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2016-03-13 19:12周侠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品格志愿

周侠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周侠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志愿服务是一项基于人道主义的爱心奉献事业。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看出它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积极情感、塑造大学生积极品格特质、营造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积极组织系统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当前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的背景下,高校可以结合志愿服务的这些积极育人因素,从大学生积极情感提升、积极品格培养和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积极组织系统打造等方面改革,切实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服务学习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18

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是在物质财富急遽增长而精神追求却出现迷茫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转变过去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研究以病理为主的偏好,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1〕。这一转向的突出特点是肯定人自身的生长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性,主张通过研究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品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等积极心理及作用发生机制,以帮助人快乐成长,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全球性的爱心助人事业,也是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鼓励在高校中推广的活动。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志愿服务思想在高校的传播,各高校积极开展基于志愿服务基础上的服务育人改革。把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到高校服务育人的改革中,可以创新高校服务育人的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分析

我国志愿服务起源于建国初期的学雷锋运动,“走过了从义务运动到社区服务、再向现代志愿行动嬗变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2〕。在我国志愿服务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激情的一个特殊群体,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为我国志愿服务提供了人力、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的帮助。从“西部支教”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亚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展示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并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推动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千千万万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大爱理念、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较大的贡献。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审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我奉献,我快乐:志愿服务能为大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对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持有的一种愉悦感受,包括幸福、快乐、满足等感觉。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费雷德里克森将积极情感比喻为让花儿绽放的阳光,认为它是构成人们愉悦的积极精神状态,可以让人对学习、社会和生活产生美好理解,让人们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而帮助个体赢得美好未来。

志愿服务秉承“我奉献,我快乐”的理念,能帮助大学生获得并发展积极情感体验。经历了道德和知识教育洗礼的大学生拥有热情、正义和责任感,愿意从事志愿服务这项高尚的事业。志愿服务帮助他们将自我快乐与他人快乐关联,在无私奉献中提升自己的快乐情感。这种用快乐创造快乐的情感取向是积极情感内生力的表现,不仅会影响他们当下对人、对事、乃至对生活的态度,而且成为决定其未来积极情感发展的力量。志愿服务中,对弱小和不幸的救助,可以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面对问题,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时,可以提升他们对个体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志愿服务营造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氛围,可以增强他们对个体与社会依存的认同。这些积极情感不仅是滋养大学生的沃土,也是引导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进行反思的源泉,并帮助他们在大学这个重要转折期塑造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服务他人,提升自我:志愿服务能帮助大学生锤炼积极的品格特征

积极的品格特质涵指个体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探索世界的能力、交往能力等。费雷德里克森的“拓展-建构理论”指出,积极心理除提升个体的幸福情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这一理论充分肯定了积极心理为个体生长带来的可能性与开放性。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可以塑造出自己积极的品格。志愿服务是远古人为对抗恶劣生存环境所采取的自发行动,这是人类积极求生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的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是积极品格特质的核心内容。2001年1月,国际志愿者协会第十六届年会通过的《全球志愿者宣言》中指出,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力量,这种创造力量可以为大学生积极品格的培养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这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和同情心等高尚情感驱使的自觉行为,是发展的高度自觉状态。向善而为,他们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他们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和他人关系的过程。这种高度的自觉行为也是大学生积极品格不断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前提。

(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可以营造促进大学生成长的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生长环境的关注。它主张建立利于个体发展的积极组织系统,促进个体与成长环境的良性互动发展。这个组织系统大到国家制度,小到健康家庭、和睦邻里社区、有效能的学校和有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促进人与组织系统的和谐发展。

志愿服务通过志愿奉献、人人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推动了社会和谐,可以为大学生成长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不同国家的志愿服务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国家初定的困难期还是转型升级的发展期,志愿服务都能起到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传播正能量、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国家的发展是个人进步的前提,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不论是爱心助学托起的求知梦,还是贫困帮扶燃起的新希望,都激励着大学生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在当前和谐社会不断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路上,志愿服务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我国的志愿服务也哺育了一批新时代的青年,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了新生力量。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启示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从注册人数、参与频率、服务范围、管理规范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服务育人的理念被广泛认可。但透视当前我国高校服务育人的整体情况,其功效并未充分发挥。从大学生志愿主体作用发挥来看,存在重数量发展轻实质参与的情况。首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和实质参与度及参与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均有待提升;其次,以思想宣传和主题活动为主的志愿服务组织,存在缺乏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不足,影响服务育人效果的提升;此外,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接纳和认可度还有待提升。以上情况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

要切实提升高校服务育人的功效,高校可以从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出发,从积极情感培养、积极品格塑造和积极组织系统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以志愿服务精神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

志愿服务所倡导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种精神无论是对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还是消解思想多元化所引发的道德和情感迷茫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当今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志愿服务精神是国际范围内的一种时尚追求,它将激励大学生将自我的精神满足和成长与社会结合起来,在更宽广的视野思考人生的精神富足;在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多元化背景下,志愿服务精神还可以消解多元化所引发的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端正精神航向。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强调真正的利己是利他,志愿精神所蕴含的向善、行善和崇善的精髓具有精神导向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澄清认知是非、坚定精神理想。

