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提问艺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16-07-10 01:40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梁恒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8期
关键词:扩展性等腰三角实数

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 梁恒华

一、创设激趣性提问,增强思维活动的愉悦氛围

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创造生动的愉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拐个弯,问在此而意在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而能伸缩的铁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

又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设置顺口溜提问:“鸡和狗99,300只脚满地走,问有几只鸡,几条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立即被这个有趣的提问所吸引。设置这样的提问,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之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强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愉悦氛围。再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可这样设计课前提问:“如图,A、B、C三个村庄(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庄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呢?你能设计出一个方案吗?”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马上想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处于愉悦状态,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二、迁移性提问,提供思维活动的导向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设置提问,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首先提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然后再问:“同学们,你能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

3x-5<1和3(x-2)>2(7-x)吗?”

如此设问,能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将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对象迁移到未知对象上去。

三、利用探索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这种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在学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再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能用其它方法去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和广处两方面发展。例如,证明方程(X-1)(X-2)=k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此题的一般证法是:

∵已知方程为(X-1)(X-2)=k2方程变形得X2-3X+(2-k2)=0其中a=1,b=-3,c=2-k2

∴b2-4ac=(-3)2-4×1×(2-k2)=1+4k2

又∵k2≥0 ∴ 1+4k2>0即b2-4ac>0

故问题得证。

问除此证法外,是否还有其它证法?此时学生就会发挥思维去另想新法。假设方程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已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没有实数根。

(1)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2)若方程没有实数根,则b2-4ac<0

四、扩展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思维活动的深刻性,体现在于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学生中有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的习作,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作为教师适时地从小题入手,并进行扩展性提问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小中见大”,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能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例如,在初三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1.先出示一道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底边长为6,求周长。

2.然后由浅入深地进行扩展性提问

2.3 患儿治疗情况 在确诊的499例CH患儿中,1例非本病因死亡,其余498例均接受正规治疗和随防,诊治率为99.80%。329例在3岁时进行甲状腺功能、甲状腺B超复查、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等评估。其中有15例诊断为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而永久停药,12例停药观察中,其余302例仍以药物治疗。31例PKU/BH4D中除5例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其余的26例均接受规范的治疗和随防,诊治率为83.87%。串联质谱技术筛查出的11例遗传代谢病也得到及时治疗和随访。

变式提问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怎么办?

变式提问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怎么办?

变式提问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怎么办?

变式提问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怎么办?

变式提问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为14。又怎么办?

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象。

通过这一组变式题组的扩展性提问及训练,对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注意递进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连贯性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递进式巧妙地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抓”住。例如,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学生便不难地回答:“圆的。”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吗?比方说,造成三角形的、四边形的……”学生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再问:“那就造成这样的形状吧(信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椭圆和椭圆的中心),行吗?”学生始而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然后紧接着进一步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最后学生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一点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就自然引出圆的定义,这样的提问发人深思,趣味无穷,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

六、发散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思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角边公理)的应用举例后,我进行发散性变式提问:

已知线段AD,AE⊥AD,DF⊥AD,垂足分别为A、D,且AE=DF,要在AD内取两点B,C,使EB=FC,应如何取?并加以证明。(即求证:EB=FC)。

学生议论,画图得出不同取法及证明途径

取法一、如图1、图2,取A B=D C,根据边角边公理可证△AEB≌△DFC,得EB=FC

取法二、如图3、图4,取AB=DC,可证△AEB≌△DFC得EB=FC我提问:图1-图4还有哪两条线段相等?(学生观察得,AC=DB)

图1、图2中的条件不变,还能引出什么结论?学生由已知知识自然地自编命题:(1)已知:AE⊥AD,DF⊥AD,AE=DF,AB=DC。求证:①∠E=∠F;②∠ABE=∠DCF(2)已知:如图1、图2中,AE⊥AD,DF⊥AD,AE=DF,AB=DC 求证:EB∥FC

如此进行发散性编题变式提问,学生从对公理的熟练掌握到知识的纵横联想应用自如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培养。

七、铺垫性提问,扫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铺垫性提问就是对较为复杂的问题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展开提问。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之间的差异,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教师要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扫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例如,对于问题: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且,若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又方程2x2-(10sinA)x+5sinA=0的两实数根的平方和为6,求△ABC的面积。

对于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可设计如下的问题链进行提问:

问题1:这道题要用到哪些知识?

问题2:在没有图形的情况下求三角形面积,猜想△ABC是什么三角形?

问题3:由哪个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问题4:由哪个条件求出a、b边?

问题5:△ABC的面积可求了吗?怎样求?

这样来安排问题的提问,提问与思考同时进行,通过铺设问题“阶梯”,去层层深入,在学生积极思维的活动中让他们取得成功并饱尝“成功”的喜悦,能扫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问得奇、趣、妙;问得发人深思,引人入胜;问得难而有度,高而可攀。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多联系实际,紧扣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就一定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扩展性等腰三角实数
上期《〈实数〉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实数》巩固练习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认识实数
提高初中阶段学生英语扩展性阅读能力策略分析
1.1 实数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高中物理如何充分利用扩展性栏目