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二十里堡中心小学 李丽丽
从2013年至今,我在本班和同学一起制定了课后语文延伸——对联赏析,已走过两载春秋。从刚刚起步的不知所措、举步维艰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乐在其中,我和学生们一同思索,一同探求,一同收获……我也切身的感受到学对对联对小学语文的促进作用。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美,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检测功能,“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应试者作文及思想条理。”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急需和必须的吗?所以说,学对联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多重促进作用。
语文课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对联可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对联既讲究对仗又讲究平仄,更要讲究词性相对,要作好一副对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要有对语文常识的轻车熟路,要有敏捷的思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动脑筋,不断地受到启发,群策群力,愈挫愈勇。
记得我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为例,讲“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这一部分时,出了一道对对题,上联是“绿毛龟”学生在仔细分析后,很快对出“赤甲蟹、黑皮狗、青皮虾、丹顶鹤、红脸猴……”看得出,不用老师长篇大论的讲解分析,孩子们已经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弄懂了词性。对对还是一项很有趣味的活动,“蚕为天下虫”的下联为“鸿是江边鸟”孩子们根据拆字和汉字的形意又对出了“鹏是月旁鸟”“岩是山下石”“忍为心上刃”“明是日旁月”这些有趣的对联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在轻松与愉悦中省时高效学习知识。在教学中,我和同学们也发现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一些诗句集在一起,也会有意外的发现。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和李白《将进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联在一起,是一幅工整齐合律的好联,句意流畅,刻画出一个借酒消愁的失意文人的形象。
由此可见,对联的确是促进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将遣词造句与表情达意熔于一炉,兼具语感训练、语法训练、思维训练、审美训练等多种功能。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然而,小学阶段孩子们受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对对联只是简单的了解与初涉,对联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积累与运用。例如,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中,学生们运用了以前摘抄创作积累的对联“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南风吹绿千枝柳,春雨催红万树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无疑令文章平添一抹亮色。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中,怎样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推敲出最恰当的词,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这就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古往今来,有名胜古迹的对联、古诗中包含的对联、成语、歇后语成联,多得不计其数,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典故,它们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方便记忆。
鲁迅先生回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曾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可见对联的重要性。在讲语文课时用上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会更好的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诸葛亮的一生,我选取了这样一副对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是湖北武侯祠正门的对联,这副数字联中“七擒孟获、火烧赤壁、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十个三国著名故事一目了然。
每当讲解这样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时,学生总发出阵阵惊叹,他们惊讶短短的对仗如此工整的对联中竟有这么多学问、故事。这时,我会告诉孩子们,这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对联知识博大精深,我们连皮毛都不曾触到,只有真正一步步走进去,才叫别有洞天,那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欣赏它、运用它。
在社会上最火的是英语班,孩子们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上面,又有谁熟识孔孟之道,知晓四书五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已布满尘埃,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我们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的资本和骄傲。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并不想附庸风雅,我只愿学生谈吐有资,见识广阔。想必,大家都已发现,中考和高考的试题中都出现了对联的身影,这更说明了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作为语文教师不应仅仅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同时更应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每天的黑板角就是我们最好的对对天地,愿我们共同努力,将对联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加生动,充满生机,使国学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