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致燕,黄阳,张斌,王叶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高校贫困生“三位一体”心理援助机制的构建研究
邱致燕,黄阳,张斌,王叶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普遍存在且表现特殊的群体,经过国家多年来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贫困生各方面尤其是物质方面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其心理问题仍较严重。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机制不完善问题,提出采用事前预防、事中治理、事后追踪并充分体现以贫困生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心理援助机制,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三位一体”;心理援助
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计委等部门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简称《规划》),强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并着力提高相应服务能力。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分重要。高校贫困生群体由于经济重负,心理发展极不均衡[1]。当前,许多高校及学者都尝试建立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体系,但是诸多已建立的体系存在援助措施不系统、援助方法不适用、援助效果不佳现象。只有建立高效的心理援助机制才能更好地服务高校贫困生,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1.1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较以往有所改善
贫困生往往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他们在物质上十分匮乏,在心理方面问题多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尤其是对贫困生帮扶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生享受到了公平教育的权利,物质及精神生活质量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杨小芳等[2]研究发现,当前高校贫困生在自我评估、生活态度、学习积极性等多个方面较以前有很大改善。
1.2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仍较严峻且复杂
当前,国家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多项惠及贫困生政策的实施,使高校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改善,不需要过分担心上不起学的问题,但是受自身成长经历、家庭条件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其在自尊、就业压力、社会支持等方面表现特殊。个体自尊方面,高校贫困生更容易因为过度自尊而出现偏激行为,甚至排斥外界帮助[3]。面对就业,贫困生有更大的压力,他们普遍认为压力来源于自身经济和形象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易察觉,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4]。社会支持方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同伴,而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支持较少,迫切需要健全社会支持系统[5]。综合来看,急需建立一个高效的心理援助机制,以应对当前贫困生严峻而复杂的心理问题。
当前,高校日益重视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心理发展服务中心,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心理辅导员,并积极推进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毋庸置疑,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必须看到,面对心理问题严峻且复杂的贫困生,现有心理援助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
2.1“以人为本”原则没有得到重视
“以人为本”一直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但就目前来看,现有援助机制往往只是为了达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而没有真正关注贫困生本身。只有以贫困生为核心,围绕贫困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心理援助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赢得贫困生的信任。
2.2事前预防环节缺乏
现有心理援助机制仅着眼于事发后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一方面,没有预见性的行动使心理援助陷入被动,错失良机,援助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缺乏预防的援助方式只会“治标而未治其本”,甚至招来贫困生的排斥。
2.3长期追踪机制缺失
局限于帮助贫困生解决当前心理问题及危机,忽视了心理异常往往会因个体的易感体质而反复出现。如此,心理援助效率偏低,问题没有得到实质解决,甚至失去贫困生信任。
现有援助措施相对零散,不全面。面对具有特殊且复杂心理问题的高校贫困生,不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会使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片面,问题解决效率不高。
“三位一体”心理援助机制的基本内涵是融“事前预防、事中治理、事后追踪”为一体,真正以贫困生为核心,援助工作的重点是事前预防,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3.1事前预防,实施预见性援助
采取积极而完备的预防措施不仅能降低贫困生心理问题发生几率,而且能从根本上杜绝意外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防工作中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不区别对待贫困生。只有这样,贫困生才能正视自身心理问题,援助工作才不会被排斥。
(1)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要掌握贫困生的情况,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十分必要。个人成长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信息(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学生或孤儿)、家庭收入情况和个人心理测验情况等。该档案要定期更新,以便随时查阅。此外,务必注意资料的保密。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贫困生接触社会,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促使贫困生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并学会善待自己。
(3)设宿舍通讯员。宿舍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成员之间了解较多。宿舍通讯员了解贫困生心理动态,发现需要心理援助的贫困生可以及时汇报,并可在宿舍开展朋辈咨询辅导[6]。此外,还要关注通讯员的心理状况,定期召集通讯员进行心理访谈。
(4)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活动是在团体情景下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互动,促进自我认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及释放身心压力等。团体辅导有助于贫困生融入集体,建立新的社交联系。团体辅导过程中需注意不能区别对待贫困生。
(5)成立勤工俭学中心。要从根源上改变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必须改善其贫困状态。成立勤工俭学中心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物质生活,同时能让贫困生实现自身价值,心理能量得到释放。需注意的是要尽量提升勤工俭学工作质量。
(6)完善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完善奖(助)学金评定制度,是实现对贫困生物质分配公平、稳定其心理状态的关键之举。贫困生认定工作要做得细,综合多方面信息进行评定,掌握学生家庭真实情况。同学互评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3.2事中治理,讲究灵活和创新
实施快速有效的事中治理援助策略,不仅能第一时间干预危机事件,还能让贫困生感受到心理援助带来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实施心理援助要贴近贫困生实际情况,因人因地因时灵活实施,创新心理援助机制。
(1)建立心理援助预案。心理援助预案内容应包括可能会出现的不同情况详单、实施心理援助的人员安排、实施援助的方法等。心理援助预案重在实用,针对性要强,责任要落实到人。只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心理援助预案,援助人员才能在第一时间响应,避免事件进一步恶化。
(2)开展个体及团体咨询。个别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对其进行访谈,使用心理咨询技术及影响技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团体咨询有助于提升贫困生归属感,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7]。
(3)建立家长联系学校制度。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往往由家庭、学校或社会等方面引发。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义务关注子女身心健康问题。实施援助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联系家长共同参与,有助于援助者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联合家长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3.3事后追踪,形成长效机制
采取积极的事后追踪措施,不仅能巩固干预成果,还能避免相同心理问题反复出现。在此过程中要保证追踪行动的保密性,援助者应对除当事人以外的所有人保密,以免引发其他问题。
(1)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名单。指以往出现过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贫困生名单,包括其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具体信息(开始时间、危机事件及援助方式等)、追踪日程表及人员安排等。另外,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制订援助实施计划书及责任书。
(2)定期回访。定期回访是追踪的主要形式,主要收集了解贫困生后期心理状况,并进行一定干预,适当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回访有助于检验和巩固前期治理成果,及时对现有预案进行调整,促进心理援助机制不断完善。
[1]张文芝.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318-320.
[2]杨小芳,贺武华.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优势表现实证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12,6(4):98-101.
[3]聂晶,蒋明.民族高校贫困生的负面心理状况及对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9):358-361.
[4]李小红.贫困女大学生与非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3):108-113.
[5]王效仿.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J].社会保障研究,2010(4):88-92.
[6]最贴心的辅导——内蒙古高校设宿舍心理信息员[J].教育与职业,2010(19):14.
[7]张德兰.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89-90.
G448
A
1671-1246(2016)03-0156-03
注:本文系湖南省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4SK3045);湖南省社科基金(13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