高校要充分重视志愿服务的这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借助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从志愿精神传播到志愿精神培育等多方面努力,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了解、认知和理解,提升他们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感。志愿精神宣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高校开辟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月,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志愿服务事迹,以各种形式扩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影响。配合以上工作的开展,针对部分学生志愿责任心弱、志愿热情不足、志愿功利取向较重的情况,还可以通过专题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等方式,消解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鼓励个体在社会责任与利他思想的引领下,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可以借助网络、移动终端等媒介,以更快、更好地扩大志愿精神的影响。志愿精神的传播是一项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每个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摸索出有效的传播方式,让志愿之风成为高校大学生精神发展的食粮。

(二)以志愿服务行动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品格

志愿服务行动是志愿者领悟志愿精神、内化志愿思想、塑造志愿品格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有效的志愿服务行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大学生形成乐于助人和奉献的志愿品格。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机会不足和参与效果不佳的状况,高校可以从增加志愿服务机会和强化志愿服务管理引导等方面努力,切实发挥其对大学生品格塑造的功用。

在当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志愿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服务的领域和范围较以前都有较大突破,可分为“专项性志愿服务、专业性志愿服务、公益性志愿服务、社区性志愿服务等”〔3〕。面对新机遇,高校要抓住契机,积极拓展合作资源,创造更多的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同时,高校还要转变工作思路,克服过去等帮靠的思想,变传统的“帮贫扶困”思想为“合作建设与发展”新思想,积极探索共建双赢合作机制。

将志愿服务与教学结合起来,以教学管理的形式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升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志愿服务发展较早的美国通过努力,将志愿服务发展为成熟的“服务学习”理念。它强调通过加强指导、组织和反思,将志愿服务与教学考核、升学和就业评定结合,切实推动了志愿服务与教育的融合。与此比较,我国高校服务育人的典型特征是以管代教,缺乏从教育教学角度的深度思考和研究。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家强化实践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各高校开始借鉴服务学习的思想,主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志愿服务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路径。这些尝试有将志愿服务同思想教育和思政教学的结合,也有将志愿服务与专业顶岗实习的结合,还有将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这些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理论和实践双途径育人思想和意识的提升。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可以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成熟经验做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服务育人规范模式。

(三)以志愿服务事业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爱心的呼唤是最深沉的呼唤,出于自愿的事业是最有生命力的事业”〔4〕。志愿服务作为志愿奉献的爱心事业,已经发展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传播着文明、进步、和谐共建的积极理念。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志愿服务以其培养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个体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必将成为和谐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事业。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必须在强调社会成员自我担当意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共同体意识、同情心、奉献精神和互助习惯”〔5〕。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志愿服务当作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提倡人人参与,志愿奉献。虽然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是它“已经成为培育现代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非常理想的公民学校”〔6〕。高校应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从培育合格公民的角度强化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让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和谐育人的功用。

针对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可度不高的状况,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营造家长、学校和社会合力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局面。针对家长对孩子参与志愿服务实践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担心影响孩子学习的忧虑,高校要注意沟通和引导,让家长明白志愿服务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高校与社会合作共建因重形式轻实效所引发的配合度不足的状况,高校要切实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加强教育和引导,打造出有形式、有内容、有影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要消除受商品经济利己主义思想影响所导致的对志愿服务的漠视心理,高校要借助国家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打造线上和线下志愿服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7〕。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用这句话勉励青年志愿者,也肯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中国梦的实现所具有的突出贡献意义。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到文明、臣民到公民、国家人到社会人、地区人到世界人的急剧变革期,高校要切实重视志愿服务的积极教育意义,从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进步的角度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大发展。

〔1〕吴旻,王会珍.试论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高校幸福教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3):47-51.

〔2〕张萍,杨祖婵.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20(3):41-49.

〔3〕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5.

〔4〕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序言.

〔5〕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1.

〔6〕王洪松.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7.

〔7〕新华网.习近平: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DB∕OL〕.(2013-12-05)〔2015-10-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5∕c_118437252.htm.

〔Abstract〕The voluntary service is a love dedicated career based on humanitarianism.Analyzing the voluntary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we can find its unique advantages--being meaning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shaping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fostering the positiveorganization,system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of current popularized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it's feasible for colleges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improving positive emotion,shaping positive quality and fostering beneficial organization,system and environ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education function toelevate theefficiency of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s.

〔Keywords〕positive psychology;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service;service learning

(责任编辑杨朝霞)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ou Xia
(Wuhu VocationalTechnology College,Wuhu,Anhui241003,China)

B849:G641

A

1672-2345(2016)01-0088-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15JD71008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5A767);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成果奖(2015cgj344);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3szxm116)

2015-11-09

周侠,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品格志愿
我志愿……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健康科普推进医疗服务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洛阳师院:坚持以人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务育人文化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高校服务育人的内容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