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湾县第一中学信息中心 高红艳
新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四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法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考,一考定高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设施的完善、互联网的使用、资源的共享、评价体系的改变,终将使课堂教学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内地的一些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已改为上机考试,新疆也于2012年10月进行省内部分地区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上机测试。这也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特殊性质,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组织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呢,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从这几年的学考试卷来看,试题紧紧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知识点覆盖率85%,重点知识点覆盖率100%,总体试卷难度系数约0.85.虽然全疆使用了不同的版本的教材,但必修课程体系都是以对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评价为主线,其中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信息的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两个章节。只有“吃透”教材,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和课标,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侧重知识的重难点,合理分配课堂中讲与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
其实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上网,而学生对上信息技术课却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不好玩,这就要求老师设计一个能吸引住学生的课堂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在设计每堂课时,我都换位思考一下,想想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比如,上加搜索引擎这节时,刚好快临近十一放假,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十一放假你准备和家人或同学出去旅游,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学生们兴趣很高,做的计划也很完善,我把优秀的方案给同学们欣赏和点评。
对于一些主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我一般都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任务,他们的记忆也就更深刻。如在讲信息集成中的网页制作这节时,我没有要求学生做统一的网站,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网站,我只负责知识点的讲解,最后发现一个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创意新颖,知识掌握的很全面。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求老师要下大量的精力,钻教材、革新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实际应用,2012年新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改为上机考试,教育部门也是考虑到这门课的特殊性决定的,毕竟一张试卷无法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合理安排一节课中理论与操作的时间关系就尤为重要。那如何能让学生即能掌握知识又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呢?通过这几年新课的教学,我发现一节课40分钟,知识点的讲解只能占25分钟,剩余15分钟留给学生自主练习,那一节课里的知识点讲不完怎么办呢?我认为要有所侧重,就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按照知识点的要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对知识重难点合理安排时间,剩余时间留给学生实际操作,在设计一堂课时,针对性对本节知识点设计一些选择、判断、填空、综合应用的题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时评价及展示个人作品,及时做好上机作业登记与学生自我评价, 这样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自己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