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静
摘 要: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管理主体千差万别,小到个体自我管理,中到家庭管理,大到各种组织管理,但是都有共性的一面,即都是:管理主体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手段,合理利用和配置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目前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都把管理学作为专业群基础课加以开设,然而该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课程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堂现状
管理学课程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科学方法的提炼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够用,实践下沉”应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原则。而实际上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理论灌输为主。很多老师又没有一线经营和管理的实际经验,即使有案例涉入,与实际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所以“一杯水,一张嘴,从头讲到尾”,一口气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力和对新知识的认知度,常常是为了提问而学,为了考试而学,学习模式呈现出“听了---背了--考了---忘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堂呈现的问题
(一)定位不清,目标不明
“普通本科培养的是研究型、设计型人才,而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基于此定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应是“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有别于普通本科中高级管理者的定位。从人才培养规格看,普通本科注重学科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理论为导向,具有浓厚的理论教学色彩;高职高专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以职业技术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自身原有的高等教育思维的惯性,对理论知识教学过于重视,忽略与职业岗位技能的联系,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水土不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较少
高职院校基于以上定位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就不会按学科体系的要求来安排,而是十分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其中,实践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然而,就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来看,设置成24至54个课时不等,但理论占据80%甚至100%,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纸上谈兵的现象极为严重。管理本身就是对实践活动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来源于实践还要运用于实践,实践课程偏少,空讲沟通、协调、控制、领导、创新等核心理论,干瘪枯燥,肯定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照本宣科,要么“关闭书本,打开多媒体”一味滔滔不绝的只讲自己制作的课件,从不谈与书本的联系,俨然学生花了不菲价格购买的书本成了“过时”的累赘;要么按照课本的思路逐章逐节一一讲述,赶时赶工的完成所有内容,没有适当的取舍和自主的教学设想,且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变化。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他们不善于选择、研究教材,没有挑选或编写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参考教材,也没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巧妙的展示出来;二是由于他们不注意学习和运用,“进得去,出不来”不能深入浅出,只好比着葫芦画个瓢,重复书本内容。长期下去枯燥乏味,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学生“宁可忘带课本也不能忘记手机”。一份调查数据显示,90%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课堂上玩过手机,60%以上的学生表示每10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并调侃大学生的成绩跟他们上课时耗掉的流量成反比。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课堂改革思路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应培养“实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以培养基层管理人才为主,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毕业生能够完成现实工作中由“基层员工--业务骨干---部门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业角色的顺利过渡。从管理主体来看,主要是一个从“自我管理---群体管理---组织管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职业能力角度看,主要是指自我约束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既要注意培养具体的管理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课程设置中加强实训部分的比例。“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大诗人陆游几百年前就告诫后人。大教育家陶行知更是强调“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需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注重采用来自企业的信息资料、决策方案、管理经验。例如采用 ERP 沙盘模拟实训,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现在沙盘上,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使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全面结合、全面受控、实时反馈、动态协调、以销定产、以产求供,降低成本。将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切实体会商业思想,看到并触摸到商业运作的方式,使枯燥的课程变的生动有趣。这种模拟是互动的,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观点时,需要沟通、协调、最终做出最有利的决策。除了学习商业规则外,学生增强了他们的沟通技能,并学会了如何以团队的方式运作。管理模拟实训,旨在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悟与从事管理实践,为以后的实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材施教,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90后带着“自我”、“叛逆”、“另类”的标签,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校园的主力军。90渴望成才,但又缺乏专注的奋斗精神;理想远大,但又缺乏政治热情信仰淡漠;高调张扬乐于表现自我,但又忽略集体淡漠合作。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思想自由,个性张扬;心理脆弱,耐挫力差;执行力强,缺乏持久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认真分析教材,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积极备好每一节课,探索课堂教学的新经验,丰富教学新方法。如“评书”式的举例教学法,绘声绘色地展现现实中的事例,使学生领会事例中所蕴含的管理理论,记住事例即记住理论,帮助理解也帮助记忆。采用“现场直播”的多媒体教学法,剪辑电视电影片段,说明管理理论,引导学生即使是在日常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管理知识,体现管理无处不在。比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饱读佛经慈悲为怀,但是肉眼凡胎不辨忠奸,取经路上屡屡受挫命悬一线,但是却能调动手眼通天能力非凡的高徒,一次次化险为夷。可见,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学会调动高人、能人。 “游戏教学法”,教师创设一定的管理情景,利用模拟工具,模拟管理环境,并将学生分成若干竞争团队,通过游戏实践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管理学相关术语的概念,讨论提炼其内涵特征,提高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翻转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思维。
参考文献:
[1] 傅双榕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5)
[2]卢滔,文密. 关于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4(S3) .
[3]吴真. 基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6) .
[4] 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6) .
[5] 赵 静.管理游戏在 《管理学原理》 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6] 吴斯莉.管理游戏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7]李海燕. 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改革研究——以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