体的自由活动的进行,不仅需要主观条件,如个体的健康、智力、才能、素质等等,而且需要客观条件,人无论从事怎样的创造性活动,如科学艺术的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资料,如科学活动的仪器设备、艺术活动的物质手段等等。这样,个体的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体的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必然要求能获得和占有相应的社会产品,否则,个体的自由也就是一句空话。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要求的新型的占有关系。其内容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在物质生产领域彼岸的“自由王国”内,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就是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能力自由发展和自由活动的需要,获得和占有相应的社会产品,使每个人的自由活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统一,从而使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自由时间内,人们可以从事娱乐消遣活动,也可以从事高级的创造性活动,这两类活动所需要的产品都不应看做物质生产劳动中的生产资料,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曾指出,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的对象是消费资料。这样讲不无道理,但进一步分析,也不完全准确。因为人们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也可以生产出产品,这时所用的物质资料也具有生产资料的性质,不过,这不是社会生产资料,而是个人生产资料。
综上,马克思讲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未来社会自由人对个体自由发展所需的客观条件,以及对自我能力的全面的占有和支配关系。
每个劳动者都能按照自由发展的需要取得相应的社会产品,这对应着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各尽所能,而按需分配是适应于每个人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的分配原则。只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才能将个人自由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统一,真正地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小生产的个体私有制中,个体生产者按照自己的目的,依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和运用生产资料,那时个体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之间,个体劳动能力的所有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之间都是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个体私有制的这种统一性,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之间、劳动能力的所有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之间,出现了分离和对立。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者从事劳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资本增殖的需要;劳动者不仅不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和运用生产资料,相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要适应于机器体系的需要,处于异化的形态。而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它使得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劳动力的所有和对社会产品的占有之间再次走向了统一。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必然王国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实现了人的类能力同物质生产的客观条件之间、对社会劳动力的共同所有和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之间的统一。其次,在自由王国内,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能力发展的需要获得或占有相应的物质资料或社会产品,实现了个体自由活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之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个体占有同对社会产品的个体占有之间的统一。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精辟论述,为未来社会构建适应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制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不仅对未来社会的占有关系做了分析,而且对未来社会的社会关系作了阐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高度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7页。“只有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终生贯彻不变的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构想。他们在这里强调了两点:第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宗旨,也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自由发展,才能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首先,每个人自由发展了,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其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多面多姿的,这必然会促使他们共同的科学、艺术、精神、文化等领域的大大发展。第二,每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通过“自由的联合”才能实现自由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首先,每个人自由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只有通过共同体的社会产品才能得到满足。其次,每个人自由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健康、智力、才能、素质等等,只有通过共同体的交往和活动才能提高。再次,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意义,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得到确证、体现和实现。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为未来社会构建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的社会制度安排,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在中国人实现温饱,全面奔小康的奋斗进程中,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可以得到诸多重要的启示。
(一)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要求,实现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人的本性要求在于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特性,体现在物质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性上;人的个体特性体现在个体的自由自觉活动和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上。在类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和最基本的趋势。任何社会制度只有在适应这一基本趋势时才能得以建立、存在、巩固和发展,否则,或迟或早终究会被改变或替代。
(二)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崇高信仰
马克思从来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看作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7页。。这表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当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所以,他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依据中国的国情,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
在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之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占重要地位。学习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要以人为本,而且要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基本原则。
(三)推动中国新的改革开放进程
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内容是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形成了举国一致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进程应当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一切不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内容,以构建适应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体制为目标,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在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如果这样的改革开放得以进行,那么,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面貌都会大为改观,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就可以尽快成真。
责任编辑:薛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