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育

2016-03-13 05:23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那蒙中学程旭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民俗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那蒙中学 程旭峰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民众的风俗生活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族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事物现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富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

二、现阶段初中民俗文化教育

(一)初中语文的民俗文化教育

1.物质民俗方面

我国国土辽阔,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各个地方的物质文化异常丰富。比如苏教版中的古诗《黄鹤楼》《岳阳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课文《梵天寺木塔》《苏州园林》等体现了我国阁楼文化和园林文化,还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北京四合院,西北窑洞等都是居住民俗文化的因子;在服饰文化方面,在文言文课文中也偶有帽子、衣裳等服饰文化的影子。

2.社会民俗方面

初中语文课本有很多记载社会民俗方面的作品。苏教版版七年级上册就有围绕岁时民俗为主题单元的课文,其中几篇文章《端午日》(沈从文)、《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等就反映了我国几个传统节日端午、春节、中秋节。

3.精神民俗方面

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丰富,儒道各家和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等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范进中举》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近菩萨计较起来了。”可谓儒释崇拜的一种体现。除此外,初中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比如《木兰诗》的巾帼英雄的孝顺勇敢,《出师表》的智慧忠诚,《我的中国心》《始终眷恋着祖国》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精神。

4.语言民俗方面

我国的民间民俗可谓广泛而丰富。初中课文不管是古代文还是现代文,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其中的蕴含的语言民俗比比皆是。鲁迅的《社戏》《故乡》中不少颇有特色的绍兴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民间的神话、传说、民谚、俗语、民间故事、谜语等都是语言民俗的体现。

(二)初中民俗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初中生在民俗内容上还比较浅,这是由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纪元、避讳、敬称、谦称等概念不清楚,对“避席”“稽首”的行礼方式异常模糊,有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常识问题也少之又少,分析产生这种现象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离我们越来越来远,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和现代人产生时代距离感。

二是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使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

三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手机等网络通讯工具的日益普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文化在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民俗文化。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作用

民俗文化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联系也相当紧密。从民俗文化功能的角度看,民俗文化相对中学语文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比如在课文中如果向学生解释我国传统节日端午、春节、中秋节日的来源与活动习俗,可以增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民俗文化有德育的作用,“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最活跃、最原始、最本真的部分,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的需要,它沉淀与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初中语文进行民俗文化的策略

(一)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对民俗文化进行学习

以初中课文(苏教版)第七册上第三单元有关于民俗风情的学习为例,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中华族传统节日的研究为专题,布置学生分别从网上搜索、在节日期间观察、向他人询问等多种渠道来源了解春节、中秋、清明、端午、元宵或者当地传统的少数民族节日等传统节日的来由、内涵、传说、习俗活动、诗词以及国外过中国结的情况等有关的节日知识。同学们在搜集这些资料后再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另外也可以以本单元为契机,开展针对民俗风情为专题的习作训练。

(二)巧用民俗素材为语文课堂增韵

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内,民俗文化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活用民俗素材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者为语文课堂增添趣味。

一是巧用民俗剖析文化现象,为语文课堂添韵。

二是巧用民俗素材,化难为易。

四、正确处理初中民俗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理性看待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任何一种文化的宣扬和传承都需要考虑它是否值得我们继承,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民俗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尽管我们看到民俗文化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拓展知识、辅助教学、德育与审美等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封建迷信、巫术禁忌的文化,需要教师对民俗文化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文化并教育学生。积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对于一些封建迷信和巫术禁忌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而不是全盘否定。特别是一些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和禁忌因子,不能一竿子打死。对于保留至(今的民俗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挖掘其深层次的意识,有利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民俗活动和禁忌也应教育学生去理解。比如宗教禁忌和生产禁忌中有关乱砍滥伐、乱杀乱捕的要求虽然在形式上可能有迷信的成分,但这对保护生态有积极的影响,过节祭拜祖先活动也有迷信之嫌,但这是与延续千年的家族宗亲文化有深刻的关系,也有助于培养新一代人感恩和缅怀先人优秀传统。

(二)分清主次,把民俗文化作为语文教育的辅助成分

民俗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强调在初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并不是说把民俗文化教育作为语文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对于民俗文化意味比较浓的课文教师可以更详细地介绍,比如苏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社戏》(鲁迅)、《端午日》(沈从文)、《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就可以围绕传统节日活动更多地介绍这些节日,或者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探讨学生在过这些这节日时都有哪些传统的习俗。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应该把语文教育回归到对课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